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水中大熊猫”长江白鲟正式宣告灭绝 长江鲟野外灭绝

1993年葛洲坝下发现的白鲟,这可能是留存于世最清晰的白鲟照片(危起伟 供图)

1993年葛洲坝下发现的白鲟,这可能是留存于世最清晰的白鲟照片(危起伟 供图)

1993年葛洲坝下发现的白鲟,这可能是留存于世最清晰的白鲟照片(危起伟 供图)

(神秘的地球uux.cn报道)据ETtoday(记者 郑思楠):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 IUCN)21日发布全球濒危物种红色目录更新报告,宣布白鲟灭绝,长江鲟野外灭绝。

根据IUCN更新的物种红色名录,长江特有物种白鲟已经灭绝,长江鲟(达氏鲟)野外灭绝。白鲟最后一次出现在长江宜宾南溪江段是在2003年,而长江鲟(达氏鲟)因为未能发现除增殖放流种群外的幼鱼而被评估为野外灭绝。

IUCN发布的全球鲟鱼再评估结果显示,世界现存的26种鲟鱼正全部面临灭绝风险。经过仔细计算的评估结果表明,鲟鱼在过去三代中的下降速度比以往预想的还要快。在IUCN物种红色名录中,鲟鱼极危17种,濒危3种,易危5种。

报告同时指出,在全球范围内,鲟鱼面临的主要威胁包括:野生鱼子酱和鱼肉的非法贸易带来了非法捕捞,水坝阻断了它们的迁移路线,不可持续的沙石开采破坏了它们的产卵场,以及栖息地丧失。

据此前报导,白鲟被誉为「水中老虎」、「中国淡水鱼之王」,主要分布在长江水系。它和中华鲟一样,距今已存在一亿五千万年,是中生代白垩纪残存下来的极少数古代鱼类之一。

2020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危起伟接受央视专访时表示,最后一次见到活体白鲟是2003年,在四川宜宾南溪江段。专家救助一条白鲟后,给其装上超声波追踪器并放流,但是因为水急滩险,半夜时分,追踪船不慎触礁,导致跟丢白鲟。此后经过多次寻找,几千公里的追寻,始终未找到白鲟下落。

危起伟表示,专家曾人工养殖过白鲟,但最长只养了29天,白鲟无法在人工条件下生存,若野外灭绝就是这个物种灭绝。

相关报道:「水中大熊猫」长江白鲟正式宣告灭绝 最后目击在2003年

(神秘的地球uux.cn报道)据ETtoday(记者 李依融):中国特有种长江白鲟被称为「水中大熊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宣布,此物种正式灭绝,据了解最后一次目击纪录是在2003年1月,当时有渔民误捕,在专家救治后野放。

IUCN21日发布的新闻中提到,世界上仅存的26种鲟鱼中,皆面临100%的灭绝危机,高于2009年的85%,「经过重新评估,也证实了长江白鲟(Psephurus gladius)已经灭绝。」

长江白鲟身体为黑白色,头部是灰色,多生活在长江中下游水域,其个体7、8年成熟,最大可以长到3公尺、体重300公斤,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鱼之一。大陆将长江白鲟列为一级保育类动物,因为滥捕数量锐减,在1983年就已经列为「禁止捕捞鱼种」。

长江白鲟最后一次正式目击纪录是在2003年1月,有渔民误捕后当地水利局和专家协助白鲟缝合伤口并野放,从此就再无踪迹。

事实上在2019年就几乎确认长江白鲟已灭绝,但未正式公布,然而在2022年7月21日,IUCN正式公布了灭绝的事实。

相关报道:长江白鲟被正式宣布灭绝,不能让中华鲟步入后尘 

(神秘的地球uux.cn报道)据极目新闻(评论员 吴双建):7月21日,有着中国淡水鱼之王之称的长江白鲟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正式宣布灭绝。白鲟作为长江流域的代表性水生物种,最后一次出现是2003年在长江宜宾南溪江段。(据7月21日极目新闻)

