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二项考古发掘入围“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

(神秘的地球uux.cn报道)据中国文物信息网:2017年2月21日,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评选初评活动正式启动。评选活动从主动申报参评项目、《中国文物报·文物考古周刊》考古发现投稿项目、国家文物局2016年度中国重要考古发现项目中进行遴选,推荐出40个发掘和调查项目参加初评,之后将通过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全国80家考古发掘资质单位投票产生25项进入终评。湖南有二项考古发掘入围此次评选初评:1、湖南沅江赤山岛旧石器遗址和西洞庭盆地旧石器遗存、2、湖南桂阳桐木岭矿冶遗址。

项目介绍:

1、湖南沅江赤山岛旧石器遗址和西洞庭盆地旧石器遗存

石制品出土现场

赤山岛位于湖南省北部益阳市沅江市西隅,地处洞庭腹地,是我国内陆湖泊中最大的岛屿,呈南北向长条形丘陵状。因途经新建南县至益阳高速公路,2015年7~8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进行了区域调查,先后发现10余处旧石器地点。2016年4月至9月,考古队对其中枫树嘴、虎须山和杨腊丘旧石器遗址进行了抢救发掘,揭露面积900平米。3处旧石器地点彼此相距仅1~2公里,埋藏地貌、堆积状况和文化遗存等均基本相同,应是古人类同一时期活动留下的考古遗存,可视为一个由不同活动区构成的栖居系统。

赤山岛旧石器遗址的发掘工作严格执行《田野考古操作规程》,使用全站仪记录遗物三维坐标,测量出土产状信息,系统采集年代和环境样品,以最大程度提取重建人类行为的相关信息,取得了重要收获。

地层堆积与遗址年代

遗址埋藏于中更新世网纹红土白沙井组堆积中,文化层位于网纹红土的上部。发掘区地层可分为6层,发掘深度超过5米,石制品出自第③和④层。

据地质相关研究,网纹红土剖面下部ESR年龄为距今42~49万年,古地磁年代为距今40~25万年。发掘中在遗址剖面取了系列光释光样品,目前仍在测试,其中一个初步数值121±12Ka,为遗址下限年代,而上限年代据文化层部位推测距今30万年。因此赤山岛旧石器遗址年代约距今30~12万年的中更新世晚期,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晚段。

文化遗物与埋藏情况

本次发掘出土近1000件石制品,分布密度在长江中游旧石器早期同类遗址中并不多见。第③、④文化层的石制品集中分布,无明显间隔断层,代表同一时期持续性的人类活动。石制品埋藏信息显示遗址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暴露,且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片流改造,但分布状态和少量拼合标本表明它仍然是解析早期人类行为活动的重要材料。

石制品原料以石英砂岩为主,石英次之,其它石料比例均低,与遗址附近古老河床砾石层的岩性和含量一致。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断块、碎屑、石器和砾石,其中石核、石片和砾石数量居多,石器含量较低。石核多为单台面、双台面和多台面的普通随意石核,另有盘状和多面体石核;石片以反映原料利用率较低的类型为主。打片特点显示延续了早期的简单剥片策略,在预备和生产阶段很少对原料本身进行人为改造,但具有适应不同石料性能进行连续性成功剥片的能力,具备剥取大石片的技能。石器多以砾石直接锤击修理,断块和石片毛坯少见,类别包括砍砸器、手镐、手斧、重型刮削器、刮削器和尖状器,以砍砸器等重型工具居多,手斧和手镐数量少但均典型。手镐有三棱状和舌状两种形态;手斧以硅质灰岩砾石为原料,两面修理、较为对称精致,作为一类具有“概念型板”的特殊产品,显著地代表着遗址中人类的技术行为。

石器工业技术特点

赤山岛旧石器遗址反映的剥片技术具有比较原始的奥杜威工业(模式Ⅰ)指标,但出土的典型手斧、手镐可归入模式Ⅱ工具类型,大石片的生产行为等也显示具有似阿舍利技术特征,表明小比例的模式Ⅱ技术风格产品以镶嵌形式分布于传统的模式Ⅰ石器工业中,组合中也普遍缺乏薄刃斧等其它标志性器物,因而技术特点具有中国本土的独特性。这是湖南首次确认存在似阿舍利传统的旧石器遗址,结合西洞庭盆地的发现表明这一技术风格的产品在本区域出现于中更新世中晚期。这也是迄今长江中游地区模式Ⅱ技术因素石制品出土地层和时代最为清楚的遗址,具有突破性的意义。

