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天文台与清华大学合作发现3颗超新星

发现超新星SN 2012hg的图像

超新星SN 2012hg的光谱证认,红线是模版超新星SN 2003du在光度极大前九天的光谱

11月25日晚,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张天萌、BATC组首席研究员周旭,与清华大学博士生陈俊丞、教授王晓峰,发现位于星系CGCG 261-024的偏西15角秒和偏北14角秒处出现可能为超新星的目标源(约18等)。在11月17日的同一天区图像中未看到该目标源(暗于20等)。

12月1日晚,利用云南天文台位于丽江高美古的2.4米望远镜,获得了该目标源的光谱。光谱数据证实,该目标源是一个Ia型超新星(获得国际超新星编号为SN 2012hg),大约在其光度极大前1周左右,Si II 635.5nm的吸收线速度为11800千米/秒(见图2)。这表明,在该超新星爆发后几天内我们就探测到该目标源,其是一个很年轻的超新星。此结果发表于IAU电子快报(Central Bureau for Astronomical Telegrams 3330)。

清华大学与国家天文台兴隆基地、BATC课题组成功联合申请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天文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基于国内观测设备的超新星大视场巡天及相关问题研究”。项目计划利用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的60/90厘米施密特望远镜,开展超新星巡天计划。巡天天区约为800至1000平方度,每个天区的巡天时间间隔为3至4天,以期在3至4年时间内发现一定数量的各类处于爆发极早期的超新星。这些极早期发现的超新星爆发事件对于理解超新星爆发物理、超新星前身星模型以及超新星精确宇宙学会提供有用的观测资料。

该巡天计划于2012年10月开始在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的60/90施密特望远镜上开展,目前已发现3颗超新星(均已获得光谱证认)和1颗新星。SN 2012hg是该项目发现的第一颗超新星。11月30日晚发现一颗新星。12月7日晚发现两颗超新星候选体,在丽江高美古2.4米望远镜帮助下已获得光谱证认,其中一颗已经命名为SN 2012hm(CBET 3336),另外一颗红移达到0.08,目前等待命名中。此两颗超新星都是Ia型超新星,并在光度达到极大前就被发现。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超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