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戈壁寻龙

7月7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从内蒙古考古返回北京的队员们忙着修复恐龙化石。修复一块化石至少需要数月时间。

两名队员手持一块刚挖掘的恐龙化石讨论,真正确定其身份需要一两年时间。

一名队员将挖掘出来的恐龙化石搬下陡坡。红土很松软,稍不留神就可能滑下山坡。

信号不好,两名在山头打完电话的队员行走在月光下。偶尔有狼出现,队员天黑后外出要带上锤子防身。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西北部的乌拉特后旗戈壁无人区内,一群面庞黝黑,头戴草帽,脚蹬解放鞋的人手持小锤俯首劳作,他们看起来像是正在田间耕耘的农民,但他们收获的却不是粮食,而是诞生于几亿年前的无价之宝———恐龙化石。

  6月初,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考古队一行十余人来到乌拉特后旗恐龙地质遗迹保护区,试图寻找新的种群。

  这片保护区是闻名世界的恐龙化石区,区内发掘出的恐龙等古生物化石距今7500万年至1.2亿年,这里曾出土过世界罕见的原角龙全骨骼化石以及3窝完整的原角龙长形蛋化石,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被誉为“恐龙故乡”。

  寻找化石不需要什么仪器,只凭考古队员的一双慧眼。有十余年恐龙挖掘和修复经验的向礼世说:“每一个珍稀化石的成功发掘,都可能是在翻越了重重山头,磨烂无数双鞋之后的偶得。”

  这片地表温度有50多摄氏度的红色戈壁土质松软,稍不留神就可能滑下山坡。一小块掩映在红土层中的恐龙头骨吸引了向礼世的注意,他蹲下身,用小刀探了探,然后拿起刷子仔细刷去头骨上覆盖着的红土,接着又往骨头表面刷一层胶水。向礼世重复着这些动作,逐渐把周围的骨头全部挖了出来,然后打上石膏编号,初步工作就完成了。

  晚上,戈壁温度骤降至10摄氏度。“大家晚上出去上厕所离帐篷近点儿啊,附近有狼。”“野外考古是枯燥的,希望总在明天,不去寻找就不会有发现。”在酒精的作用下,队员们进入沉沉的梦乡。

  据《新京报》报道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戈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