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迁委员会报告:人类将面对更暖、更酸、更缺氧、更无鱼的海洋

冰岛的Jökulsárlón冰河湖。 联合国新闻照片,Laura Quinones摄。

冰岛的Jökulsárlón冰河湖。 联合国新闻照片,Laura Quinones摄。


(神秘的地球uux.cn报道)据环境信息中心(记者 彭瑞祥报导;姜唯编译 林大利审校):全球最具权威的气候科学社群25日发布《气候变迁下的海洋与冰冻圈》特别报告,科学家警告,最糟的情境下,本世纪末海平面将上升一公尺,而全球各地较小型的冰川,会有八成消失融入海中,强台等极端气候事件发生机率增加。 学者提醒,面对气候危机对人居环境的冲击,无法再仰赖传统的工程做法,人们如何「调适」、提高「韧性」,都需要仰赖教育调整新思维。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迁委员会(IPCC)的报告,向来是气候变迁信息的权威来源,也是国际社会理解气候变迁和相关问题的基础。 IPCC 20~23日在摩纳哥召开第51次会议,并于25日发布《SROCC特别报告》(Special Report on the Ocean and Cryosphere in a Changing Climate),汇集了大量科学证据,探讨 来气候变迁如何影响海洋、沿海、极地和山地生态系统,也探讨如何强化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的「韧性」以面对气候变迁带来的风险。 台达电子文教基金会今(26日)举办媒体沙龙,邀请专家解析这份报告的意义。

基金会副执行长张扬干表示,SROCC报告涵盖所有的水文层面,包括海洋水循环、海洋热浪以及海洋生态系瓦解的关系,把科学家对海洋、水文和极区所看到的相关问题做一次完整阐述,同时也是第一份强调「 教育」作为解决方案之一的IPCC报告。

气候变迁下的海洋关键事实

根据IPCC新闻稿,目前全球海洋的「温度已经更高、酸性已经更强,且生产力已经降低。 冰川和冰盖的融化正在导致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的极端事件正在变得日益严重。 值得注意的几项事实包括:

海平面世纪末最坏情境上升1公尺、全球各地较小型的冰川,世纪末将有八成消失融入海中。
海洋热浪频仍:「海面日温度超过1982年至2016年间该区域99%」,称为海洋热浪,发生的频率加倍,且更为持久、更强、更广。
海岸湿地消失:20~90%将在2100年前流失。
海洋含氧量降低:海洋面积在100至600公尺深度的含氧量降低的情况,预估在2031~2050年之前会占59~80%。
海洋物理与化学成分改变:到本世纪末,1970年以来观察到的累计海洋吸收热量,预估将再吸收多5~7倍的热量。 相较于1986~2005年水平,上层200公尺的年平均密度分层,在本世纪末将增加12~30%,阻挠垂直营养物、碳及氧的流动。 海洋表面pH值较于2006~2015年水平,2081~2100年前减少约0.3个pH值。
台风成为强台的机率增加:气候变迁增加北大西洋最强热带气旋的极向迁移,也与人类活动强迫的热带扩张有关。 开始有证据出现,证明近数十年来,每年第四或第五级热带气旋的出现比例增加。
极圈森林火灾风险增加:野火情形增加与永冻土融解,以及北极圈和高山水文的变化,造成了生态系统扰动的频率与强度。 包含对植被与像是驯鹿和鲑鱼等野生动物的正面与负面影响。
鱼类和海洋生物数量减少:20世纪以来的海洋升温,已造成渔获潜力降低。 许多区域中,鱼类与贝类数量因全球升温与生物地质化学变化的直接间接影响而减少。
藻华对全球产生威胁:有害的藻华自1980年代开始因气候与非气候因素,像是河岸营养物径流等,出现范围扩张与频率增加的情形。 所观察到的有害藻华趋势,部分是因为海洋升温、海洋热浪、含氧量降低、优养化与污染所致。 有害的藻华现象已对粮食安全、观光、在地经济与人类健康造成负面冲击。
永冻土含碳释放至大气将达千亿吨:本世纪末,近地表永冻土层(3~4公尺内)将有69±20%的减幅。 预计导致释放累计百亿至千亿吨(GtC)的永冻土碳含量,加剧气候变迁程度。

全球暖化 其实就是海洋暖化

这份报告指出,海洋升温和酸化、氧气损失和营养供应变化已在影响着沿海地区、远海和海底海洋生物分布和丰度。 鱼类种群分布的变化已减少了全球捕捞量。 而未来有些区域(特别是热带海洋)将持续减少,但某些区域如北极可能会增加。 高度依赖海产的小区恐怕会面临营养、健康和粮食安全的风险。

中研院生物多样性中心研究员陈昭伦表示,地球表面有71%是海洋,全球暖化其实就是海洋暖化。 海洋所累积的热,会影响到整个海流系统,不论是浅层、深层洋流都深受冲击。

他举珊瑚礁生态为例,IPCC SR15的报告早就警告,如果全球升温超过1.5℃,70~90%的珊瑚生态系会消失,若超过2℃,甚至有99%会消失。 而全球珊瑚礁生态系达28万4300平方公里,虽然只占海洋面积约0.2%,但却是已知10万种生物(和未知约8~900万种生物)的栖息家园;且全球有十亿人口仰赖健康的珊瑚礁生态维生。 珊瑚生态系崩溃对人类处境的影响可想而知。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也发布新闻稿评价这份报告,全球海洋项目负责人坦泽尔(John Tanzer)指出,报告清楚说明气候变迁会影响海洋健康,进而影响人类福祉。 无论是珊瑚礁、红树林、鱼类族群或沿海栖息地,气候变迁和人类压力正在迅速摧毁全世界数亿人生活所依赖的自然资源。

