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100万年的“郧县人”头骨化石发现30周年

距今100万年的“郧县人”头骨化石发现30周年

距今100万年的“郧县人”头骨化石发现30周年

距今100万年的“郧县人”头骨化石发现30周年

距今100万年的“郧县人”头骨化石发现30周年

(神秘的地球uux.cn报道)据湖北日报(记者 海冰 通讯员 兰昌林):11月25日至28日,“‘郧县人’头骨化石发现3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十堰市郧阳区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近30人出席,就“郧县人”头骨化石及其文化遗存的科学价值、学术地位,进行了深入研讨。

1989年5月18日和1990年6月15日,在郧阳区(原郧县)青曲镇弥陀寺村学堂梁子,分别出土了两具距今约100万年的完整古人类头骨化石,这一考古发现震撼世界。著名的古人类学家、中科院院士贾兰坡称之为“国宝”,并依据古人类命名的规则,命名为“郧县人”。

与会专家指出,该遗址已出土两具完整的直立人头骨化石、哺乳动物化石和石制品,是我国继北京周口店之后发现的又一处材料最丰富的重要古人类遗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勤称,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周边,还发现有梅铺猿人遗址、白龙洞遗址和黄龙洞遗址等古人类遗址,以及众多旧石器化石点,这种富集现象全国仅有、世界罕见,表明汉江流域以郧阳为核心的区域是古人类起源、演化和发展研究的重要区域,堪称罕见的人类进化廊道。

研讨会上,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吴新智,及来自南非、美国、法国古人类学专家发来贺信。北京联合大学“郧县人”课题研究组冯小波教授介绍了“郧县人”头骨化石的研究情况及新发现。研讨会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宣布在郧阳区成立“中国郧阳古人类研究中心”并揭牌。

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北省政府已公布该遗址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大会还发起了“关于人类起源与演化遗产保护的共识暨倡议”,与会专家均签名。

本次活动由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湖北省文物局)、十堰市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业委员会主办,十堰市郧阳区人民政府、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省博物馆)承办。

相关报道:国内考古界顶尖大拿齐聚十堰 办了这么件事儿

(神秘的地球uux.cn报道)据湖北广电融媒体(记者 王猛 通讯员 兰昌林 责任编辑 吴松):11月26日到27日,“郧县人”头骨化石发现3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十堰市召开。期间,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业委员会、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等的多名专家、学者围绕“郧县人”头骨化石发现30周年做学术报告,深入研讨“郧县人”研究与遗址保护、“郧县人”头骨化石的年代学新结果、“郧县人文化”的新认识以及人类起源等问题。

在研讨会闭幕式上,十堰市还宣布成立“中国郧阳古人类研究中心”,以进一步推动“郧县人”科学研究和遗址保护,推进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深度融合,助推十堰文旅事业新发展。十堰是湖北省的文物资源大市,现有不可移动文物3267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

相关报道:中国郧阳古人类研究中心挂牌成立

(神秘的地球uux.cn报道)据郧阳区融媒体中心( 肖敏 兰昌林 姬廷顺 曹忠宏):11月27日,中国郧阳古人类研究中心在十堰市郧阳区挂牌成立,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业委员会主任、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和郧阳区委书记孙道军,为中国郧阳古人类研究中心揭牌。

该中心挂牌成立,标志着“郧县人”遗址的考古发掘和科研科普工作进入了新阶段,对推动遗址保护利用、项目建设和古人类相关领域学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989年5月18日和1990年6月15日,郧阳区(原郧县)青曲镇弥陀寺村学堂梁子,分别发现和出土了两具距今约100万年、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一度轰动了古人类学界,被著名的古人类学家、中科院院士贾兰坡先生称为“国宝”,并依据古人类命名的规则,命名为“郧县人”。“郧县人”的发现动摇了人类起源学说,填补了人类历史发展链条中100万年的缺环,“郧县人”头骨化石是目前在国家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十堰市博物馆、郧阳博物馆,四级博物馆同时展出的文物之一。

