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质人类学在研究方法上有哪些新的突破?

(神秘的地球)据中国社会科学网(张清俐):以古今人类体质特征、类型及其起源和演变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体质人类学作为一门介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性学科,近年来获得了长足发展。近年来,体质人类学在研究方法上有哪些新的突破?它的发展对于如民族性、考古学等人文学科有哪些助益?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朱泓近日就相关问题接受了中国社会科学网的采访。

中国社会科学网:体质人类学以同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人为研究对象,请您谈一谈体质人类学的学科定位,以及它的学科发展史。

朱泓:体质人类学(或称自然人类学、生物人类学)是研究人类的体质特征、类型及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的科学,其中包括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人体发育中的体质发展和变化,世界各人种的形成过程、地理分布及其相互关系,等等。因此,该学科具有明显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交叉性质。

这种学科交叉性质在学科分类方面也明显的体现出来。以我国为例,体质人类学研究在若干不同的学科门类中都有分布:体质人类学的重要分支——古人类学,在理学门类中归入生物学一级学科下面古生物学的一部分;体质人类学同时又是法学门类中社会学一级学科下面人类学二级学科的一部分;在历史学门类中体质人类学又属于考古学一级学科下面科技考古二级学科的一部分。在西方国家中,体质人类学的发展和它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最重要的时期是在19世纪中叶。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部分外国学者将西方近代体质人类学带入中国。

中国社会科学网:体质人类学的研究范围包括哪些领域?

朱泓:关于体质人类学的研究范围,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各方面的内容:哺乳动物、灵长类、人类的形态学、生理学、生态学和行为学,灵长动物化石,古人类化石及石器文化,进化机制,遗传学,现代人的生物变异,人种分类,血型学,皮纹学,人体测量学,人类的生长发育和生理适应以及应用人类学等。

总的说来,体质人类学的主要研究范围应基本上包括如下三个大的领域:

1、现代人体质特征和类型的研究

又称作“人体形态学”,这里所讲的现代人的体质特征不仅仅是指其外部的形态特征,而且还包括其身体内部的生理特征和生物化学特征。同时还要研究在不同的群体中,现代人的体质特征和类型在个体间以及性别、年龄上的差异,并探讨产生这种变异的原因和规律。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分析社会因素、地理环境、生活条件、风俗习惯、劳动锻炼和体育运动等诸多因素对于人类体质结构所发生的影响。

2、人类起源问题的研究

体质人类学是一门历史科学,我们不仅要研究世界各地现在生存着的人们的体质现状,而且还要探讨他们的历史发展过程。由于人类与其近亲——高等灵长类动物之间的密切关系,因此我们还需要研究灵长类动物的历史,同时还要对诸如“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等一系列有关进化机制和进化动力方面的重大理论问题进行探讨。简单地说,对人类起源问题的研究,也就是对人类及其近亲——高等灵长类动物的体质特征和类型在时间上的变化的研究。当然,我们也并不否定在人类起源问题上同样存在着空间差异的可能性,但既然我们谈的是起源的问题,那么我们的着眼点毫无疑问应主要集中在人类体质的时间变化上。这部分内容通常又被称作古人类学,化石人类、化石灵长类动物和现代灵长类动物是其主要的研究对象。

3、人类种族变异问题的研究

有关人类种族变异的研究内容又被称为人种学。与古人类学研究不同,人种学研究主要着眼于人类的体质特征和类型在空间上的差异,即对分布于地球表面不同区域内的各人群之间体质特征方面的异同进行探讨。当然,这里也同样并不排斥对时间问题的考虑,因此,我们不仅要对当今世界上各色人种的分类和分布进行研究,还要了解现代各人种的历史,即探索人种起源和形成的时间、原因和过程。由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和自然条件,不同的社会环境中的各个人类群体或群体成员,他们在流动迁徙和交错混杂中会出现许多错综复杂的血缘交流和基因重组合现象,从而导致某些新的种族类型不断涌现,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大量、细致的观测与探索。

除上述三个体质人类学的传统研究领域之外,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事业的蓬勃发展,应用人类学脱颖而出,得到长足的进展,其中的诸多门类,如工程人类学、法医人类学、医药人类学、优生学、生态人类学、生理人类学、分子人类学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中国社会科学网:体质人类学因其研究对象的双重属性,因此与自然学科、社会科学都有相关性,请您谈一谈它与哪些学科存在交叉性研究关系?

