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藏高原上寻找4700万年前的“远古香格里拉”

在青藏高原上寻找4700万年前的“远古香格里拉”

在青藏高原上寻找4700万年前的“远古香格里拉”

古生物科考队在青藏高原中部开展野外化石发掘(供图:苏涛)

古生物科考队在青藏高原中部开展野外化石发掘(供图:苏涛)

青藏高原地形演化示意图(供图:苏涛)

青藏高原地形演化示意图(供图:苏涛)

(神秘的地球uux.cn报道)据《知识就是力量》杂志(作者:苏涛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香格里拉”一词,源自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书中描述了一个隐藏在青藏高原的山谷,那里有着神奇的雪山、茂密的森林、碧绿的草地和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仿若世外桃源。现实中的香格里拉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是一片广袤的高寒荒芜之地。

最近,“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古生物科考队在青藏高原中部发现一个距今4700万年的化石植物群,表明那里曾经生长着郁郁葱葱的亚热带森林,堪称远古的“香格里拉”。

在“世界屋脊”探索高原的前世今生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最年轻,也是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生物化石见证了地球的沧桑巨变,也见证了青藏高原波澜壮阔的地质变迁。青藏高原的化石众多,但是由于高寒缺氧、交通不便,在高原开展野外科学考察的难度要远远大于其他地区。

从1949年至今,中国组织了两次大型的青藏高原科考。其中,第一次科考始于20世纪70年代,古生物科考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考过程中相继发现多个化石植物群。

随着研究手段的提升和新化石点的发现,对青藏高原开展更加全面、深入的古生物科考就显得十分必要。

第二次科考由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共同组建,古生物科考队在青藏高原上找寻动植物化石,探索高原的前世今生。

走进蒋浪化石点

从西藏拉萨驱车一路向北,过了纳木错湖再往西,一天的车程便来到了班戈县普保镇。距离普保镇北面约30千米,便是科考队开展野外工作的化石点——蒋浪。

蒋浪海拔4850米。由于南面的喜马拉雅山脉阻挡了从印度洋来的大部分水汽,因此青藏高原中部极为干旱,植被以高寒草甸为主。点地梅(一种报春花科植物)分布广泛,它们紧缩为团,形成垫状植物,彰显了这里的环境与众不同。藏波罗花(一种紫葳科矮小宿根草本植物)也很常见,这是青藏高原中部花朵最大、颜色极其鲜艳的植物,这些散落在草甸的粉红色花儿远比叶片更为显眼,仿佛一个个小喇叭,宣告着高原草甸盛装的到来。

放眼望去,蒋浪附近是一望无际的草甸,低矮的山峦跌宕起伏,一条近乎干涸的小河向东缓缓淌入班戈湖,小河边凝结着白色的盐碱,足以证明这里的干旱程度。青藏高原中部是没有树的,甚至连低矮的灌木也难觅踪影,偶尔能见到开着黄花的木本植物金露梅,植株却不超过20厘米。科考队就是在这样的高寒环境中,发现了一个与现在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的新生代化石植物群——蒋浪植物群。

植物化石新发现

野外化石发掘最大的乐趣就在于,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打开的石头里面会藏着什么,带来怎样的惊喜!随着一块块植物化石的发现,科考队不断收获着惊喜。

化石发掘过程中,一块带着两个长“翅膀”的果实被敲了出来,乍一看,像极了龙脑香科植物的果实。龙脑香科植物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带着“翅膀”的果实有利于通过风来传播。

云南西双版纳有成片的热带雨林,里面最高的树就是龙脑香科的望天树,高达70余米。但是科考队员经过仔细对比后发现,这块化石和龙脑香科果实的形态存在明显区别。查阅资料才知道,这类化石在北美洲和欧洲相近时代的地层里也有,而且有一个很形象的名字:兔耳果。由于化石形态独特,兔耳果还不能归入现生的任何一个植物类群,但是从化石点的分布可以看出,兔耳果是在北美洲起源,一支传播到了青藏高原,另一支传播到了欧洲。

另一个有趣的植物化石类群是苦木科的臭椿,这类植物有着长椭圆形的扁平翅果,常常作为公园或马路边的绿化树种,它们主要分布在亚洲热带、亚热带地区,少数可以长到温带地区。

最早的臭椿化石是在印度晚白垩纪的地层中发现的。正是由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臭椿随之扩散到了青藏高原,再逐步传播到了欧洲和北美洲。由此可见,青藏高原在地质时期对植物的传播起了关键性作用。

此外,科考队还发现了全球最早的萝藦亚科种子化石、亚洲最早的榆科椿榆属果实化石,以及鼠李科翼核果属和莲叶桐科青藤属果实化石等。正是因为青藏高原的抬升造成了气候的剧烈变化,如今这些植物类群在青藏高原中部已经不复存在。

曾经的“香格里拉”

随着发掘工作和植物化石鉴定的不断推进,目前科考队已经在蒋浪发现了70多个形态种,这些植物类群现在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地区,这是迄今在青藏高原发现的物种最丰富的化石植物群。除了植物化石,科考队员还找到了大量的昆虫和鱼化石,甚至还有羽毛化石。

科考队员进一步利用植物化石组合推算出古气候。当时青藏高原中部存在温暖湿润的季风气候,年均温约为19摄氏度,而现在的年均温不足零摄氏度。结合模型模拟表明,高原中部在距今约4700万年前,存在着一个海拔约1500米的东西向低地,南北两侧分别是冈底斯山脉和唐古拉山脉。青藏高原的中央低地由于印度板块的北向挤压和山脉的剥蚀填充,到了距今约2000万年前,才逐渐形成现在的高原。随着青藏高原在地质时期的沧桑巨变,生物面貌也随之被彻底改变。

蒋浪化石点只是青藏高原上一个小小的地方,也仅仅记录了高原形成过程的一个瞬间。通过不同地质时期和地点的生物群研究,科考队逐渐拼接出青藏高原上各种生物的兴衰过往。青藏高原的沉积地层分布广泛,就像一页页记载着高原前世今生的“天书”,而化石正是书中那些栩栩如生的文字,等待着好奇的人们去发现和解读。(原标题:带你在青藏高原上寻找“远古香格里拉”,探寻它4700万年前的样子)(责任编辑 / 陈天昊 美术编辑 / 李子夜)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青藏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