专家学者建议,应加大对“郧县人”遗址周边的系统考古调查和发掘,拓展“郧县人”及其后继者活动所留下的遗物、遗迹的分布范围,并将目前已知的周边其他遗址及其材料纳入综合、比较研究的框架,在更大的时空下研究当时古人类的迁徙、扩散、生存能力与方式和技术、文化特点,增强该地区远古的历史信度,丰富其历史内涵。

郧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物资源丰富,境内有距今约6500~13500万年的恐龙蛋化石群,100万年前的“郧县人”,50~100万年前的“梅铺猿人”,4000年文明不断代的辽瓦店子考古遗址。尤其1990年 “郧县人”头骨化石的发现轰动世界,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和“全国科技考古重大发现”,引起世界古人类学界的广泛关注,填补了亚洲古人类发展缺环,证明了中国是早期人类的发祥地之一。郧阳被誉为恐龙的故乡、人类的发祥地、汉文化的摇篮、楚文化的源头。

近年来,郧阳坚定文化自信,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着力提高文化软实力,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将头骨化石发现地——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申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系统性加强郧阳文化遗产品牌的保护、研究与利用,“人类老家”已经成为郧阳文化响亮的名片。

此外,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郧县人”遗址科考、科普价值,推进“遗址经济”与“文化民生”良性互动,郧阳将加快学堂梁子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完善提升科研合作、学术交流、科普教育平台,全面提高郧阳文物保护利用水平,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与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等有机结合,打造具有郧阳特色的历史文化旅游胜地。

相关报道:“郧县人”遗址富集现象世界罕见 专家呼吁加强保护

(神秘的地球uux.cn报道)据中新网湖北新闻11月27日电(兰昌林 姬廷顺 曹忠宏):“郧县人”头骨化石发现30周年学术研讨会25日至27日在湖北十堰市郧阳区举行,来自全国各地近30名专家、学者出席。

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围绕《人类的起源、迁徙暨中国早期人类遗存的价值与意义》《中国发现的重要古人类头骨化石》《对“郧县人文化”的新认识》《郧县人遗址发现的手斧研究》《郧县头骨化石的年代学新结果》《郧县梅铺古人类年代及演等学术方面,发表了各自的最新研究

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学堂梁子出土了最完整的两具头骨化石和大量的伴生哺乳动物化石,及其手斧和生产工具,特别是以学堂梁子遗址为核心的汉江流域还有梅铺猿人遗址、白龙洞遗址、黄龙洞遗址,以及众多的旧石器化石点,这种富集现象全国唯一、世界罕见,需要进一步确定学堂梁子遗址的重要价值、地位和意义,加强遗址的保护、管理和利用,推动遗址公园建设。

此次会议由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湖北省文物局)、十堰市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业委员会主办,郧阳区人民政府、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省博物馆)承办。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吴新智,南非金山大学库曼和克拉克教授,美国加州大学人类学博士艾丹,法国国立博物馆馆长德伦雷先生先后发来贺信。

1989年5月18日和1990年6月15日,郧阳区(原郧县)青曲镇弥陀寺村学堂梁子,分别发现和出土了两具距今约100万年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一度轰动了古人类学界,被著名古人类学家、中科院院士贾兰坡先生称为“国宝”,并依据古人类命名规则,命名为“郧县人”。

“郧县人”的发现动摇了人类起源学说,填补了人类历史发展链条中100万年的缺环,“郧县人”头骨化石也是目前在国家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十堰市博物馆、郧阳博物馆,四级博物馆同时展出的文物之一。

30年来,国际国内专家、著名文化学者、经济专家和友好人士,围绕“郧县人”这一课题,从学术的、文化的、经济的角度潜心研究,产生了一大批重大理论成果,让“郧县人”走向世界。

相关报道:汉江流域的这个地方,“古人类遗址富集现象世界罕见,堪称人类进化廊道”

(神秘的地球uux.cn报道)据湖北日报(记者 海冰 通讯员 兰昌林):11月25日至28日,“‘郧县人’头骨化石发现3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近30人出席会议,与会业界“大咖”就进一步研究、论证“郧县人”头骨化石及其文化遗存的科学价值、学术地位与意义进行深入研讨。

