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万年前“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是怎样的气候环境?

尼阿木底旧石器地点位置。来源:《人类学学报》

尼阿木底旧石器地点位置。来源:《人类学学报》

(神秘的地球uux.cn报道)据中国气象报(记者 查日 通讯员 赵越):日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科研人员在藏北羌塘高原发现一处具有原生地层的旧石器时期遗址——尼阿底(也称“尼阿木底”),证实古人在距今4万至3万年前已踏足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区,在世界屋脊上留下了清晰、坚实的足迹。

消息一经公布,立即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那么,4万年前的藏北,乃至于整个青藏高原究竟是怎样的气候环境呢?是否适合人类生存?西藏自治区气候中心主任杜军还原了青藏高原古气候的变迁过程。

温度比现代高2℃至4℃ 降水多4成至1倍

重建古气候变化序列既能认识过去气候变化的特征,也对现代气候变化的认识及未来预测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西藏并没有气象观测记录,只能通过相关代用资料,如古生物、地貌、冰芯、树木年轮等,来还原西藏地区古气候。

青藏高原气象学家高由禧对现有的植物化石资料进行分析后发现,西藏地区最早的植物群始于早石炭世。继此之后,在藏南和昌都等地均发现有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时代的植物化石。根据恐龙化石的发现和拉萨煤系植物群的化石来看,那时候的西藏与黄河流域广大地区一样,处于热带、亚热带的气候环境之中。

高由禧的研究进一步指出,在所发现的西藏动物化石中,尚未见大象和石炭兽之类的动物;根据孢粉反推出的古植被中,也没有找到喜酷热、潮湿的植物类型。因此可以认为,上新世末期,西藏气候是十分温暖且比较湿润的亚热带气候。

中国冰川学奠基人施雅风综合分析了冰芯、高湖面及植被变化的记录,也发现在距今4万至3万年前,青藏高原经历了一个普遍的异常温暖湿润时期,温度比现代高2℃至4℃,降水多4成到一倍,这说明这个时期出现了一次特强夏季风事件。

根据西藏不同地区的树木年轮资料,并以冰川遗迹等代用资料作为辅助手段,高由禧对西藏地区近2000年的历史时期气候分析发现,从6世纪中叶起,西藏进入温暖时期,气温变化趋势大体与东部地区一致,在6世纪以后的约500年内,东部地区维持着隋唐时代的温暖时期。

杜军说:“文献记载,当时拉萨一带大兴土木,大昭寺等庙宇的建筑用材与烧砖用的木柴,多是从距当地不远处砍伐来的,可见这段时期高原上的气候相对较好。”

晚更新世高原生态条件优越适于远古人类生存

青藏高原以其高海拔、低氧而成为人类居住的最极端恶劣的环境之一,目前有近500万藏族原居民生活在这片广袤的高原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王社江在《人类学学报》上发表的论文《藏北尼阿木底遗址发现的似阿舍利石器——兼论晚更新世人类向青藏高原的扩张》中指出,尼阿木底遗址位于藏北申扎县尼阿木底山西北麓,琼俄藏布(永珠臧布)从遗址前自南向北流过,汇入色林错西南隅的错鄂。MIS3(即深海氧同位素第3阶段,是末次冰期中气候比较温暖湿润的时期)阶段后期,错鄂及临近湖区气候温暖程度相当于间冰期水平。根据西昆仑山海拔6200米处古里雅冰芯记录的研究结果,距今2.8万至2.5万年间青藏高原存在古湖高湖面和湖水稀释现象,说明当时气候温暖或环境湿润。

申扎县河流纵横交错,扎加藏布等4条较大的内流河流与9个湖泊相连,组成一个封闭的内陆湖泊群,为西藏最大的内陆湖水系。根据对青藏高原地区古湖泊的研究,距今4万至2.8万年前,高原上湖群广布,河湖之间相互连通。从东北到西南,湖面扩张,存在着数个面积达万余平方千米的大湖,这时多数古湖面积达到史上最大值,即“大湖期”。