西洞庭盆地新发现和收获

赤山岛是洞庭盆地中的断裂挟持型隆起,将洞庭盆地分割为东、西两部分。西洞庭盆地是长江中游南部最重要的旧石器文化区。2011年以来,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制定了旧石器文化发展的重大课题,依托基建考古项目并在西洞庭盆地的澧水及支流开展了一系列主动性考古专项调查和试掘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新发现50多处旧石器地点,区域遗址分布密集程度进一步凸显了在华南及东南亚地区中的重要地位。在中更新世早期五级阶地网纹红土中发现了旧石器遗存,将本区域人类活动历史向前推进至70多万年。2011~2015年对乌鸦山、条头岗、袁家山、伞顶盖等旧石器地点进行了试掘,首次在华南旧石器旷野遗址中从考古地层学、年代学上构建出“网纹红土—弱网纹红土—均质红土—黄土—黑褐色土”的旧石器文化叠压层。连续的地层序列和旧石器文化遗存为复原古人类石器技术传统和生存策略提供了华南地区罕见的理想材料;特别是晚更新世阶段旧石器遗址群和丰富石制品的发现提供了现代人类区域内连续生存演化的新材料。

赤山岛及西洞庭盆地旧石器技术发展序列具有明显的连续和阶段性特点:

第一期:中更新世早期(约距今70~50万年),埋藏于第五级阶地的强网纹红土。石器多以砾石直接加工,大、中型为主,工具组合有石核砍砸器、石球等。遗址数量较少,人类活动程度较弱,典型地点有横山岗、陆家岭。石器技术显示为似奥杜威石器工业特点。

第二期:中更新世中晚期(约距今50~12万年),埋藏于第四至二级阶地的网纹红土。石器以砾石毛坯为主,中、大型居多,手斧、手镐等典型似阿舍利技术的工具开始出现。遗址数量剧增,人类活动强度显著增强,典型地点有赤山岛、鸡公垱、大圣庙。石器技术为有中国本土特点的似阿舍利工业传统。

第三期:晚更新世早中期(约距今10~5万年),埋藏于均质红土或棕黄色粉砂质粘土。典型地点有条头岗、乌鸦山。石器以石片毛坯为主,工具组合以中小型刮削器、尖状器、端刮器为主,手斧在个别遗址中延续。文化层厚度达到峰值,遗址利用方式多样化。石器技术有自身发展,主要呈现华南区域特色的石片石器工业早期面貌。

第四期:晚更新世晚期(约距今4~1.5万年),埋藏于黑褐色粉砂粘土。典型地点有袁家山、十里岗。石器原料选择发生重要变化,主要以燧石和脉石英的小型、微型石片工具组合为主。石器技术具有典型的小石器工业特点。

重要意义

在洞庭湖形成之前的更新世期间,洞庭盆地处于小型古湖、河流阶地、河网切割平原交替的独特生存环境,丰富的旧石器遗址和石制品揭示出的古人类活动程度、原料开发利用策略、石器生产技术链、栖居形态等信息,为研究洞庭湖区及东亚地区更新世气候环境与古人类文化及独特适应模式的演进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材料。

赤山岛及西洞庭盆地处于中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是长江中游南部核心地区和我国南北、东西向人类迁徙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赤山岛地处华南南北过渡区,充当着人群及文化扩散、深入华夏腹地的桥头堡,其考古新发现具有特殊的学术意义。

西洞庭盆地揭露出中更新世阶段以来的连续性旧石器文化层序,地层叠压的清晰和完整性在华南地区的旧石器遗址中罕见。共存的石制品文化遗存构建了华南地区迄今最完整的石器技术发展序列,对于建立中国独立的旧石器技术和文化发展体系具有深远的意义。

赤山岛旧石器遗址首次在湖南确认似阿舍利技术风格产品的地层和时代,是长江中游及华南地区旧石器考古的重要进展,在链接中国阿舍利技术传统遗址分布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远古人类在中国大陆的迁徙流动、文化传播扩散的时间和路线提供了新的资料。其与原始技术模式镶嵌存在的中国本土独特技术风格,融入并直至最终完全被来自中国本土传统的小石器工业所取代的过程,尤其是西洞庭盆地晚更新世时期距今10~6万年关键阶段的多层位文化遗物的发现,在考古学上为中国人类“连续进化附带杂交”的理论提供了有力证据,给中国及东亚现代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新视角。