据介绍,1989年5月18日和1990年6月15日,郧阳区(原郧县)青曲镇弥陀寺村学堂梁子,分别发现和出土了两具震撼世界的距今约100万年的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被著名的古人类学家、中科院院士贾兰坡先生称为“国宝”,并依据古人类命名的规则,命名为“郧县人”。

与会专家指出,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北省人民政府已公布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该遗址已出土2具完整的直立人头骨化石、哺乳动物化石和石制品,是我国继北京周口店之后发现的又一处材料最丰富的重要古人类遗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勤称,同时在学堂梁子遗址为核心的汉江流域,还发现有梅铺猿人遗址、白龙洞遗址和黄龙洞遗址等古人类遗址,以及众多的旧石器化石点,这种富集现象,全国仅有、世界罕见,表明汉江流域以郧阳为核心的区域是古人类起源、演化和发展研究的重要区域,堪称罕见的人类进化廊道。

因诸多原因,“郧县人”的保护、发掘和研究,特别是在合理利用方面,还相对滞后。大会发起了“关于人类起源与演化遗产保护的共识暨倡议”,与会专家均签名同意。倡议书指出,关于“郧县人”头骨化石及其伴生动物等文化遗存三十年来的科研新成果,应被收录于最新通用教科书;建议国家从遗产名录均衡性出发,将“郧县人”为核心的古人类遗迹地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建议设立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专项基金,建立长效机制,搭建共享平台,依法设立专门机构,解决专职队伍,科学有效地推动遗址保护利用和遗址公园建设。

研讨会上,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吴新智,南非金山大学库曼和克拉克教授,美国加州大学人类学博士艾丹,法国国立博物馆馆长德伦雷先生先后发来贺信。北京联合大学、“郧县人”课题研究组冯小波教授介绍了“郧县人”头骨化石的研究情况及新发现。

学术研讨前,专家、学者们还参观了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遗迹馆,参观郧阳博物馆,观察“郧县人”化石、石制品和动物化石等。研讨会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宣布在郧阳区成立“中国郧阳古人类研究中心”并揭牌。

会议由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湖北省文物局)、十堰市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业委员会主办,十堰市郧阳区人民政府、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省博物馆)承办。

专家观点

郧阳及汉江流域是古人类生存演化的重要区域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吴新智

1992年5月,我应李天元同志邀请,专程来到湖北省博物馆观测了郧县人头骨化石,并对李天元同志正在对郧县人头骨开展的研究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两件头骨虽然因地层挤压都变形严重,但仍可观测到一系列重要的化石形态特征,尤其是一些分别与直立人及古老型智人相似的混合特征共存。这些特征表现符合我提出的中国古人类镶嵌进化的观点。

“郧县人”头骨化石的发现是中国古人类学研究的重要进展,在人类演化研究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郧县人头骨发现以来,极大地促进了郧阳及汉江流域古人类及旧石器考古研究,在黄龙洞、白龙洞先后发现古人类化石。此外,在这一地区还发现多处旧石器地点。这些发现证实郧阳及汉江流域是古人类生存演化的重要区域,通过进一步的调查和发掘工作将会为人类演化研究提供更多的材料信息。

郧县人头骨化石是解读人类进化史的重要材料

美国加州大学人类学博士 艾丹·丹里斯

我们对于人类历史的认识和理解,郧县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的特性组合、地理位置和地质年代都证明它们的重要性,随着对古代DAN研究的进步,人们清楚地认识到,简单化的人类进化观念,包括解剖学上的现代人类的出现,已不再站得住脚。关于现代人类起源的两个流行理论,区域连续性理论和非洲以外的人类起源理论,都显得不够完善。它越来越清晰地说明人类在过去一百万年的进化过程远比以前的认识要复杂得多。

郧县人头骨化石是解读人类进化史的重要材料。我们希望,郧县人对我们理解人类如何成为一个物种和一个伟大的人类大家庭方面,将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化石的信息量丰富,非常难得