长江白鲟被正式宣布灭绝,不少网友就感叹,从未遇见,听闻已是永别。

也就是在7月,一篇报道在国内也引起了舆论高度关注。研究人员在柬埔寨湄公河捕获了一条重达300公斤的巨型黄貂鱼,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大的淡水鱼。

“最大淡水鱼”的说法,在国内也引起了争议。因为,长江流域一直以来流传着“千斤腊子万斤象”的说法,“万斤象”指的就是长江白鲟。有报道称,我国生物学家秉志先生就曾在上世纪记录了一条体长7米、体重907公斤的白鲟“鱼王”,但因为缺乏权威记载不被科学界认可。

巨型黄貂鱼是幸运的,做标记后被放归河流。但长江白鲟的命运走到了历史尽头。可以说,长江白鲟现在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宣布灭绝,其实大家知道它已经离我们而去。不论你如何盼望奇迹,但奇迹不会凭空发生。

地球上生活了1.5亿年的长江白鲟被正式宣布灭绝,是一记警钟。而同样作为长江旗舰物种中华鲟的命运,同样值得高度关注。

中华鲟上新闻,很多时候我们是通过有关方面的增殖放流而有所了解。据《科技日报》报道,包括中华鲟研究所在内的多个机构,30多年来共放流中华鲟700万尾以上。

看起来数字很大对不对?科技人员很努力,国家相关的投入也非常大。但一个忧心的事实是,据报道,2021年科考队在中华鲟产卵地附近解剖食卵鱼,江底采卵,水下视频,以及声呐检测等调查中华鲟是否野外产卵,但是考察队忙活了半个月,也没有发现中华鲟鱼卵。至此,中华鲟目前仅剩的产卵场,已经沉寂了5年。

另据权威报道,中华鲟的野外种群自2010年起就已不足百尾,其野外个体数如倒计时般。

当然,对此我们也不能全是悲观。其一是,中华鲟已完全实现人工养殖繁育,灭绝的可能性目前并不存在,值得担心的是野外种群;其二是,经过科研人员多年来的摸索,放流的中华鲟到长江口入海处时,有70%的存活率;其三是,过年来长江大保护以及十年禁渔的实施,长江环境生态恶化已经逆转。

由此,我们要有绝不能让中华鲟步长江白鲟后尘的信心和决心,但也有理由期待着中华鲟鱼跃长江的那一天。

相关报道:长江白鲟被正式宣布灭绝 存活了约2亿年

(神秘的地球uux.cn报道)据红星新闻(记者 王震华 蓝婧):有着“中国淡水鱼之王”之称的长江白鲟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正式宣布灭绝。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北京时间2022年7月21日更新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名录显示,长江特有物种白鲟(Psephurus gladius)已经灭绝,长江鲟(Acipenser dabryanus)野外灭绝。全球范围内,裸腹鲟多瑙河种群(Acipenser nudiventris Aral Sea subpopulation)灭绝。红色名录同时提升了其他7种鲟鱼的保护等级。

IUCN全球鲟鱼再评估结果显示,全球现存的26种鲟鱼均面临灭绝威胁。其中约2/3的鲟鱼种群处于极度濒危状态。河流和淡水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和自然至关重要,但全球淡水生物多样性却在持续丧失,河流生态不断退化。IUCN鲟鱼专家组主席艾纳·路维(Arne Ludwig)表示,“结果令人震惊和悲伤的,但却在意料之中。评估表明鲟鱼仍然无法摘掉‘世界上最受威胁的类群’这一头衔。” 

报告同时指出,在全球范围内,鲟鱼面临的主要威胁包括:野生鱼子酱和鱼肉的非法贸易带来了非法捕捞,水坝阻断了它们的迁移路线,不可持续的沙石开采破坏了它们的产卵场,以及栖息地丧失。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根据物种数目的下降速度、物种总数、地理分布等规则分类,最高级别是“灭绝”,然后依次是“野外灭绝”,“极危”,“濒危”和“易危”等。此次被提级的三种亚洲鲟鱼包括白鲟、长江鲟和西伯利亚鲟自然种群,前两种是长江流域的代表性水生物种。中华鲟仍维持“极危”等级。

