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国珍贵文物回流

近日英国伦敦,一个估价人民币1200万元左右的清乾隆粉彩镂空瓷瓶,最终被中国买家以约合5.5亿元人民币的天价购得,创下中国艺术品在全球拍卖的最高价格。这在海内外引起轰动。近日,国际博物馆协会第22届大会又发布了《中国濒危文物红色目录》,这是国际博协首次将目光聚焦中国流失文物。这一切,再次引发人们对海外流失文物追索问题的高度关注。流失海外的国宝还能回到祖国吗?追索过程中又有哪些秘闻?本文向读者讲述了国宝回流背后的故事。

明代瓷盘

一再神秘消失

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马自树老人至今还清晰地记得这些细节:1993年4月26日午夜,他进入了灯火璀璨的中国香港市区,拨通苏富比拍卖行联系人的电话。对方告诉他,第二天9时前务必携带资料抵达拍卖行。马此行是为了一件明代白瓷盘。

1993年4月初,故宫博物院的鉴定专家耿宝昌,偶然在苏富比拍卖目录里看到了这件文物,发现有流失之嫌,因为他曾在开封文物商店与白瓷盘有一面之缘。耿宝昌立刻上报到国家文物局,马自树闻讯立即向开封文物局追查,结果得知,海南博物馆一干部持介绍信将白瓷盘买走,之后外逃。

因为包括瓷盘尺寸、图片在内的资料还保存在开封文物商店内,国家文物局随即向苏富比发出函件,要求根据国际惯例和相关法规停止拍卖。而最终,瓷盘所有人愿意将这件估价七八十万港元的瓷盘无偿返还。“故事到这里还没完。”马自树神色有些黯然地说。

白瓷盘送回后,存放在一家著名博物馆里,可两年后,又神秘地消失了。“不久它在美国的一个拍卖会上出现了。”等到马自树再追过去时,拍卖已结束,白瓷盘虽未成交,却已下落不明。

再一等,就是10年。“去年,它在国内的一个拍卖会上露面,被我们‘按’住了,警方正在调查。”

通过法律途径追讨那些具有完备文物档案和足够证据的流失物品,目前中国成功追讨回的文物都属于这种类型。不过对于马自树、彭卿云这样的国家文物官员来讲,文物回流中还有不少无奈。“去国外参观,看到文物摆在大的博物馆里,那基本回不来了。”马自树说。

由于外国博物馆经常不允许中国人看到流失海外的遗珍,甚至不允许查询文物的基本资料,所以从1949年至今,国内文物机构对海外流失文物的发现和追踪主要依靠耿宝昌这样的老专家查询拍卖行、展览目录完成,偶然性极大。

泥土样品

寻找法律证据

1994年6月,河北省曲阳县的唐末五代王处直墓被盗,其中包括两件镶嵌在甬道两壁上的高浮雕守门武士像。6年后,其中一块在美国的拍卖中现身。

虽然中方按照美国警方的要求提供了失窃现场勘察报告、照片、警方立案报告等资料,并成功促使美国警方扣押了文物,但浮雕的所有人称它是祖传文物,持有时间超过10年。

中方拿出包括浮雕与被盗遗址吻合等考古证据仍未能说服美方。最后还是在美方要求下提取了古墓周围土样等证据,与浮雕身上的泥土进行分析化验,才终于拿回了浮雕。

泥土并非特别有力的证据。马自树告诉记者,鸦片战争至1949年间的战争掠夺文物连泥土证据都没有。不过,就是在中方从美国追讨浮雕成功后,一位外国收藏家闻讯主动将另一块浮雕无偿还给了中国。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不愿意花钱,希望通过法律、外交途径追讨文物的主要原因。马自树说,这也是其他被掠夺国家的通行做法。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文物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