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临夏盆地和政县晚中新世地层的“和政始柱角鹿”头骨化石出土记

新种和政始柱角鹿(Eostyloceros hezhengensis sp. nov.)是一种大型的麂类动物

新种和政始柱角鹿(Eostyloceros hezhengensis sp. nov.)是一种大型的麂类动物

新种和政始柱角鹿(Eostyloceros hezhengensis sp. nov.)化石

新种和政始柱角鹿(Eostyloceros hezhengensis sp. nov.)化石

(神秘的地球报道)据中国科学报(沈春蕾):“我们研究化石有三个意义,一是生物进化,二是地质时代,三是生态环境。因此要求化石必须是真实的,最好能保证一定的完整性。”

“找到完整的化石材料,对考古来说是一个意义重大的发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古脊椎所)研究员邓涛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

日前,邓涛等人在国际刊物《动物分类学》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提及他们在甘肃临夏盆地和政县的晚中新世(2300万年前)地层中发现了一个始柱角鹿新种,经研究该新种拥有世界上已知的第一个始柱角鹿头骨化石,其年龄为距今800万年前。

临夏盆地的故事

临夏盆地位于我国青藏高原的东北缘,这里晚新生代(6500万年前)哺乳动物化石丰富。自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临夏盆地盛产“龙骨”。作为中药材的“龙骨”实际上就是大型哺乳动物的化石,“可惜很少被作为科学研究的材料。”邓涛遗憾地告诉记者。

1998年秋天,邓涛第一次来到临夏,从此便与这块盆地结下了不解之缘。“我每年都会来,有时候甚至一年来几次。”邓涛说,“经过多年工作,我们已经在临夏盆地从渐新世(3400万年前)至更新世(260万年前)的各套底层中发现了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

这些化石包括巨犀动物群、铲齿象动物群、三趾马动物群和真马动物群。研究发现,临夏盆地是中国,也是欧亚大陆最大的一个晚新生代,特别是三趾马动物群时代的哺乳动物化石产地。

“和政县在临夏盆地的地位相当特别,哺乳动物化石最丰富。”和政县南部靠近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太子山麓,在临夏盆地中雨量相对充足,这也曾给邓涛的考古带来一些麻烦。

“有一次,我们在三合乡的老沟地点进行考察。那里的地貌以沟两侧陡立的砾岩峭壁为特点,结果我们遭遇大雨,随时可能坠入深渊,唯一的办法就是向山上爬。”邓涛回忆到。尽管充满危险,他们还是一步步爬到山顶,再沿着山脊走到沟的尽头,然后从沟底下山。

这样的经历对邓涛来说早已司空见怪,“不经历风雨又怎能收获珍贵的化石?”他常常这样“自嘲”。

饱受争议的属种

邓涛等人这次发现的始柱角鹿早在1925年就有考古记载,当年奥地利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根据采自山西省武乡县晚中新世的材料建立了始柱角鹿及其两个种,此后在亚洲和欧洲也报道过这个属的其他一些种。

邓涛介绍说,这些种的建立皆依据鹿角材料,且大多不完整,没有与鹿角相连的头骨发现,因此可靠性有较大疑问。然而,完整化石的发现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化石并不仅是骸骨,它可以是生物体实际形态的一部分,比如动物骨架或植物的遗骸。化石也可以是一个生物体在很久以前死去时形态的写照,比如河底的脚印,或树枝漂过在河底留下的印迹,又或像“蓝湖犀牛”(有1500万年历史的两角犀牛模型)在岩浆涌进湖里时裹住了它,随后岩浆冷却,形成了如今的模型。

一副完整的化石,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还原历史,因此意义重大。邓涛说:“我们研究化石有三个意义:一是生物进化,二是地质时代,三是生态环境。因此要求化石必须是真实的,最好能保证一定的完整性。”

2011年前后,邓涛曾对一件据称产自中国甘肃临夏盆地晚上新世黄土沉积的猎豹头骨化石提出质疑,认为这件标本存在作伪的可能。

邓涛指出该化石头骨的侧面照片清晰地显示颧弓不仅不自然地又高又宽,缺乏猎豹具有的突出的尖角状眶后突,而且还有与头骨拼接的明显界线。由此证明,颧弓不仅不属于这个头骨,甚至根本就不是食肉目动物的颧弓。