白鲟2003年最后一次出现在长江宜宾南溪江段,而长江鲟(达氏鲟)则是因为未能发现除增殖放流种群外的幼鱼而被评估为野外灭绝。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北京时间2022年7月21日更新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名录显示,长江特有物种白鲟(Psephurus gladius)已经灭绝,长江鲟(Acipenser dabryanus)野外灭绝。全球范围内,裸腹鲟多瑙河种群(Acipenser nudiventris Aral Sea subpopulation)灭绝。红色名录同时提升了其他7种鲟鱼的保护等级。

IUCN全球鲟鱼再评估结果显示,全球现存的26种鲟鱼均面临灭绝威胁。其中约2/3的鲟鱼种群处于极度濒危状态。河流和淡水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和自然至关重要,但全球淡水生物多样性却在持续丧失,河流生态不断退化。IUCN鲟鱼专家组主席艾纳·路维(Arne Ludwig)表示,“结果令人震惊和悲伤的,但却在意料之中。评估表明鲟鱼仍然无法摘掉‘世界上最受威胁的类群’这一头衔。” 

白鲟2003年最后一次出现在长江

此次被提及的三种亚洲鲟鱼包括白鲟、长江鲟和西伯利亚鲟自然种群,前两种都是长江流域的代表性水生物种。白鲟2003年最后一次出现在长江宜宾南溪江段,而长江鲟(达氏鲟)则是因为未能发现除增殖放流种群外的幼鱼而被评估为野外灭绝。

长江流域分布着多达4300多种水生生物,其中鱼类400多种,长江特有鱼类170多种;拥有白鱀豚、白鲟、中华鲟、长江鲟、长江江豚等国家重点保护水生生物12种。其中白鱀豚是世界上所有鲸类中数量最为稀少的一种。2007年,白鳍豚被宣布功能性灭绝。但2018年11月14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更新发布,暂未确认白鱀豚灭绝,保持原定评级“极危”。

2019年12月23日,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上刊发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专家的研究论文(pre-proof):预计2005年-2010年时长江白鲟已经灭绝。2020年1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就此回应表示,目前IUCN官方还没有发布和更新关于长江鲟灭绝的消息,“后续还需要讨论”。

上述论文的通讯作者,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研究员,武汉长江中华鲟保护中心发起人危起伟博士,同时也是IUCN鲟鱼专家组中国唯一成员,他将白鲟和已经灭绝的白鱀豚进行了对比:“诚然鲟鱼是世界上最受威胁的类群,但是白鲟灭绝仍然是不应该发生的事情。白鲟和白鱀豚生态习性不同,一个在长江上游繁殖,一个栖息地主要在长江中下游,这并不是偶然事件,其它长江水生生物万不可重蹈覆辙。”

全球拯救淡水生物多样性迫在眉睫

近年来,中国不断加大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力度。中国农业农村部陆续发布了《中华鲟拯救行动计划 (2015- 2030)》《长江江豚拯救行动计划 (2016-2025)》《长江鲟(达氏鲟)拯救行动计划 (2018—2035)》。计划中对于中华鲟的现状描述是“产卵频率降低、洄游种群数量持续减少、自然种群急剧衰退”,对于长江鲟则是“自然繁殖终止、野生种群基本绝迹、人工群体亟需保护”。

危起伟表示,“长江鲟和中华鲟不应该只有灭绝一种未来。它们的人工繁殖已经突破,建立了一批人工群体,但自然种群的恢复任重道远。所幸‘长江大保护’已成中国共识,‘十年禁渔’、《长江保护法》等利好政策已陆续开始实施。”

世界自然基金组织(WWF)北京代表处副总干事(项目)周非表示,“这次红色名录更新结果提醒我们需要通过抢救性保护来扭转淡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趋势,更需要规划和实施系统性保护措施解决长期威胁,我们需要更多机构和社会力量的参与与支持,帮助长江鲟早日‘降级’,更好地守护江海洄游的中华鲟,共创江海生态系统的美好未来。” 

