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红矮星运行的系外行星可通过密度区分为岩石性和富含水性的星球

围绕红矮星运行的系外行星可通过密度区分为岩石性和富含水性的星球

围绕红矮星运行的系外行星可通过密度区分为岩石性和富含水性的星球

围绕红矮星运行的系外行星可通过密度区分为岩石性和富含水性的星球

围绕红矮星运行的系外行星可通过密度区分为岩石性和富含水性的星球(Credit: Rafael Luqu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ilar Montañés (@pilar.monro), Gabriel Pérez (Instituto de Astrofísica de Canarias), and Chris Smith (NASA 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 / Pilar Montañés (@pilar.monro))

(神秘的地球uux.cn)据EurekAlert!:根据一项新的研究,对小型系外行星的密度测定揭示了可在某颗红矮星周围形成的3种不同的系外行星群体:气态行星、岩石性行星和富含水的行星。

小行星常见于红矮星(M型矮星)的周围,它们中有许多横切其主星的小行星构成了大部分已知的系外行星,后者适合于通过透射光谱进行大气表征,它们代表了某些寻找生命特征的最佳星球。然而,M型矮星周围的小型世界是否具有可居住潜力仍不清楚,其部分原因是我们对其组成缺乏了解。此外,由于其主星发出的是微弱的红光,因此从地球上研究这些遥远的行星颇具挑战。一般来说,这些已知小型系外行星的半径具有双峰分布,后者被解读为存在两种不同的岩石性和气态行星群体,即它们分别为具有薄层或厚层氢氦大气的行星。

Rafael Luque和Enric Pallé用“凌日系外行星调查卫星”(TESS)新近发现的34颗M型矮星周围行星的半径和质量测定结果证明,这些行星的密度为行星类型提供了更为清晰的分布。与之前所理解的情况不同,Luque和Pallé发现,围绕M型矮星做轨道运行的系外行星分属3种不同的密度类别:岩石性、气态和水性系外行星。根据这些研究结果,第3种系外行星群与某个岩石和水各占50%的行星模型的密度预测吻合。作者提出,这些富含水的行星可能由远离主星的冰和岩石形成,然后它们再迁移到与主星更近的轨道上。

Johanna Teske在一篇相关的《视角》中写道:“尽管这些水性小型系外行星的存在特别诱人,但红矮星周围的所有这3类行星都可能为生命提供潜在的宜居条件。撇开发现外星生命形式的可能性不谈,测定红矮星(它们是银河系中最常见的恒星类型)周围行星的组成多样性对于完成小行星形成和演化的复杂拼图颇为重要。”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红矮星 系外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