南非金山大学荣誉退休教授Katheen Kuman(凯瑟琳·库曼)和Ronald Clarke(罗纳德·克拉克)

我们衷心祝贺郧县人遗址发现30周年,并祝贺学术会议的召开。得知在郧阳成立中国郧阳古人类研究中心以及在郧县人遗址建立遗址公园的消息,真是令人振奋。2012年,我们非常荣幸地参观了郧县人遗址,因此,我们也非常期待在未来看到这个重要的研究项目的进展。

我们对(郧阳)博物馆的展览印象非常深刻。郧县人头骨化石极为重要。化石的信息量丰富,在如此早的阶段发现古老特征和智人特征相结合的古人类化石,这是非常难得的。

中国是早期人类演化、繁衍的重要中心

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高星

三十一年前,“郧县人”第一具头骨化石在曲远河口学堂梁子被文物工作者王正华、屈盛明先生发现;三十年前,第二具头骨化石被考古工作者发掘出土,并有石制品和动物化石伴生共出。这在有关古人类的探索、发现和研究史上是值得特殊纪念的学术大事!人类化石弥足珍贵,几近完整的古人类头骨更是稀缺;与文化遗存一同出土,更增加了“郧县人”遗址学术价值的含金量。自此以后,“郧县人”及其文化遗存就成为古人类学和考古学界的明星,散发着科学的光芒,吸引着社会和媒体的关注。

人类的起源与演化是学术和社会各界永恒的话题。中国是早期人类演化、繁衍的重要中心,是东亚人类的发祥地。对这里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和文化遗存的研究硕果迭出,每每吸引国际学术界和媒体的关注,是我国在国际学坛具有重要话语权和影响力的特殊领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9月28日就我国考古新发现和新成果所做的讲话中指出的那样,“经过几代考古人接续奋斗,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考古发现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展示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相关报道:业内专家:加大对郧县人遗址的系统考古调查和发掘

(神秘的地球uux.cn报道)据新华社武汉11月27日电(记者 喻珮):27日,全国近30名专家学者在湖北十堰郧阳区出席郧县人头骨化石发现30周年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建议,为了进一步研究、论证其文化遗存的科学价值与学术地位,应加大对遗址的系统考古调查和发掘,增强该地区远古历史信度,丰富其历史内涵。

学堂梁子遗址又名郧县人遗址,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和1990年,这里先后出土两具近乎完整的直立人头骨和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石制品,距今已有约100万年的历史。这证明了中国是早期人类的发祥地之一,为人类发展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证据,填补了亚洲古人类演化发展的缺环。

记者了解到,第一件和第二件郧县人头骨化石分别被列入“七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99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两件文物因其完整性、稀缺性、重要性等特征,在海内外学界引起轰动。但是,目前对遗址和相关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仍显不足,文物价值与社会意义亟待深度挖掘。

郧县人头骨化石的发现者之一、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教授冯小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郧县人遗址及其出土材料仍然有一些不甚明晰的学术问题,包括确凿的年代、头骨的精确解剖学特点和内部结构、石制品的技术特点和功能属性,以及动物资源被人类利用的方式和程度等。这些遗留问题都应该通过新的考古发掘、研究以及对已有材料的进一步整理、分析加以推进。

冯小波建议,可在遗址区采取目前国际上常用的全信息化采集手段,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就地提取和分析信息,加强学科交叉与合作,使相关的研究结论更精确、更有说服力。

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业委员会主任、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说,还应加大对郧县人遗址周边的系统考古调查和发掘,并将目前已知的周边其他遗址纳入综合、比较研究的框架,充分研究当时古人类的迁徙、扩散、生存能力等。

业内专家呼吁,加速学堂梁子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与建设,筹建郧县人遗址博物馆,使远古的历史场景得以活化;期待遗址成为科研、科普、研学游的基地,成为游人向往的热土、学生的校外课堂。