2、湖南桂阳桐木岭矿冶遗址

桐木岭遗址

桂阳冶炼历史悠久,西汉桂阳郡设置金官,东汉桂阳郡设置铁官,唐宋以来桂阳成为中国重要的金属矿产和铸币基地,帝国晚期阶段的明清时期达到极盛。2015年9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组成联合考察队,对桂阳县古代矿冶遗址进行了调查和初步研究,认为桂阳县矿冶遗址数量多、规模大,冶炼金属类型多样,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冶金技术、资源与社会发展关系具有重要价值。2016年7月至12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郴州市文物处、桂阳县文物管理所等单位对桂阳县境内14处大型炼锌遗址开展了专项调查,对明清时期的桐木岭遗址进行了主动性考古发掘。调查发掘成果丰硕,科学揭露了一批保存完整、规模宏大的炼锌及多金属冶炼遗迹,出土了一系列重要的冶炼遗物,深化了对明清时期冶炼技术的认识,有力推动了手工业考古研究。

发掘收获

桐木岭遗址位于桂阳县仁义镇大坊村和浩塘镇桐木岭村交界处,东距桂阳县城12.9千米,地理坐标为北纬25°72′86.23″,东经112°60′3.8″,遗址面积约11万平方米。遗址中心部位有一炼渣堆积形成的山体平台,台面略呈三角形,东西约100米,南北约50米。通过对该山体平台的整体揭露发现该台面呈“品”字形分布有一个焙烧单元和两个冶炼单元,矿料先经焙烧加工后再进一步冶炼。

1号槽形炉作坊

焙烧单元位于山体平台前方(南部),呈椭圆形分布,东西长55米、南北宽20米,面积约1100平方米,焙烧区内共有6条焙烧台依地形有序分布,每个焙烧台由4或8个圆柱形焙烧炉一线排开。焙烧炉大小相近,炉口部直径约0.9米左右,保存高度0.8米,坑壁较直,底部平整,在炉室一侧开有通风口。

第一冶炼单元位于平台东部,呈圆角长方形分布,长55米、宽25米,面积约1300平方米。在该单元中槽形炉1号冶炼作坊保存最为完整,这个作坊以槽形炉为主体,分布着储料坑、和泥坑、搅拌坑、原料堆、精炼灶、碎料区、环形护围、柱洞等遗迹,在其旁边有对应的房屋设施。

槽形炉1开口于第1层下,呈长条形分布,长20米,宽1.8米,中西部被一长2.04米的缺口分为东西两段,其中西段炉体保存较好。槽形炉由炉床和炉室组成。炉床为黄色黏土夯筑,下宽上窄呈梯形,表面平整,在其上修筑炉室。炉室从下到上可分为通风口、炉下室(由炉栅间隔)、炉上室三个部分。两侧通风口对称与炉下室相接,通风口宽9~11厘米,高8~9厘米,长为45厘米。炉壁保存最完整处高度为60厘米,每个炉栅与炉壁组成的炉下室单元格长34~37厘米,宽9~11.5厘米。炉下室单元格内两端各放置两块煤饼,中部填以散煤,在煤饼之上放有一垫饼。

第二冶炼单元位于台地的西南部,该冶炼单元内主要有以3个槽型炉为主体的冶炼作坊,其中槽形炉2与槽形炉3呈水平关系,槽形炉4与槽形炉3呈垂直关系。3个槽形炉冶炼作坊在空间布局上有规律且有道路路面相连接,因此可以作为同时期的遗迹。每个槽形炉作坊的结构、形制、大小与第一冶炼单元槽型炉1号冶炼作坊的结构基本相同,都有相应的如坩埚护围、储料坑、搅拌坑、和泥坑、精炼灶、房址等配套遗迹。在槽形炉3的西南部可见明显坍陷,据调查或许与近现代在该山体下部采煤有关。

冶炼区出土有一系列较为完整的冶炼工具,如坩埚、冷凝兜、冷凝器、冷凝盖、铁铲、铁钎、石砧等。另外,在冶炼区还发现绿色颗粒状散落炉渣和块状波纹炉渣,并在对应位置发现有铜、铅、银含量较高的炼炉遗迹(K23和K24)以及一块疑似圆形风箱活塞板。综合以上信息并通过现场和实验室检测分析,可以大致推断这是一处炼锌为主、兼炼铅、可能炼铜和银的多金属冶炼遗址。

通过研究各种遗迹遗物,基本复原炼锌工艺流程。首先将锌矿焙烧后运至槽形炉冶炼作坊,将锌矿拌以还原煤放入坩埚中;在坩埚上部套接一冷凝器,坩埚口部放置一冷凝兜,放置在槽形炉的炉栅之上;再在冷凝器上盖一圆饼状铁质冷凝盖,并用黄泥封好;以煤作为燃料,在槽形炉中冶炼;锌矿受热在1000°C以上的高温环境下,还原出来的金属锌由于沸点(908℃)较低,变成蒸汽通过冷凝兜的孔洞上升至冷凝器,并在冷凝器中冷凝成液态或固态的粗锌,粗锌在精炼灶上熔炼提纯后铸成锌锭。