朱泓:体质人类学首先表现在与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之间的关系。这些学科与体质人类学的关系十分密切,掌握一定的生理学、病理学特别是人体解剖学的基础知识是学习体质人类学的必备条件。但这些学科在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上又不同于体质人类学,它们在研究过程上中着眼于人类的个体,注重于人体的某一方面或某一部分;而体质人类学则着眼于人类的群体,包括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人类与动物,特别是与灵长类动物的区别和联系,各人群的特征和分类,人体的生物变异,性别和年龄差异以及身体各部的尺寸、形式和比例关系等问题。

此外,体质人类学与生物学、地质学、生态学、民族学、考古学之间等学科都存在交叉性研究。从广泛的意义上讲,体质人类学也可以做为生物科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方法被大量引入到体质人类学的研究之中,并且为当代人类学的发展增加了新的活力。人类的体质发展,尤其是在人类起源和发展的早期阶段中,明显受到自然环境的选择压力的制约。因此,要想对远古人类的体质进化历史取得比较全面的认识,就必须了解他们当时的生存环境。任何一个特定的人群都必然同时具有种族和民族的双重属性。体质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常常有助于民族识别工作的开展和对族源问题的探索。考古学可以为体质人类学提供研究资料,而体质人类学的研究也有助于考古学研究的深入开展。比如对古代人骨的性别、年龄鉴定有利于人们对当时的社会性质、劳动分工等情况的探讨;对古代居民人种归属的研究可以从一个侧面为解决考古学文化的谱系渊源和族属等问题提出若干可资参考的佐证。

中国社会科学网:体质人类学从其诞生之初,由于科学技术以及社会观念的不断发展,其研究方法也不断更新,请您谈一谈近年来体质人类学在研究方法上的最新突破。

朱泓:传统的体质人类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测量技术、形态观察和统计学分析等三部分组成。近年来,随着自然科学的长足进展和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在体质人类学的研究中出现了一系列的新方法,例如胚胎学、组织学、生理学、病理学、群体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特别是其中的分子生物学方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体质人类学的研究中受到各国学者们的普遍关注。这些新方法的引入为传统的体质人类学研究带来崭新的面貌。

近年来,在考古学研究中,体质人类学领域在研究方法上的最新突破主要包括(跨学科的研究):分子考古学(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技术对古人骨和古代动植物遗存中残存的DNA进行提取、扩增、测序和分析,了解他(它)们的遗传学结构)、古病理学(对古代人类遗骸进行病理学观察、检测、统计和分析,了解这些人群和个体生前的健康状况、生活习俗和死亡原因)、古人口学(将体质人类学性别、年龄鉴定的结果与聚落考古所提供的人口信息结合起来,对古代人群的人口规模、平均寿命、性比问题进行研究)、骨化学(对古代人类和动物骨骼中的稳定同位素碳、氮、锶等进行研究,探讨古人类的食谱和迁徙等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网:体质人类学领域在研究理论、学科建设、研究方法等方面还存在哪些瓶颈?

朱泓:目前在考古学研究领域,我国体质人类学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主要集中在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目前,能够为考古专业培养出博士层次体质人类学研究生的单位主要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吉林大学,远远满足不了考古文博事业发展的需求。随着我国大规模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展开,基建考古和遗产保护的任务越来越重,大量的古人骨遗存被发掘出来,因此现场清理、保护、鉴定、样品采集、实验室分析的工作量很大,这就要求各省、市、区考古文博部门都应该有体质人类学专业人员从事研究工作,至少要能够解决现场保护、鉴定、采样等应急性的问题。为解决专业人才的培养问题,各高校考古文博专业的本科生教学计划中都应该开设体质人类学的相关课程,有条件的高校,应设置专业教师岗位,开展体质人类学的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以满足学科发展的需要。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体质人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