相关报道:“郧县人”头骨化石发现3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湖北郧阳举办

(神秘的地球uux.cn报道)据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锐 通讯员 姬廷顺、曹忠宏):11月26日至27日,“郧县人”头骨化石发现3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近30人出席。此次会议由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湖北省文物局)、十堰市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业委员会主办,十堰市郧阳区人民政府、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省博物馆)承办。

1989年5月18日和1990年6月15日,郧阳区(原郧县)青曲镇弥陀寺村学堂梁子,分别发现和出土了两具距今约100万年的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轰动古人类学界,被古人类学家、中科院院士贾兰坡称为“国宝”,并依据古人类命名的规则,命名为“郧县人”。“郧县人”的发现填补了人类历史发展链条中100万年的缺环,“郧县人”头骨化石也是目前在国家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十堰市博物馆、郧阳博物馆四级博物馆同时展出的文物之一。

此次研讨会成果频出。与会专家学者发表《人类的起源、迁徙暨中国早期人类遗存的价值与意义》《中国发现的重要古人类头骨化石》《对“郧县人文化”的新认识》《郧县人遗址发现的手斧研究》《郧县头骨化石的年代学新结果》《郧县梅铺古人类年代及演化地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旧石器考古的回顾与展望》《丹江口库区手斧工业研究新进展》等最新研究成果。

专家学者形成共识:以郧阳区为中心的汉江中上游是古人类起源、演化、发展研究的重要区域,应引起科学界的重视;人类起源与演化遗产地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加强保护、科学合理利用是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关于“郧县人”头骨化石及其伴生动物等文化遗存三十年来的科研新成果,应被收录于最新通用教科书;将“郧县人”为核心的古人类遗迹地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并纳入省级文化遗产申报的议事日程。

研讨会倡议:一是鉴于郧县曲远河口“郧县人”遗址部分区域受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库蓄水的影响将被永远淹没,故请国家、省、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优先安排学堂梁子遗址库岸防护工程,根据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遗产保护和科学研究的需要,科学合理地对遗址进行有计划地发掘。二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郧阳区淹没区通过对众多的文物点的抢救性发掘,出土了一批珍贵文物,但目前保护设施与装备条件不能满足安全展示、珍藏的需要,建议国家对郧阳区的文物保护设施与装备的投入给予政策与资金倾斜,设立与文化遗产保护相适应、功能齐备完善的综合博物馆。三是以郧阳区为代表的汉江中上游地区是远古人类文化遗产的富集区域,建议设立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专项基金,建立长效机制,搭建共享平台,依法设立专门机构,解决专职队伍,科学有效地推动遗址保护利用和遗址公园建设。

研讨会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宣布在郧阳区成立“中国郧阳古人类研究中心”并揭牌。

相关报道:“郧县人”头骨化石发现30周年学术研讨会发布关于古人类遗产的共识和倡议

(神秘的地球uux.cn报道)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工作的重要讲话及其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做出的重要指示,进一步研究、论证“郧县人”头骨化石及其文化遗存的科学价值、学术地位与意义,2020年11月25日至28日,“‘郧县人’头骨化石发现3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联合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吉林大学、贵州大学、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和大学的近30位学者出席了会议,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新智先生、法国人类古生物研究所所长德·卢穆雷先生、南非金山大学克拉克和库曼教授等国际知名专家发来了书面意见或通过视频参与了会议。这是“郧县人”化石出土30年来在郧阳区举行的一次重要学术会议,是“郧县人”研究及相关事业发展的一座里程碑。现将研讨成果和专家们的观点、建议以会议共识与倡议的形式公布于众。

倡议书全文如下:

关于古人类遗产研究、保护与利用的共识和倡议 

一、有关“郧县人”遗址及相关遗产的价值与意义的共识 

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际知名的一处重要文化遗产地,是郧阳乃至江汉地区远古人类的家园。这里出土2具近乎完整的直立人头骨和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石制品。这些材料是研究旧大陆早期人类迁徙、扩散和东方古人群生存、演化及其后续发展的珍贵科学资源,对于延伸华夏大地的历史轴线十分重要。在遗址周边还坐落着梅铺、白龙洞和黄龙洞等古人类遗址,在汉江流域还分布着众多旧石器时代遗址。这些遗存表明郧阳地区和汉江流域是远古人类生存繁衍的优选地和活动中心,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对于研究人类的演化和生存发展,开展历史和爱国教育,传播科学和历史知识,拓展文旅资源,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与和社会意义。