北极海冰量下降 冻土融化 高山环境重大变化影响下游小区

报告指出,北极海冰范围在一年中的每个月都在下降,且在变薄。 如果全球升温超过1.5℃,那么北极海洋无冰期只出现在9月(冰量最少的月份) 的情况将为百年一遇。 若全球升温2℃,这种情况将会高达三年一次。

已冻结多年的常冻地面正在升温和解冻,预计21世纪内将发生大范围的冻土解冻。 即使将全球升温限制在远低于2℃,到2100年,25%左右的近地表(3-4 米深度)多年冻土将解冻。 如果温室气体排放继续大幅增加,则可能会损失约 70%的近地表多年冻土。

北极和北方多年冻土保有大量有机碳,几乎是大气中碳量的两倍,如果它们解冻,有可能显著增加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

WWF北极计划主任温瑟尔(Peter Winsor)指出,报告清楚显示,气候变迁正使极地地区产生不可逆的变化和不确定性。 海冰是极地地区的热带雨林。 许多极地物种依赖海冰生存,栖息地正在消失。 气候变迁的快速发展也威胁着生活在北极地区的生计和文化。 此外,「这不是地方性的威胁,全世界都依赖极地来降温。 」

报告也针对高山地区的影响提出评估。 WWF全球淡水项目负责人奥尔(Stuart Orr)说指出,气候变迁也对地球「水塔」造成不可逆的影响,包括全世界高山上的冰川融化、积雪减少、永冻土解冻,导致海平面上升和河流流量变化。 这些现象威胁着当地小区的适应能力,以及上游到大海之间各物种的生存。

报告发现,像欧洲、东非、热带安第斯和印度尼西亚等地发现的小型冰川,预计在高排放情景下,到2100 年将失去80%以上的现有冰量。

高山冰冻圈的退缩将继续对娱乐活动、旅游和文化资产产生不利影响。 下游的可用水量和水质也受到改变,对农业和水电等许多部门产生影响。

减缓气候冲击和生态损失齐头并进 「调适」要尽早

报告强调,减缓气候变迁和减缓生态损失的措施必须齐头并进,并与调适作为充分整合。 此外,人们必须大幅度恢复海洋本身对抗气候变迁的能力,整个人类社群必须加快脚步,根据巴黎协议确保更健康的海洋,并积极转向以自然为基础的解决方案。

WWF则是提醒,要帮助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迁,人们必须先认识正常运作且健康的河流和淡水系统的价值,进而发展出健全的水资源政策、实践、投资和治理。

受邀在媒体沙龙解读报告的台大生物环境系统工程系教授童庆斌指出,从2001年纳莉台风、2002年的北台湾干旱、再到2018年823高雄淹水以及春季的干旱事件,综观这20年来,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机会确实在增加。

面对未来的气候变迁趋势,调适的思维和作法也要跟上。 他举例说明,以调适的观念来说,我们无法无止尽的用工程思惟如加宽排水道、加高堤防等作法让「淹水」不要发生,而是要降低「淹水」对人的影响。

就像一个人的健康,并不是让他不要生病,而是生病后可以很快恢复──这就是调适的基本精神。 童庆斌解释,「这也是为什么韧性很重要,意思是,我可以受灾、我可以受损,但我可以很快恢复。 」因此「我们的思维要变」,这也呼应了IPCC报告所著重的「教育」作为解决方案的一环。

他也针对政府提出建议,科技部过去做过气候变迁对沿海地区、渔业的影响,已经起头做了盘点,也建立了方法论,但后续需要由各部会持续深入。 整个政府应该「在过去科技基础之下,化成政策行动」,此外,虽然政府相关单位做了不少工作,但还缺少一个透明的监督机制,没有清楚的揭露。

新兴科技媒体中心(SMC)助理研究员⾼佩懃也在媒体沙龙中分享了国际科学社群对报告的响应和评价。

⾼佩懃汇整包括英国、澳洲、纽西兰气候科学家的观点指出,整体⽽⾔,国际科学家再次提醒海平⾯上升所带来的风险,并认为海平⾯上升已是无法逆转的事实,但可以降低影响,其对⼈类社会有极⼤的威胁,特别是具有⾼度脆弱性的地区, 应制定更明确的调适策略。

他指出,科学家明确指出,「我们已经没有时间了,应尽速透过各⽅⾯深度的转型,将升温控制在1.5~2℃以内。 」

本文转载自「环境信息中心」网站,内容由许多专家学者及民间环团,提供国内外环境教育与环保信息;主题涵盖全球变迁、温室气体控制、环保生活、环境污染防治、生态保育、能源节约与能源效率、绿建筑等各面向。 期许能替没有选票的山林、湿地、海洋、土地发声。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海洋 气候 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