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如何实现人口稠密的宜居城市?

   这些「超级树」是新加坡的象征,位于101公顷的滨海湾花园,高达20至50公尺,白天搜集太阳能供夜晚点亮灯光秀,树干则是垂直花园,布满超过15万株植物。 PHOT

这些「超级树」是新加坡的象征,位于101公顷的滨海湾花园,高达20至50公尺,白天搜集太阳能供夜晚点亮灯光秀,树干则是垂直花园,布满超过15万株植物。 PHOTOGRAPH BY LUCA LOCATELLI, INSTITUTE

这不是一般的公园:这是滨海堤坝抽水站的绿色屋顶,许多人在这里放风筝。这项获奖的工程位于填海造陆的滨海湾,除了形成一座新的水库外,也有防洪的功能。 PHOTOGR

这不是一般的公园:这是滨海堤坝抽水站的绿色屋顶,许多人在这里放风筝。这项获奖的工程位于填海造陆的滨海湾,除了形成一座新的水库外,也有防洪的功能。 PHOTOGRAPH BY LUCA LOCATELLI, INSTITUTE

Cheong Koon Hean有多年的建筑和都市计画经验,现在统筹新加坡的公共住宅。这些环保永续的住宅以社区为核心,通常有所谓「三代同乐公园」与花园。 PHO

Cheong Koon Hean有多年的建筑和都市计画经验,现在统筹新加坡的公共住宅。这些环保永续的住宅以社区为核心,通常有所谓「三代同乐公园」与花园。 PHOTOGRAPH COURTESY OF HOUSING & DEVELOPMENT BOARD

新加坡重新定义了公共住宅:Pinnacle@Duxton有七座50层楼高的大楼,以超过500公尺长的「空中花园」相连。这是高人口密度开发的典范,在狭小的城邦中容

新加坡重新定义了公共住宅:Pinnacle@Duxton有七座50层楼高的大楼,以超过500公尺长的「空中花园」相连。这是高人口密度开发的典范,在狭小的城邦中容纳人口成长。 PHOTOGRAPH BY BRYAN VAN DER BEEK, 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新加坡如何实现人口稠密的宜居城市

新加坡如何实现人口稠密的宜居城市

(神秘的地球uux.cn报道)据美国国家地理(撰文:Amy Kolczak 编译:王年恺):新加坡在城市扩展的过程中,用新颖的方式保有绿地。新加坡自诩为花园城市,而且也确实做到了。

城市快速发展让新加坡这个都市国家早已处处是高楼大厦,成为研究高人口密度都市的范例。在城市扩展的过程中,都市植物把大自然编织进来,甚至直达天际:新建案必须融入植物,包括绿色屋顶、垂直花园,以及在墙壁上栽种植物。

建筑物的营造过程也变绿了:从2008年起,新加坡政府建立了法规来推展绿色建筑。让新加坡既适合人居又环境永续的远景,出自新加坡首位女性建屋发展局执行长Cheong Koon Hean。她有多年的建筑和都市计划经验,被认为是改造新加坡天际线的功臣,包括改造住宅与娱乐混合区滨海湾(这里的花园是著名景点),以及裕廊湖地区(规画为第二个商业区,并有通往马来西亚的高速铁路)。

新加坡的人口有560万,大多数人居住的公共住宅都由Cheong Koon Hean执掌的建屋发展局兴建与管理。新加坡的公共住宅光鲜亮丽,强调社区式的城镇概念(总共有23座城镇),与空中花园、屋顶健身房等设施。

在与国家地理的访谈中,她说明了新加坡建筑的独到之处,以及未来向地下扩展的计划。

新加坡都会区有什么独特的地方?

新加坡既是国家也是城市,小岛的面积只有伦敦都会区的一半,但狭小也有好处:你可以早上起来到海岸游泳,再搭铁路去上班。新加坡是一个真正的国际城市,我们的文化保存计划保留了中华、印度和马来文化和建筑。这里是新与旧并陈、东方与西方的交会之地,种种美妙的矛盾让新加坡多元多采。

在您的35年职业生涯中,新加坡有什么转变?

