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吉市龙山恐龙化石群保护性挖掘现场挖掘出白垩纪鳄鱼骨骼化石

   延吉市龙山恐龙化石群保护性挖掘现场挖掘出白垩纪鳄鱼骨骼化石

延吉市龙山恐龙化石群保护性挖掘现场挖掘出白垩纪鳄鱼骨骼化石

(神秘的地球uux.cn报道)据新华网(杨薇):于5月末开始的延吉市龙山恐龙化石群保护性挖掘工作日前取得重大进展。现场挖掘出一具长达1.5米的白垩纪鳄鱼骨骼化石,专家称这在国内非常罕见。现场还挖掘出大量保存完好的恐龙肋骨、肱骨、齿骨等,专家称有望组成一具完整的恐龙化石骨架。

大量恐龙化石的出土使延吉成为吉林省恐龙及伴生化石最丰富的化石产地。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以及中科院多名专家纷纷来到延吉,指导挖掘工作。

大量白垩纪动植物化石出土,至少包括6种恐龙

6月8日,吉林省延边州延吉市一扫昨日的阴霾,晴空万里。上午,延边州委常委、延吉市委书记姜虎权来到延吉龙山恐龙化石发掘现场,在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王丽霞、延吉市国土资源局局长金峰等人的陪同下,考察发掘成果。

至此,持续近半个月的延吉龙山恐龙化石保护性发掘,已获得至少来自6种恐龙的各部分骨骼、一具完整鳄类骨骼等白垩纪古生物化石。

6月7日,王丽霞与多位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委员又一次从北京赶赴延吉,与发掘小组会合,了解几日来持续呈现的惊喜——在距离今年5月发掘的上方化石层差不多二十七八米的下方,又发现非常好的化石层,发现大量牙齿、肱骨、齿骨、很完整的肋骨,基本上都完好无损。

“可以初步判定,这是一个大型恐龙的完整骨架。这个骨架在进一步发掘完以后,有望组装出漂亮的比较完整的恐龙。”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教授金昌柱高兴地说。

惊喜还出现在6月1日。当天,发掘团队在同一地点,即龙山化石第四层,发现了长1.5米左右的鳄类化石,从头部到尾巴保存很完整,可以清楚地看到鳄类的皮肤印痕,这也是国内在白垩纪地层里罕见的新发现。

金昌柱介绍,鳄类陪着恐龙一块生活,这对生物地层以及各方面研究具有重要作用。从目前情况看,下面很可能还掩埋着很多化石。保存这么好的化石,在吉林省非常罕见。

此次发掘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延吉古生物化石保护研究中心组成的发掘团队共同实施。从5月下旬至今,发掘小组已发掘出肉食类、蜥脚类、禽龙、角龙、原龙等至少6种恐龙的下颌骨、牙齿、肱骨、齿骨、肋骨等化石,以及同处于白垩纪时期的鳄类、龟鳖类和硅化木等动植物化石。

已发现6个岩石层 都有恐龙化石

这是一片和缓开阔的黄色山峦,经过专业性的发掘,部分山体剖面出露,地层肌理明显。在一些重点地段,发掘小组拉上了警戒线,用红色和黄色小旗将已发现的化石盖上。在一块小旗颇为密集的地方,几位工作人员拿着刷子等专业工具仔细清理、发掘着一块恐龙股骨。

据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唐治路介绍,延吉盆地含化石层位的年代距今约1亿年至9000万年,地层为龙井组,目前共发现6个含恐龙化石的岩石层位,其中延吉市龙山4个化石层,延吉市中心西市场工地1个,九水河1个。

顶部第1层化石层的岩性为褐红色绿色混层杂色粉砂岩,河口三角洲地层,岩层厚度约2米,发现禽龙类腿骨、脊椎骨碎片化石。

第2层为灰绿色泥质粉砂岩,河口区地层,厚约2米,发现肉食龙类牙齿,角龙和禽龙类的椎体和股骨等化石。

第3层为红色粉砂岩,河漫滩相地层,厚约1.5米,发现龟鳖类、窃蛋龙类、小型肉食龙类化石碎片。

第4层为灰绿色泥质粉砂岩,沉积环境湖相,岩层厚度大于2.5米,发现了较完整的蜥脚类恐龙,肉食性恐龙和鳄鱼等化石,发现的化石部位有下颌、肱骨和股骨等,是目前化石发掘现场的最有价值的发现。

第5层化石层位于延吉市中心西市场工地,岩性为紫红色与灰绿色混层泥质粉砂岩,湖相地层,厚约1.2米,以恐龙化石碎片为主。

底部第6层发现在九水河河床,岩性为黄绿色泥质粉砂岩,湖相地层,底部不可见,厚度不详,发现恐龙椎体等化石。

为我国最东部的白垩纪恐龙动物群化石

辽宁古生物博物馆馆长孙革也来到延吉参观、指导。他介绍,延吉恐龙化石是目前发现的我国最东部的白垩纪恐龙动物群化石,其丰富性大大提升了对吉林恐龙化石资源的认识,其中鳄类为首次在我国东北地区白垩纪地层中发现的完整鳄类化石,它们的出土对我国东北地区白垩纪的古环境及古生态研究,尤其是恐龙的地理分布与演化有重要意义。同时,延吉位于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夏板块交界,延吉恐龙的发现填补了两块板块交界区域的恐龙研究的空白。

在化石发掘现场,王丽霞讲述了化石重见天日的过程。

2016年5月30日,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金昌柱在吉林省延吉市龙山首次发现3处化石点,随即,相关单位向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办公室提出发掘申请,由国土资源部于2016年10月批准发掘。

今年5月,延吉恐龙化石发掘专家组在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办公室的指导下,组织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多位专家,全面展开野外发掘工作,并获得多项重要发现。

初步形成了化石保护的“延吉模式”

6月7日临近中午时,一阵小雨毫无征兆地落了下来。工作人员暂停工作,用蓝色的防水布盖上发掘现场。6月8日,天公作美,发掘现场又忙碌起来。

面对姜虎权一行,王丽霞谈起了对延吉化石保护工作的感受。她认为,龙山恐龙化石之所以保护得力,得益于初步形成的一种非常好的机制。

她说,龙山恐龙化石群的发现引起了吉林省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从省到州到市,都有领导同志亲临现场,就化石资源的保护和未来的科学开发予以指导,这非常难得。加上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与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委员的强力支持,以及社会媒体的高度关注,形成了“领导给力,保护得力,专家顶力,媒体助力”的化石保护“延吉模式”。“这一模式可为我国各地加强化石保护、促进科学研究提供借鉴。”

她还谈到,延吉恐龙所在地恰好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北线范围内,北接黑龙江嘉荫、南望辽宁朝阳,串起了“一带一路”东北亚古生物化石走廊。做好恐龙化石保护与科普文化推广,将为“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各国科技文化交流作出贡献。

据了解,发掘小组对延吉龙山恐龙化石的保护性发掘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在这片白垩纪恐龙等远古生物曾经生存繁衍的神奇土地上,今天的人们将如何发掘、保护、研究、利用好这些珍贵的古生物化石?人们充满期待。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白垩纪 鳄鱼 化石 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