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二叠纪首次发现的完整弓鲛类——东生甘肃鲨

东生甘肃鲨(Gansuselache tungshengi Wang, Zhang, Zhu and Zhao, 2009)

东生甘肃鲨复原图

      2009年4月28日瑞典出版的动物学报(Acta Zoologica)90卷增刊选编了2007年在瑞典乌普沙拉(Uppsala)召开的11届早期脊椎动物国际研讨会的部分论文,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念忠研究员等撰写的论文“中国西北晚二叠世新的、完整的弓鲛类”。在陆相地层发现的这一完整的弓鲛类化石被命名为东生甘肃鲨(Gunsuselache tungshengi),以资纪念已故的著名地质学家刘东生院士。这是我国乃至亚洲首次发现完整的软骨鱼类化石,同时它也是全球二叠纪完整弓鲛类的首次报道。

      在现生的脊椎动物中,有颌脊椎动物的种类占99.7%以上,其中软骨鱼类不足2%;而软骨鱼类绝大部分生存于海洋环境,只有极小数生存于淡水环境。二叠纪时期软骨鱼类的情况大体与现代相似。值得注意的是,软骨鱼类的骨骼是软骨性的,所以牙齿、鳍棘和鳞片等膜质骨以外的其他部分极少保存为化石。所以从甘肃晚二叠世陆相地层获得完整的弓鲛类软骨鱼实属难得。

      弓鲛类化石是软骨鱼类鲨目中重要的一支。生存于晚古生代(石炭纪和二叠纪)和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尽管弓鲛类的完整化石不多,但石炭纪和中生代都发现了少数完整化石,唯独二叠纪没有完整的弓鲛类的纪录,所以东生甘肃鲨填补了二叠纪这一空缺。我国以往发现的弓鲛类化石仅仅局限于牙齿、鳍棘和鳞片等膜质骨化石,这些化石被发现于我国晚古生代和中生代海相、河口相和陆相地层中。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发生了地球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集群绝灭。王念忠研究员在研究浙江长兴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的鱼类序列以及它们的绝灭、复苏和辐射时曾指出,浙江长兴一带二叠纪末发生的绝灭事件导致95%以上的鱼类在二叠纪末绝灭。产自晚二叠世的东生甘肃鲨尽管为淡水鲨类,但它对今后研究古生代/中生代之交弓鲛类乃至鲨类的绝灭、复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它也为二叠纪海相/非海相弓鲛类的对比研究提供了完美的材料。

      本项研究采用了大化石和微体化石同步进行的研究方式,不仅对东生甘肃鲨的整体形态,诸如头部的构造、中轴骨骼和各鳍的形状和构造等进行详细记述和比较,同时对牙齿和鳞片等微体化石也进行了研究,为二叠纪弓鲛类提供了全方位的信息。

      参加该项研究工作的其他成员包括兰州自然博物馆的张行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朱敏研究员和赵文金副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东生甘肃鲨 二叠纪 全球 弓鲛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