对不同地区十余个湖泊的沉积测年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大湖期的年代大致相近,以距今4万至2.5万年之间居多,有的可能延续至距今2万年。与MIS3阶段的中后段和末次冰期间冰段一样,当时的高原环境非常湿润,大湖期的形成与夏季风特别强盛有关。

因此,王社江得出结论,第四纪以来,由于地壳持续大幅度隆升,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发生了剧烈改变。古环境研究和旧石器时代遗存的发现证实了在晚更新世某些时段,高原的自然生态条件可能比当今优越,适于远古人类生存。

相关报道:青藏高原及人类迁徙的时间线

(神秘的地球uux.cn报道)据中国气象报(记者 孙楠采访整理):2.8亿年前

青藏高原是一片海洋,属于特提斯海(古地中海)的一部分。

6500万年前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事实上,在5亿年间,两块大陆多次发生移动、靠近、撞击,但这次撞击速度快、释放的能量巨大,导致地表隆起,青藏高原诞生。

258万年前

187万年前

117万年前

83万年前

30万年前

尼阿木底遗址附近错鄂发生了5次较大的地质构造抬升,到80万年前左右,其平均海拔高于4000米,进入冰冻圈。证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孢粉组合分析

75300年至48800年前

青藏高原气候由温和较干转为温和偏干,温度、湿度升高,干燥度降低。

40000年至28000年前

进入“大湖期”。青藏高原经历了一个普遍的异常温暖湿润时期,温度比现代高2℃至4℃,降水量增长了4成至一倍。

同期证据还有:

① 根据西昆仑山海拔6200米处古里雅冰芯记录的研究结果,青藏高原存在古湖高湖面和湖水稀释现象。
② 腾格里沙漠古湖面的高度达到最大值。
③ 关中盆地泾阳南塬和西安东郊席王晚更新世黄土剖面地层结构、磁化率和地球化学组分研究表明,该地区为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
④ 陕西岐山剖面孢粉分析结果显示,黄土高原东南部这一阶段的植被为稀疏阔叶林或森林草原,气候温和,为半干旱气候。
⑤ 在尼阿木底遗址发现了由于温暖湿润环境造成的强烈侵蚀作用。

40000年至30000年前

有考古证据证实人类出现在高原,远早于人类出现在安第斯山脉高海拔的时间。此前,青藏高原外围遗址以及高原腹地表层的石器技术特征均表明有人类活动的迹象,但2013年发现的尼阿木底石器,是青藏高原首个埋在1.7米深的地底、证实古人在距今4万至3万年前就已经踏足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的遗址。它也是迄今为止全球确定的最早的旧石器时代遗迹,将人类登上青藏高原的有证据的时间提前至这一时段。

30000年至10000年前

考古证据表明,高原早期占领者很可能是来自高原西南方向南亚次大陆一带、拥有莫斯特石器工业制造技术的人群。但目前的证据还无法断定他们究竟是季节性游移的狩猎采集者,还是季节性的短期占领者。原先大多数中国考古学家更倾向于认为青藏高原的旧石器文化主要从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晚期阶段性扩散而来,但尼阿木底遗址展示出的是其与中国北方旧石器文化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青藏高原腹地一直没有发现早期人类化石,其早期旧石器遗址主人的族群和遗传学特征至今还是一个谜。

10000年前

新石器文化繁荣,一支被称为前藏缅语族的亚群最终离开了黄河流域。

在黄河流域的人群是现代汉藏语系群体的共同祖先。20000年前,在东亚南部携带Y染色体D-M174向东亚北部迁徙的人群中,一支带有M122突变染色体的群体最终到达了黄河中上游地区。

这支脱离原族群的亚群,一部分向南回迁,到达今天的缅甸、不丹、尼泊尔、印度东北部及我国滇北地区,一部分西进的藏语支与另一支来自中亚或西伯利亚西南一带的、带有YAP突变染色体的群体发生大范围基因融合,最终扩散至整个西藏。

8000年前

全新世大暖期,人类定居青藏高原。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青藏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