在房址和作坊区出土了一些日常生活用具,包括青花碗、青花盘、陶壶、陶钵、陶罐、陶盆、陶缸、砂锅等,另有少量乾隆通宝和嘉庆通宝。根据出土的青花瓷器、钱币、坩埚,结合遗址的堆积厚度,初步推测遗址开始于明末清初,废弃于清代中晚期。

对桐木岭遗址周边区域展开调查,并对调查过程中有重要迹象的陡岭下遗址进行试掘,发现一处长20米,左右对称的双排冶炼炉,这种形制的冶炼炉在国内尚属首次发现。利用便携式X射线荧光分析仪对冶炼炉的台面、炉壁等多个部位进行了现场检测,发现检测部位砷(As)含量可达30%以上,结合有关资料推断应为炼制砒灰(As2O3)的冶炼炉。此外还发现了与炼锌有关的焙烧炉、槽型炉、房址等。在遗址旁河床岩石上发现了疑似人工开凿的洗矿槽遗迹。洗矿槽上宽下窄,顺水流方向从上到下逐渐加深,在洗矿槽底部发现了矿砂沉淀后与河床岩石板结的遗迹现象。

价值和意义

本次重要收获是在聚落考古理念指导下的矿冶考古新突破。通过对遗址的全面调查,探明锌矿石经开采后运输到有煤矿资源的山头进行冶炼,这种“以矿就煤”的生产模式降低了冶炼成本。发掘中通过对遗址中心部位冶炼平台的整体揭露,完整复原出冶炼场址的功能结构布局。这对于认识古代手工业场址的功能分区、工艺流程、生产规模、工人的生活及生产力状况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锌、铅、银、铜等多种金属一体冶炼是中国矿冶考古的首次发现,说明对矿石的利用程度进一步深化,凸显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其中炼锌是将硫化锌矿石经过焙烧、采用蒸馏法冶炼,代表当时最先进的冶炼技术。本次发掘的多个成排圆形焙烧炉填补了我国炼锌技术史研究的一项空白,槽形冶炼炉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保存最为完整的清代炼锌炉,伴之出土的一系列炼锌遗迹与冶炼遗物,与《天工开物》等文献资料的记载多有吻合,对于完整复原古代炼锌术将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对研究我国古代炼锌技术的起源、发展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炼锌术的产生是大量黄铜用于铸钱的基础,桂阳大规模的炼锌工场就是为了满足当时政府铸币的需求应运而生的,桂阳作为“币材之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这次考古调查发掘成果对于研究中国矿冶史、铸币史、赋税史乃至政治社会史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资料。

附: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候选项目(按年代从早到晚排序)

1.湖南沅江赤山岛旧石器遗址和西洞庭盆地旧石器遗存
2.宁夏青铜峡鸽子山遗址
3.西藏尼阿木底旧石器遗址
4.贵州贵安新区牛坡洞洞穴遗址
5.内蒙古化德裕民遗址
6.辽宁朝阳半拉山墓地
7.浙江宁波大榭遗址
8.四川成昆铁路扩能工程 (凉山境)先秦时期聚落遗址群
9.广西田东利老遗址
10.四川大邑高山古城遗址
11.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
12.云南通海兴义遗址
13.福建永春苦寨坑原始青瓷窑址
14.新疆伊犁尼勒克吉仁台沟口遗址
15.安徽阜南台家寺遗址
16.河南郑州高庄商代晚期遗存
17.河北满城要庄遗址
18.新疆青河三道海子遗址群
19.山东曲阜鲁故城遗址
20.江苏镇江孙家村吴国铸铜遗址
21.甘肃宁县石家墓群
22.河南新郑郑韩故城北城门遗址
23.陕西凤翔雍山血池秦汉祭祀遗址
24.云南曲靖八塔台墓地
25.西藏札达度日坚岩画考古调查
26.陕西西安汉唐昆明池水系
27.北京通州汉代路县故城遗址
28.河南洛阳西朱村曹魏墓
29.安徽当涂“天子坟”孙吴墓
30.江苏邳州煎药庙西晋墓地
31.山西太原蒙山开化寺佛阁遗址
32.河北平山唐崔氏墓
33.浙江慈溪上林湖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窑址
34.上海青浦青龙镇遗址
35.山西河津固镇宋金瓷窑址
36.内蒙古开鲁辽代皇族墓葬
37.黑龙江汤原郎君西古城
38.江苏太仓樊村泾元代遗址
39.河南荥阳明代周懿王壁画墓
40.湖南桂阳桐木岭矿冶遗址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