相关报道:白鲟倒在了黎明之前

(神秘的地球uux.cn报道)据澎湃新闻(作者 宋金波):2022年7月21日,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更新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最新名录显示,长江特有物种白鲟(Psephurus gladius)已经灭绝,与此同时,体形更小的长江鲟(Acipenser dabryanus)野外灭绝。

这是一个悲伤的消息,但毫不令人意外。严格来说,白鲟作为一个物种的“死讯”传来,早就是意料之中的大概率事件。如果白鲟的命运居然能够逆转,那才是堪称“神迹”的意外。

白鲟也被称为“中国淡水鱼之王”,身长可达7米,体重可达700多公斤,寿命在30年左右,是距今一亿五千万年前白垩纪残存下来的极少数远古鱼类之一,被誉为“长江中的活化石”。早在199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颁布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白鲟的保护级别就被列入“极危”。

长江白鲟与白鱀豚、江豚都是长江里的大型物种。虽然长江白鲟属于鱼类而后两者是水生哺乳动物,但它们同居长江生态食物链的顶端,是长江生态的晴雨表。“鱼龙潜跃水成文”的长江生态盛景,主角就是它们。

然而,随着环境改变,白鱀豚早就被宣布“辞世”。白鲟如今步白鱀豚后尘,长江中的大型物种只剩下江豚。

白鲟、白鱀豚野外种群由盛而衰,是在相当短时间内的跌落。从数量剧减到野外绝迹,基本先后发生在20世纪最后二十年。这段时间也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二十年。和世界许多国家一样,包括白鲟和白鱀豚在内,那些没能撑到最后的野生物种,成为生态文明未能与经济发展同步的遗憾代价。

白鱀豚被宣布灭绝后,人们曾企望白鲟可以创造奇迹。现在看,奇迹没有成真。但在白鱀豚灭绝后,江豚也一度面临危险境地,野外种群已经逼近维持生存的临界点。

所幸,近年来,随着国力增强,生态意识与生态保护工作力度实现了巨大跨越。特别是长江流域重点水域于2021年1月1日起,正式进入“十年禁渔期”,更对长江水生生物的保护影响巨大。在禁渔之前,鱼群自由游弋、大量涌现的场景很难想象,如今这样的场面已经寻常可见。尤为可喜的是,“十年禁渔期”后,在长江流域多次观察到江豚野外种群。可以说,江豚的命运,差不多是从“鬼门关”口走了一圈又回来了。

IUCN更新后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显示,全球范围内,裸腹鲟多瑙河种群也已经灭绝。红色名录同时提升了其他7种鲟鱼的保护等级。IUCN全球鲟鱼再评估结果显示,全球现存的26种鲟鱼均面临灭绝威胁,其中约2/3的鲟鱼种群处于极度濒危状态。

IUCN的评估结果一方面说明鲟鱼种类本身存续的脆弱性普遍较高,全世界内不同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社会体制下,都受到了较大威胁,在中国的处境未必是因为中国的保护工作出现了特别失误;另一方面,也预示着要挽救白鲟的命运,可能需要付出比江豚保护更大的代价。

白鱀豚已经逝去,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江豚没有重复白鱀豚的悲剧;而长江鲟此刻的命运,则正走在“近亲”白鲟经行过的关口。在长江湿地生态环境明显愈加向好的今天,长江鲟是复刻江豚奇迹,还是倒在黎明之前,取决于接下来全社会能否足够关注、重视,并采取切实的保护行动。

相关报道:长江白鲟被正式宣布灭绝

(神秘的地球uux.cn报道)据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陈凌墨 赵贝):7月21日晚,在长江游弋了一亿五千万年的“中国淡水鱼之王”白鲟,最终被正式宣布灭绝。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昨日发布全球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更新报告。名录显示,全球现存的26种鲟鱼均面临灭绝威胁。其中,长江特有物种白鲟已经灭绝,长江鲟野外灭绝,裸腹鲟多瑙河种群灭绝。红色名录同时提升了其他7种鲟鱼的保护等级。