新加坡在1965年独立时,处处是贫民窟,交通到处都堵塞,河流变成水沟,人民也难找到工作。我们的土地面积有限,又没有天然资源。在短短50年间,我们打造了一座干净、现代化的大城,有多样的经济和可靠的建设。公共住宅计划让国民拥有自己的住宅,不必再违法占屋:90%的新加坡人拥有自己的房屋,自有住宅率在世界名列前茅。

能否描述一下扩展绿地的计划?

我们用奖励的方式,把开发时丧失的土地绿地转为空中庭园,增加了休憩和聚会的空间。滨海湾的建岸都必须有百分之百的绿地替换率,世界最高的公共住宅Pinnacle@Duxton有七座50层高的大楼,在26楼和50楼由空桥花园连接起来,除了可以在空桥上慢跑一整圈外,还设有健身房。

您的目标是创造「宜居的高密度」城市,您如何定义?

由于土地面积狭小,新加坡必须采用高人口密度的建设。宜居的高密度,是要在高人口密度环境下提高的生活品质。这包含了机会、多样性与便利性:当许多有才华的人聚集在一起,这样的整合能量会产生更多工作机会。不论是商店、学校、娱乐、医疗或户外场所,都近在咫尺,同时我们也格外强调公园与休憩设施。

我们使用创新的设计,用绿色与蓝色的素材建立空间的错觉,降低密集感。我们在高楼之间设置公园、河流与湖泊,这些水域同时有防洪的功用。我们也处处种植植物:新加坡有超过三百万棵树,岛中甚至还有一块没有开发的雨林,保留丰富、多样的生物。另外,我们正将各个公园连接成为一个网络。有些山坡地上的公园使用相当有特色的桥梁连结起来,这又是一个建构空间错觉的例子。连结拓展后,我们会有几百公里的自行车和健行道路,而且这已经促成一种新的脚踏车文化了。

新加坡人在公共住宅里成家立业,与邻里紧密连结。我们会特别规画公共空间和广场,让大家有聚集的地方,其中包括「三代同乐公园」和健身场所,鼓励不同世代的居民互动。

新加坡的公共住宅相当独特,能否谈谈独到之处?

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的远景是让国民都能拥有自己的住宅,让新加坡人能确确实实掌握到国家的一部分,经济上能安稳,并有归属感。新加坡政府透过建屋发展局建造公寓大楼,以为期99年的合约出售给国民。建屋发展局现在管理将近100万间公寓,其中有95%的公寓都有人居住,居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

都市计划不只是好的实体设计而已,还要设计出好的政策。公寓的价格让人负担得起,大约是所得的20-25%,同时有各种选择满足不同的需求和预算,从单房公寓到多代同堂的四房公寓都有。随着时间增值后,公寓可以用来满足退休后的财务需求:老人可以将公寓出租,出售大公寓换购小公寓,或把合约部分卖回建屋发展局,用来换得年金,同时继续住在原本的住家。对于财务有困难、买不起住宅的家庭,建屋发展局也有公共住宅出租计划。

新加坡2030年的愿景是什么?

绿建筑会成为主流:我们有一项重要的目标,是在2030年前让80%的建筑达到绿色标章的效能指标,来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都市生活会有新的解决方案:会有更多人在「智慧工作中心」工作,让不同公司的员工在住家附近的共同工作空间一起工作,除了减少通勤、增进产能外,也有助工作与生活平衡。

科技会带来新的能力:银发族可以透过远端医疗,在家里受到更妥善的照顾。科技也会让我们向地下发展,扩充有限的地表空间。我们的都市计划人员正在建立新加坡地下的3D整体计划。

其他城市能怎么从新加坡的经验学习?

许多城市都有相当高的人口密度,特别是亚洲的城市。从我们的经验来看,这些城市可以变得适宜人居。我们专注让大家都能共同享有设施,并且让人负担得起住宅的价格,让我们有社会安稳的基础。同时,让公共机构完善,促进公有与私人单位合作与技术交流也是关键。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