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首次:在旧石器时代遗址钱铁洞顶部发现古代岩画

海南首次:在旧石器时代遗址钱铁洞顶部发现古代岩画

海南首次:在旧石器时代遗址钱铁洞顶部发现古代岩画

海南首次:在旧石器时代遗址钱铁洞顶部发现古代岩画

海南首次:在旧石器时代遗址钱铁洞顶部发现古代岩画

(神秘的地球uux.cn报道)据央视新闻客户端: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考古队在海南昌江黎族自治县王下乡进行史前考古学调查时,在旧石器时代遗址钱铁洞顶部发现一处古代岩画遗存,这是海南首次发现古代岩画,填补了海南岛地区无岩画实物的空白,对研究中国岩画的分布和特征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考古队介绍,今年1月中旬,考古队在海南昌江王下乡钱铁洞顶部进行勘探时,发现洞内近20米长的岩壁上,分布着多处疑似人为形成的图案。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李超荣:从旧石器时代遗址的顶部发现了有岩画遗存,岩画遗存是在海南首次发现,也是目前中国岩画遗存中(地理位置)最南的遗存。

经过研究人员对岩画进行资料采集、测量、定位、登记,依据岩画遗存所处的地质地貌的状况、岩画的色泽、图案表象以及与邻近地区岩画进行比较分析后,初步判断这处岩画群为典型的古代百越民族岩绘图案,与广西左江花山发现的岩画特征相似,多以描绘当时人类采集、狩猎、图腾崇拜的蹲踞式人形图案为主。

中国岩画学会副秘书长 杨超:从岩画的造型,我初步判断它应该跟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是一致的,并且海南岛最著名的有一个叫大力神的形象跟它是一致,也弥补了整个环南海地区岩画里面非常重要的一环。

目前,当地相关部门已经对岩画遗址实施了保护。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李超荣:下一步的工作,我们要进行综合研究。需要地质、环境、岩画方面的专家来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确定遗址的时代。

相关报道:海南首次发现古代岩画!“中国第一黎乡”还藏着多少宝藏?

(神秘的地球uux.cn报道)据国际旅游岛商报全媒体椰网/海拔资讯APP(记者 刘宁玥):2月26日下午,国际旅游岛商报记者获悉,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近日在海南昌江黎族自治县王下乡进行史前考古学调查时,在旧石器时代遗址钱铁洞顶部发现一处古代岩画遗存。这是海南首次发现古代岩画,填补了海南岛地区无岩画的空白,对于研究中国岩画的留存和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日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著名考古学家李超荣为大家讲述海南昌江黎族自治县的生态、人文之美,并揭开了“中国第一黎乡”昌江王下乡的神秘面纱,通过昌江信冲洞、钱铁洞的考古趣事,生动讲述了海南岛史前人类的踪迹和黎族文化。

海南岛的地势为中间高、四周低,形似一只巨大的海龟,匍匐波涛汹涌的大海之上,与广东省隔琼州海峡相望。从发展的眼光看,千百年来,这里从荒凉偏僻的流放之地,变成优美宜居的旅游名省,再到如今按下建设自由贸易港的加速键,独特的热带岛屿风光与日新月异的现代化建设吸引着八方来客。向远古时期追寻,海南岛究竟何时形成?古人类何时到达海南岛?古人类在这里如何劳作与生活?海南黎族留下了哪些灿烂的民族文化瑰宝?解开这些谜团,海南的真实面貌才逐渐明晰。说到海南的重大考古发现,一定绕不开昌江黎族自治县。

绿水青山中藏着40万年的化石

昌江黎族自治县位于海南西部,一侧临海,坐拥风景如画的棋子湾,昌化、海尾、沙鱼塘、新港4个天然渔港;南北紧邻奔流不息的昌化江和珠碧江,江畔郁郁葱葱,生机盎然;越往东南方向地势越高,东南部的王下、七叉山区集中有霸王岭、黄牛岭等24座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境内最高峰猕猴岭就位于霸王岭,海拔1655米。

原始的热带雨林是最大的宝库,植物在这里恣意生长,小动物们在这里跑跳撒欢。位于昌江东南部的霸王岭是海南岛典型的热带雨林分布区之一,境内分布着特有天然南亚松林、雅加松林、陆均松顶级群落林、野生青皮林以及最古老的野荔枝林。霸王岭有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栖息着珍贵的海南长臂猿,被称为“绿色宝库”“物种基因库”。

昌江有山亦有水,全省第二大河昌化江流经该县叉河、七叉、王下、十月田、乌烈、昌化等乡镇,至昌化港入海,昌化江沿岸山河秀美、木棉林立,形成了风光旖旎的“十里画廊”,并在每年春季形成“昌化江畔木棉红”的绝美景观。

