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深海带有金属质“鳞片”的鳞角腹足海螺 是世界第一个因深海采矿而濒危的物种

印度洋深海带有金属质“鳞片”的鳞角腹足海螺 是世界第一个因深海采矿而濒危的物种

印度洋深海带有金属质“鳞片”的鳞角腹足海螺 是世界第一个因深海采矿而濒危的物种

(神秘的地球uux.cn报道)据环境资讯中心(姜唯 编译;许祖菱、林大利 审校):生活在印度洋中洋脊深处、高温有毒的海底热泉喷口,腹足上覆盖着带有金属质的「鳞片」、仿佛来自科幻电影的鳞角腹足海螺(Scaly-foot Snail,学名:Chrysomallon squamiferum),是世界第一个因深海采矿而濒危的物种。

「它像是在深海爬行的装甲骑士」,法兰克福森肯堡研究中心(Senckenberg Research Institute)生物学家茱莉亚.西格沃特(Julia Sigwart)这么形容,他是少数亲眼见过活生生的鳞角腹足海螺的人。

鳞角腹足海螺又名海穿山甲(Sea Pangolin),栖息环境非常极端,生活在数公里处深的海底热泉口,喷口附近充满硫化物等有毒化学物质,高温达摄氏300度以上。

它们的生理机制和形态构造与恶劣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鳞角腹足海螺的食道腺中有一种特殊细菌,可以将喷口冒出的化学物质转化为海螺所需的能量。为了让细菌得到充足的营养,这种海螺演化出巨大的鳃来吸收海水中的氧气和化学物质,再透过血液和巨大的心脏输送。它们的心脏和身体的尺寸比例,相当于人类的头部和身体。换句话说,将它们心脏按比例放到人类身上的话,我们的心脏会跟头一样大。

2019年,科学家发现,海螺腹足上的鳞片并非为了防止掠食者攻击而存在,而是用来避免体内毒性的威胁。藏在鳞角腹足海螺食道腺中的细菌会代谢出会致命的硫。鳞片的内部结构可充当微小排气管,将危险的硫从海螺身体的软组织中吸走,变成为无害的硫铁化合物(以硫化亚铁和四硫化三铁为主),成为海螺外骨骼(包含鳞片和外壳)的一部分。

鳞角腹足海螺演化出许多特殊的生理机制来适应海底热泉口的恶劣环境,但它们却想不到,有一天人类会对它们的栖地感兴趣。它们仅分布于三个地点,面积加总起来不到0.025平方公里,却是深海采矿的目标。

印度洋深海带有金属质“鳞片”的鳞角腹足海螺 是世界第一个因深海采矿而濒危的物种

鳞角腹足海螺的主要分布地点。图片来源:美国国家环境资讯中心(NCEI)

海底热泉喷出烟雾状的高温液体,依据喷液颜色分为黑烟囱及白烟囱。黑烟囱的喷液有较高的温度并富含铁及硫化物。矿业公司正在寻找沉积在黑烟囱热泉壁中的金、银、其他贵金属或稀有金属。一旦栖地受到破坏,鳞角腹足海螺将很快消失。因此,西格沃特和团队着手评估这些稀有动物的受胁状况,最终成功将鳞角腹足海螺加入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受胁物种红皮书名录。

鳞角腹足海螺是世界第一个因深海采矿而列入受胁名录的物种。现在有许多深海软体动物已被专家评估并列入全球濒危物种名录。

184种海底热泉喷口特有物种中,仅25种物种暂时没有灭绝风险。西格沃特解释,这些物种之所以相对安全是因为它们生活在明文禁止深海采矿的热泉区,包括加拿大领海和亚速尔群岛周围的海洋保护区。生活在公海热泉喷口的物种则较容易受到采矿探勘的影响。

西格沃特说,从这些不寻常的软体动物身上,可以看到生命为了适应和生存,各种奇怪而曲折的演化路径。

印度洋深海带有金属质“鳞片”的鳞角腹足海螺 是世界第一个因深海采矿而濒危的物种

来自三个不同栖地的鳞角腹足海螺。图片来源:Chong Chen(CC BY-SA 3.0)

参考资料:《卫报》(2022年8月3日),Discovered in the deep: the snail with iron armour

本文转载自「环境资讯中心」网站,内容由许多专家学者及民间环团,提供国内外环境教育与环保资讯;主题涵盖全球变迁、温室气体控制、环保生活、环境污染防治、生态保育、能源节约与能源效率、绿建筑等各面向。期许能替没有选票的山林、湿地、海洋、土地发声。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鳞角腹足海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