台湾有12种猫头鹰 它们所面临的有哪些危机

草鸮(摄影:李昱纬)

草鸮(摄影:李昱纬)

黄鱼鸮(摄影:陈明德)

黄鱼鸮(摄影:陈明德)

短耳鸮(摄影:林文隆)

短耳鸮(摄影:林文隆)

(神秘的地球uux.cn报道)据国家地理网站:台湾有12种猫头鹰,各自使用不同类型的栖地。体型最大的黄鱼鸮,仰赖溪流环境为生;濒临灭绝的草鸮以低海拔草生地为休息和繁殖的重要栖地;身形最迷你的鸺鹠栖息于中高海拔森林环境;而长途跋涉来台湾度冬的短耳鸮,多用平原农耕地;低、中海拔森林环境中的领角鸮正进军到城市公园、校园绿地。台湾的河口、高山,草地、原始林,都市至人烟罕见的区域都有猫头鹰的踪迹。人类与猫头鹰间存有活动时差的瓶颈,受限于夜间视力,解答猫头鹰谜团的过程就像场漫长的马拉松,在尚未了解猫头鹰之时,常常不经意就伤害到它们。

被列为I级保育类的草鸮,主要分布于南部丘陵的草生地,是台湾唯一的地栖型猫头鹰,以小型哺乳类为食,尤其喜好鼠类。大多看到草鸮本体,多是它误中鸟网之时。 2016年高雄市野鸟学会发现育雏中的草鸮亲鸟死在巢位前,从其肝脏等检体样本验出可灭鼠0.34ppm、扑灭鼠0.1ppm、伏灭鼠0.015ppm,是国内首次在草鸮体内验到灭鼠药的案例。鸟网使用、鼠药等都是「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的果,即便知道猫头鹰能控制老鼠、食谷鸟类的族群量,在讲求效率便利的时代中,这些人为操作间接伤到猫头鹰。

而台湾体型最大却最晚被发现的猫头鹰「黄鱼鸮」,它们捕食溪流中的鱼类、蛙类、螃蟹等,利用原始林相的大树树洞、大型附生蕨类等营巢,过度的溪流整治时让溪流生态系趋于单一,溪流旁林相变得开阔可栖息的杂木树林减少,甚至是可利用的巢树在工程过程中被移除,再再都有可能提高黄鱼鸮觅食与繁殖的难度。

不只栖地人工化、环境用药等危机,猫头鹰可爱的模样,总是引人向往。社群平台资讯流通快速,猫头鹰现身的情报传播速度之快,加上声音回拨被滥用,曾有筑巢中的鸺鹠疲于奔命地回应长时间拨放的人工鸟音,未能好好觅食、照顾幼鸟,导致育雏失败的惨痛案例。草生地、河口湿地、废弃农耕地等区域,是来台度冬的水鸟、冬候猛禽栖息的区域,短耳鸮、长耳鸮藏身在罕无人烟的长草区中,我们看似一片荒芜,想移除荒烟漫草另作他途之时,即有可能让猫头鹰少了一块可以安心度冬的区域。上述种种台湾猫头鹰所遭遇的危机,在拟定相关保育策略上,都要花费相当大心力与时间来凝聚在地居民、主管机关等众人的共识而后执行。

科技进步,研究者透过更先进的方式去认识猫头鹰,像是卫星追踪的使用,分析猫头鹰的活动范围、栖地环境等,但要能完全掌握所有种类的猫头鹰所需、成就全貌拼图,还需要集结众人的意志力,以接力赛方式一步步,持续不断投入研究的行列,才有机会减少猫头鹰的生存威胁。

社团法人台湾猛禽研究会

猛禽会于1994年由一群喜爱猛禽的鹰友发起成立,共同研讨猛禽知识,进行长期调查,是台湾唯一专注于研究及保育猛禽的非营利组织。随着发现许多猛禽因人为因素伤病,于2017年成立猛禽救伤站,聘任专业猛禽专科兽医,至开站以来已受理超过400只的猛禽。我们透过脸书、网页让社会大众看到长久累积的研究结果与伤病原因,亲近猛禽日常,加入守护猛禽的行列。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猫头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