此次报告提及的三种亚洲鲟鱼,包括白鲟、长江鲟和西伯利亚鲟自然种群。前两种都是长江流域的代表性水生物种。这一结果表明,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巨大挑战。

白鱀豚和白鲟,长江两大旗舰物种先后被宣布灭绝,间隔短短15年。“诚然鲟鱼是世界上最受威胁的类群,但是白鲟灭绝仍然是不应该发生的事情。”IUCN鲟鱼专家组中国唯一成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所研究员危起伟表示,白鲟和白鱀豚生态习性不同,一个在长江上游繁殖,一个栖息地主要在长江中下游,但是它们灭绝的命运与时期却差不多,这并不是偶然事件,更是深刻教训。

“白鲟灭绝和长江鲟野外灭绝,给我们敲响警钟,长江其他珍稀物种万不能重蹈覆辙。”危起伟说,此次IUCN名录中仍属“极度濒危”的长江中华鲟,也已连续5年未监测到自然繁殖,命运堪忧。他表示,比白鲟幸运的是,长江鲟和中华鲟已实现人工保种,但要实现自然种群的恢复任重道远。

今年5月,在危起伟等专家的发起下,武汉中华鲟保护中心成立。值得期待的是,随着长江大保护战略深入实施,长江“十年禁渔”全面推进, 以及《长江中华鲟拯救计划》和《长江江豚拯救计划》的实施,中华鲟等长江旗舰物种的命运有望迎来新的转折。

白鲟最后一次现身是2003年

俗话说,“千斤腊子,万斤象。”“腊子”指的是中华鲟,“象”指的是长江白鲟。白鲟体型硕大,可达七八米长。

长江白鲟最后一次现身是2003年大年初一,危起伟和同事在四川宜宾南溪江段救助了一条白鲟,放生并跟踪。但随后船触礁,被放生白鲟的电波信号也消失了。

“我们6年沿江寻找8次均无果,悲伤!”危起伟痛惜不已。

没人能想到,失去这一条鱼,也失去了整个物种。2003年至今,科研人员没有再发现过白鲟,也没有其人工养殖个体存留。

危起伟第一次看见长江白鲟是1984年,是葛洲坝下的一尾死亡白鲟。“白鲟个体大,非常难养活。”他说。1984年至1993年间,他和同事救护过4尾被困的白鲟,仅一尾成功救活,放回长江。他们养活过的最长存活期为29天,是2002年南京江段救助的一尾白鲟。

2019年9月中旬,围绕长江白鲟等欧亚十几种鲟鱼物种的濒危评估,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专家组在上海连开3天会。国外专家认为,应宣布白鲟灭绝。此前,危起伟一直不同意。但这一次,危起伟接受了白鲟灭绝的评估结果。在多年监测无果的情况下,近年来,他和团队开始按IUCN评估模型研究白鲟现状,得出的结论是:白鲟可能已于2005年至2010年间灭绝,且可能早在1993年就已功能性灭绝,即自然种群无法进行繁殖活动。

IUCN如何定义一个物种的灭绝?“通俗地讲,如果一个物种已没有自然繁殖,又过了这个物种寿命的时间期限,期间也没有发现任何个体,即可认定该物种灭绝。”危起伟说,白鲟的产卵场在长江上游金沙江一带,1991年以后却再未发现白鲟自然繁殖。1993年以前,每隔一两年都有白鲟被误捕的记录,但此后很长时间没有发现。

白鲟为何无法实现人工繁殖?危起伟解释:一是当时交通条件不便,接到渔民误捕信息后赶到现场,白鲟多已奄奄一息;二是当时科研条件有限,养殖白鲟需要近20米直径的水池,而且对水体要求很高,需要足够的氧气供应。

“等我们有能力去了解和帮助它时,它却再没有出现了。”危起伟遗憾地说。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白鲟 长江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