后来,该具化石标本的所有者给邓涛发来信函,说明了这件标本的颧弓和枕部确实是由石膏修补成完整模样,并表示标本来自化石贩子,是化石贩子为了提高标本的商业价值而采用的不正当手段。

邓涛指出,对来源不明的标本不进行地点和层位的调查核实,是古生物研究中的大忌。事实上,和政县至今也没有发现过黄土沉积中的哺乳动物化石。

头骨化石的发现

一直以来,古生物学家对始柱角鹿的系统发育关系知之甚少,主要原因就是化石材料的不完整。

化石的形成需要很特殊的条件。比如,生物死亡的数量。生物死亡数量越多,形成化石的机会也就越多,反之亦然;常见的化石,大多数由生物体的硬体部分所形成;生物死后,必须要有某种沉积作用将其迅速掩埋,才能较好地保存。

在地球上生活过的生物,只有很小的概率可能被保存为化石,因此每一枚化石的形成都来之不易,化石的发现者同样值得尊敬。

去年,在临夏盆地内和政县的野外调查中,邓涛等人发现了一件带有完整鹿角的麂类头骨。经过研究论证,该头骨是世界上已知的第一个始柱角鹿头骨化石,根据其建立的新种和政始柱角鹿也是一种大型的麂类动物。

据邓涛介绍,新种额骨侧缘上具有的发达纵向嵴向后与角柄连贯;其角柄短,呈粗壮的圆柱形,从眼眶之后向后延伸;鹿角的主枝和眉枝相互间以30度夹角从角环生出;主枝相当长,末梢强烈向后弯曲;眉枝直,位于主枝的前内侧;主枝侧向扁,而眉枝的横截面呈圆形。

在化石发现后,邓涛等人依据新材料所作的支序分析,首次建立了包括始柱角鹿内各种以及该属与其他麂类的详细谱系。他们还根据形态观察与支序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相结合,指出和政始柱角鹿的原始性状包括角柄更短,角环上的分叉更低、眉枝更纤细,眉枝与主枝的夹角相当小。于是他们得出结论:这个新种比该属的任何已知种都处于更基干的位置。

“就始柱角鹿化石的发现,只能说我们很幸运,找对了地点,但也不能就此否认前人的考古成绩。”邓涛认为科研是一件严谨的事,考古也不例外,既要抵制化石贩子的伪造,又不能漏过任何细微而有价值的发现。

相关报道:世界上首次发现始柱角鹿头骨化石

(神秘的地球报道)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邓涛研究员等人最近在国际刊物《动物分类学》(Zootaxa)上发表了在甘肃临夏盆地的晚中新世地层中发现的一个始柱角鹿新种,其年龄为距今800万年前,经研究该新种拥有世界上已知的第一个始柱角鹿头骨化石。

奥地利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Otto Zdansky)1925年根据采自山西省武乡县晚中新世的材料建立了始柱角鹿(Eostyloceros)及其两个种,此后在亚洲和欧洲报道了这个属的其他一些种。不过,这些种的建立皆依据鹿角材料,且大多不完整,没有与鹿角相连的头骨发现,因此可靠性有较大疑问。

甘肃的临夏盆地以含有丰富的晚新生代哺乳动物化石而闻名,最近在盆地内和政县的野外调查中发现一件带有完整鹿角的麂类头骨。临夏盆地发现的新材料经研究是世界上已知的第一个始柱角鹿头骨化石,根据其建立的新种和政始柱角鹿(Eostyloceros hezhengensis sp. nov.)是一种大型的麂类动物。新种额骨侧缘上具有的发达纵向嵴向后与角柄连贯;其角柄短,呈粗壮的圆柱形,从眼眶之后向后延伸;鹿角的主枝和眉枝相互间以30°夹角从角环生出;主枝相当长,末梢强烈向后弯曲;眉枝直,位于主枝的前内侧;主枝侧向扁,而眉枝的横截面圆形。

古生物学家从前对始柱角鹿的系统发育关系知之甚少,依据新材料所做的支序分析首次建立了包括始柱角鹿内各种以及该属与其他麂类的详细谱系。形态观察与支序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相结合,指示和政始柱角鹿的原始性状包括角柄更短,角环上的分叉更低,眉枝更纤细,眉枝与主枝的夹角相当小,证明这个新种比该属的任何已知种都处于更基干的位置。

此项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战略性科技先导(B)专项、科技部973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和政始柱角鹿 化石 临夏盆地 中新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