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云南发现的化石揭示人类为何没起源于亚洲

资料图片:环尾狐猴

资料图片:环尾狐猴

(神秘的地球uux.cn报道)据新华社华盛顿5月5日电(林小春):最早的类人猿化石形成于4500万年前的亚洲。但人类为何起源于非洲,而不是亚洲?中国科学家5日在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研究了来自中国西南部的新化石后找到一种可能的答案,即3400万年前全球气候急剧变冷导致亚洲的类人猿走向灭绝。

距今3400万年前在地质学上被称为始新世-渐新世过渡期。负责这项研究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倪喜军告诉新华社记者:“在经历了始新世-渐新世这个演化滤器之后,亚洲的类人猿走向了灭绝,而非洲的类人猿却走向了繁盛之路,最终在非洲演化出猕猴和叶猴等旧大陆猴类、各种猿类以及人类。”

倪喜军介绍说,所有新化石都发现于中国西南部距今3400万年的河湖相沉积物中,都是些零散的牙齿、上下颌骨碎片和少量头后骨骼片段,“这些化石看上去并不吸引人,但是却十分重要”。

研究人员花了近10年时间收集这些化石,他们详细分析每件标本的形态特征,并把这些特征记录到一个超大的数字矩阵中,然后通过一种被叫做系统分析的数学分析方法确定每个新种与以前所知的各种现生及化石灵长类之间的亲缘关系。结果发现,新化石共计6个新属种,包括1种曙猿类类人猿、1种眼镜猴和4种与现生狐猴相近的灵长类。

倪喜军说,在始新世-渐新世过渡期,全球气候急剧变冷。结合对新化石的分析,他们认为,灵长类在环境急剧变化的压力下产生了两个不同的演化模式:原来繁盛于北美、亚洲北部和欧洲的灵长类近乎完全灭绝;这一时期的非洲北部和亚洲南部仍然保留有热带丛林的区域,因此这些地区的灵长类得以幸存,但经历了显著的动物群再组织过程。

他说,在非洲,狐猴型的灵长类在经历了始新世-渐新世转换期后几乎完全灭绝,只有少数小个体的种类生存下来,而类人猿的多样性急剧增加,占据了大多数的灵长类生态位。在亚洲的情况正相反,狐猴型的灵长类几乎没有受到影响,但是类人猿的种类急剧减少,原有的大体型的类人猿都灭绝了。

受迫于于古气候环境剧变的压力,动物演化支系发生了明显的再组织,这种现象被归结为“演化滤器”效应。倪喜军说,在始新世-渐新世这个演化滤器的作用下,灵长类动物的演化轨迹发生了巨大变化,并直接导致现生灵长类主要支系的产生。

“这项研究揭示的演化滤器效应可能是一种普适的环境剧变对生物演化的作用模式,”他说,“这项研究同时揭示了为什么非洲成为类人猿的演化中心。”

相关报道:中国科学家最新研究成果显示3400万年前气候变化影响人类起源

(神秘的地球uux.cn报道)据文汇报(许琦敏):洪灾、暴雪、龙卷风……你以为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就是这样的? 那实在太小儿科了。最近,中国科学家通过分析大量地质、化石证据发现,早在3400万年前,全球气候的剧变所导致的物种灭绝,彻底改写了人类的演化路径———曾繁盛一时的亚洲类人猿灭绝,而非洲类人猿种群则逐步壮大,最终向人类演进并走出非洲。今天凌晨出版的美国 《科学》 杂志发表了这一研究成果。

这篇论文报道了发现于我国西南的距今3400万年的6种灵长类化石新属种,其中包括1种类人猿、1种眼镜猴和4种狐猴一样的灵长类。论文通讯作者、中科院古脊椎所倪喜军研究员介绍,他们在大数据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这些新化石以及发现于缅甸、巴基斯坦、阿曼、埃及等地的相近时期灵长类化石的演化支系,并发现了一个惊人的故事:发生于3400万年前的全球气候变化改变了灵长类的演化轨迹,这种影响如此巨大,甚至关系到人类的非洲起源。

那时,地球正处在始新世向渐新世过渡的阶段。在距今3400万到5600万年前的始新世,地球上的气候温暖湿润,大多数时候,整个地球就像一个大“温室”:茂密的森林覆盖了地球的大部分陆地,热带丛林的标志性植物———棕榈树,一度分布到北极圈。多种多样的早期灵长类动物,也就是我们人类的远祖,几乎在所有大陆上都有它们生活的印迹。

3400万年前,全球气候发生剧变,地球从始新世进入渐新世,也由此从大“温室”变成了大“冰屋”,这个过程持续了40万年。在这段时间里,南极的冰盖急剧扩大,海平面急剧下降,森林大面积消失,热带雨林退缩到低纬度地区,干旱开阔的生态环境急剧扩展。这一全球性变化,使地球上的动物群和植物群近乎重新洗牌,在欧洲被称为“大间断”,在亚洲北部则被称为“蒙古重建”。