另外,还有秀丽的南尧河、形态各异的喀斯特溶洞(皇帝洞、地下宫)等美景,共同构筑了昌江独特的生态人文景观。

据李超荣介绍,被称作“海南第一洞”的信冲洞也在昌江县,洞口距离昌化江仅约1公里。1995年,信冲洞脊椎动物化石首次被当地村民发现,2006年经海南文体厅、海南文物考古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和昌江县博物馆联合发掘,共发现包括巨猿、剑齿象、中国犀、鬣狗、硕豪猪等在内的近20种哺乳动物化石和若干其他类群化石。经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电子自旋共振(ESR)法测定,信冲洞动物化石年代距今40万年。其中,中华花龟化石的发现,为琼州海峡形成年代乃至南海更新世海平面变化的研究积累了珍贵材料。巨猿牙齿化石的发现,为寻找海南古人类和旧石器时代考古文化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偏僻山村中保留古老的文化

李超荣对王下乡拥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昌江东南角的王下乡,坐落在崇山峻岭之间,这里山水秀丽,空气清新,素有“海南的香格里拉和小西藏”之称,然而,崎岖的山路一度阻碍山里的人们走出去,也让山外的人进不来,遇到大雨、山洪,王下乡几乎与外界隔绝。

2007年12月13日,李超荣及考古团队走进了神秘的王下乡,随后,李超荣团队在钱铁洞遗址进行勘探和采样时,发现了化石标本。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对化石标本进行了检测,初步测定遗址绝对年代距今5.5至6.5万年前,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

“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发现,钱铁洞旧石器时代遗址是海南最古老的人类居住的洞穴遗址,对研究海南的史前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为研究中国旧石器文化的分布提供了重要的资料。”说到这里,李超荣激动了起来,因为这表示,钱铁洞的考古发现将海南岛的历史往前推了约5万年。

王下乡在世人眼中偏僻异常,经济落后;对于考古学者来说却是闪烁着文明星火的历史宝库。王下乡是“中国第一黎乡”,为民族考古学提供了许多研究资料。昌江王下乡的洪水村,至今保留着黎族“活化石”——船型茅草屋;昌江石碌镇的保突村至今仍传习着黎族原始制陶技艺;昌江七叉镇的保山村,流传着超过3000年历史的黎锦工艺,保留了黎族利用大自然的材料染色的技艺,以及手搓去籽十字棍等纺织工艺。这些保留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帮助考古学者了解黎族文化,再现古代黎族的劳作和生活。

“当时我们白天在2万多年前的神仙洞(钱铁洞旧石器遗址)考古发掘,晚上回到茅草屋宾馆就餐住宿,享受着田园般的生活,值得自己以后好好回味。”据李超荣教授回忆,当时一位考古队员还风趣地讲:“能在北京住五星级宾馆的很多,能入住‘茅草屋’宾馆的人却很少啊!”
美好时代下讲好昌江故事

海南考古在风雨中走过70年,从筚路蓝缕到不愁吃住,一路折射出海南在经济、物质、文化上的巨大变迁。以前住茅草屋,不通信号,考古发掘经常就地取材;现在来昌江考古,不需要再住茅草屋了,随身能携带手机,考古队挖掘遗址的工具、方式也有了改进。

李超荣来昌江王下乡考古十几年,亲眼见证王下乡的蝶变。近年来,王下乡充分利用原生态的生态资源、深厚的黎族文化,以及李超荣发掘的厚重的考古文化,探索出一条融合生态和文化的旅游之路,陆续建设了王下乡博物馆;依托“王下乡·黎花里”项目打造了美丽乡村大炎村,打造考古遗址公园,复原海南远古人类生活;建黎族文化研究中心和科普基地,探讨黎族人起源......

据悉,昌江作为承担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全省为数不多的各类环境资源要素兼具的市县,充分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03年,昌江在全省率先探索“生态移民”模式,将王下乡牙迫村整村搬迁到石碌镇水富村,既实现“人退山绿”目标,也彻底改变了这个昔日贫困封闭的黎村面貌。2006年,昌江又大刀阔斧创新改革,率先在全国实施“教育扶贫移民工程”,把王下、七叉等贫困地区的5000多名孩子迁到县城读书,结束了王下无高中生、无大学生的历史,为全省乃至全国有效探索出一条斩断穷根和保护生态共赢的实现路径。

近年来,昌江充分发挥王下、七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资源和黎族特色文化优势,讲好昌江故事,依托“春赏木棉红、夏品芒果香、秋游棋子湾、冬登霸王岭”全域全季旅游品牌,高标准规划建设“黎花里”文旅小镇、“木棉红”景区,打造“乡村振兴样板”,使王下、七叉蝶变成海南自贸港新兴的旅游“网红”。2022年春节黄金周期间,昌江共接待游客19.7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220万元。

“从我来到昌江,昌江的美景,厚重的历史文化,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使我深深爱上了这个地方,促使我要把考古工作进行到底,不断挖掘昌江的文化。”为助力推广王下乡“中国第一黎乡”的旅游,讲好昌江考古故事,李超荣也将研究成果加以收集整理,写成《海南远古人类文化图鉴》,并多次筹办展览,分享考古成果。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旧石器时代 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