二、对“郧县人”遗址及相关遗产的保护呼吁 

由于诸多因素,目前对“郧县人”遗址和相关的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还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应该加以改进和强化。应严格按照国家文物法规政策,切实落实“郧县人”遗址保护规划中制定的保护、管理措施,包括设立专门的保护机构,划拨专门的保护与管理经费,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

鉴于遗址部分区域受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库蓄水的影响,国家、省、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应优先安排学堂梁子遗址库岸防护工程,根据发掘、研究和建设、发展需要,预留相应的空间并采取切实措施使遗址本体和相关资源免遭损毁、蚕食。

对于郧阳地区其他的遗址和文物-文化资源,也应加大保护与管理力度,不使珍贵的史前与历史遗产因现代建设和自然因素遭受破坏。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郧阳淹没区在抢救性发掘中出土了一批重要文物,但目前对这些材料在库房、设施与装备诸方面不能满足安全保护、有效珍藏的需要,建议国家及省市部门加以关注,给予政策与资金倾斜,设立与文化遗产保护相适应、功能完善的综合性博物馆以解决这批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的后顾之忧,为未来区域社会发展保留珍贵的文旅资源和潜力储备,为子孙后代留下可供记忆、凭吊、励志、传承的精神寄托。

三、对“郧县人”遗址及相关材料加大发掘与研究的建议 

“郧县人”遗址及其出土材料仍然有一些不甚明晰的学术问题,包括确凿的年代,“郧县人”头骨的精确解剖学特点和内部结构,石制品的技术特点和功能属性,动物资源被人类利用的方式和程度,古人类的适应生存方式等。这些遗留问题都应该通过新的考古发掘、研究以及对已有材料的进一步整理、分析加以推进和解决。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大信息提取和分析的力度,加强学科交叉与合作,夯实学术基础,使相关的研究结论更精确、更有说服力,并不断探寻未知的领域,取得新的突破与创新,为遗址和相关遗产的保护利用和科普传播提供更多的素材和信息。

应加大对“郧县人”遗址周边的系统考古调查和发掘,拓展“郧县人”及其后继者活动所留下的遗物、遗迹的分布范围,并将目前已知的周边其他遗址及其材料纳入综合、比较研究的框架,在更大的时空下研究当时古人类的迁徙、扩散、生存能力与方式和技术、文化特点,增强该地区远古的历史信度,丰富其历史内涵。

四、对“郧县人”遗址及相关遗产的合理利用倡议 

鉴于“郧县人”遗址及相关遗存的重大价值和社会意义,各级学术单位、政府机构和相关人员应强化对遗址和相关遗产合理利用的理念和责任。应该通过发表学术论文、咨询报告、科普著述、科教作品、网络传播等多种形式宣传、阐释、普及“郧县人”遗址的科研成果和学术价值、社会意义,推动将“郧县人”化石、文化遗存的研究成果收录进通用教科书,提高“郧县人”遗址和郧阳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应加速学堂梁子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与建设,筹建“郧县人”遗址博物馆,使远古的历史场景得以活化,使其成为科研、科普、研学游多功能基地,成为参观游人向往的热土,成为学生的校外课堂。要按照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对遗址做建设发展,为将“郧县人”遗址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逐步创造条件。

古人类遗址和所出土的遗物、遗迹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是国家、民族历史延伸、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资源和抓手。政府、学术机构和责任人员都应高度重视,努力践行,把相关的考古研究和遗产保护、管理、利用工作做好、做到位。唯此,我们才能不辜负伟大的时代和历史的责任,才能把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落到实处,即“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郧县人”头骨化石发现30周年学术研讨会

2020年11月27日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化石 郧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