灵长类动物对温度非常敏感,逐渐变得干冷的气候导致其大量灭绝———原来繁盛于北美、亚洲北部和欧洲的灵长类近乎完全灭绝;在非洲北部和亚洲南部仍然保留有热带丛林的区域,灵长类得以幸存。

亚洲原来也许有望成为人类起源的中心,但经此剧变,原有的大体型类人猿全部灭绝,只有狐猴型的灵长类存活下来。在此后约1000万年间,这片大陆上没有类人猿出现,直到距今约2000万年时,才有另一支类人猿从非洲扩散过来。非洲经历这场剧变的情况正好相反,狐猴型的灵长类几乎完全绝灭,类人猿的种群数量急剧增加,甚至占据了大多数的灵长类生态位———于是,这40万年的气候剧变,奠定了非洲成为人类起源地的局面。

受迫于古气候环境剧变的压力,动物演化支系发生了明显的再组织,倪喜军和他的团队把这种现象归结为“演化滤器”效应。始新世一渐新世过渡期这个“演化滤器”,使灵长类动物的演化轨迹发生了巨大改变,这一变化直接导致现生类人猿主要支系的产生。

类人猿是指包括人类、猩猩、长臂猿、猕猴、叶猴等的各种灵长类。最早的类人猿化石出现于4500万年前的亚洲,但在经历了始新世一渐新世“演化滤器”作用之后,亚洲的类人猿走向灭绝,而非洲的类人猿却走向了繁盛之路,最终在非洲演化出猕猴和叶猴等旧大陆猴类、各种猿类以及人类。

为何这一“演化滤器”会在亚洲和非洲产生不同的结果? 倪喜军说,也许亚非两地植被和古环境背景的差异是一个主要原因,但值得注意的是,随机因素可能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真是如此,对于今天的人类来说,最好的办法也许是尽力避免气候环境发生剧变,让不可控的、随机起作用的“演化滤器”在人类尚未准备好之前不要起作用。

相关报道:中国云南出土化石揭秘灵长类进化关键阶段

(神秘的地球uux.cn报道)据参考消息网(编译/龙君):英媒称,3400万年前在中国南方的树上生活的6个毛皮动物的珍贵化石有助于人们深入了解灵长类动物进化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时刻。灵长类动物最终演变成人类。

据路透社5月5日报道,科学家5日宣布发现了6个以前不为人知的、已灭绝的灵长类物种的残骸:4个类似马达加斯加的狐猴,一个类似夜间活动、吃昆虫和蜥蜴的菲律宾及印尼眼镜猴,还有一个类似猴的灵长类动物。

报道称,在所有哺乳动物中,灵长类对环境最为敏感。在全球气候发生急剧变化后,这些灵长类只存活了很短一段时间。那次的气候剧变使动植物的生存条件变得更冷、更干燥,致使北美和欧洲的所有灵长类都灭绝了,也对亚洲的灵长类产生了毁灭性影响。

后来进化成猴、猿和人的灵长类世系被称为类人猿,起源于亚洲,他们的最早化石可以追溯到4500万年前。只是在后来,大约3800万年前,一些类人猿才迁徙到非洲。正是在20万年前的非洲大陆,人类崛起了。但如果类人猿首先出现在亚洲,为何猿和人没有也出现在那里?3400万年前的寒冷气候是最主要的原因。

中国社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古生物学者倪喜进(音)说,这一关键时刻代表了灵长类进化史中“一个关键的过滤期”。

报道称,在气温下降前,亚洲的灵长类被类人猿主宰。后来,它们被像狐猴的类人猿主宰,与此同时,像猴的灵长类大幅减少。在中国云南省发现的6个新物种中仅有一个是类人猿便说明了这一点。

气温骤降对非洲的影响不太大,而且非洲的类人猿变得更大、更多样化。堪萨斯大学古生物学者克里斯·比尔德说:“如果早期的亚洲类人猿没有(在气温骤降前)在非洲开拓殖民地,我们肯定无法在这里思考诸如此类的事情。”

比尔德还说:“同样地,如果亚洲类人猿(在气温大降前)没有蒙受如此巨大的进化损失,我们遥远的祖先可能就会在亚洲而不是在非洲进化。”他说:“这堆化石中唯一的类人猿,一个瘦小的、像猴的灵长类被称为Bahinia banyueae,或许与今天较小的诸如绒(美洲产小型长尾猴)之类的南美猴相似。”比尔德说,它的牙齿表明它的饮食以水果和昆虫为主。

这6个物种的残骸只有牙齿、颌和少数其他骨头的化石。

该研究发表在美国《科学》周刊上。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化石 人类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