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鱼到人”有了关键证据:四篇论文登上《自然》 全景描述有颌类崛起时代

《自然》杂志封面图:中国志留纪早期(兰多维列世,约4.4亿年前)五种古鱼的三维复原(沈氏棘鱼,梵净山鱼,黔齿鱼,土家鱼,秀山鱼,自上而下)(拟石科技制作)

《自然》杂志封面图:中国志留纪早期(兰多维列世,约4.4亿年前)五种古鱼的三维复原(沈氏棘鱼,梵净山鱼,黔齿鱼,土家鱼,秀山鱼,自上而下)(拟石科技制作)

志留纪兰多维列世重庆生物群生态复原图 (郑秋旸绘)

志留纪兰多维列世重庆生物群生态复原图 (郑秋旸绘)

(神秘的地球uux.cn)据光明日报(齐芳):颌骨——上颌与下巴的出现,是脊椎动物“从鱼到人”的演化史上最关键的跃升之一,也是人类很多重要器官与身体构型形成的“起点”。但因为化石的缺失,有颌类的起源与演化一直成谜——它们仿佛是突然出现的,古脊椎动物学巨擘阿尔弗雷德·罗美尔曾将其称为“古生物学史上一个顽固存在的重大空白”。

如今,这个空白有望被我国科学家填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9月28日发表了团队的4篇学术论文,集中报道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院士团队在重庆、贵州志留纪早期(距今约4.4亿年)地层中发现的五条古鱼。这些发现填补了全球志留纪早期有颌类化石记录的空白,首次为有颌类的崛起与最早期辐射分化提供确切证据,让解答“从鱼到人”最初阶段的一系列重要科学问题成为可能。

更重要的是,朱敏说:“我们在重庆和贵州发现了丰富的古鱼化石库藏,可以称之为‘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和‘贵州石阡化石库’,为我国再添世界级的特异埋藏化石库。可以期待,我们将在这里揭开更多远古的奥秘,探讨地球的演化和生命更迭。”

五条古鱼中,隐藏着有颌类起源与崛起的奥秘

朱敏介绍,这五条古鱼分别是发现于贵州石阡的双列黔齿鱼和新塑梵净山鱼,发现于重庆的灵动土家鱼、蠕纹沈氏棘鱼和奇迹秀山鱼。研究团队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对这些鱼类化石开展了详细研究,发现了最早有颌类的牙齿、头部、身体以及偶鳍的雏形,是过去完全未知的最早有颌类的身体结构与解剖学信息。这些发现在有颌类最早期分化、重要器官和身体构型演化等重要科学问题的探索中取得了新进展,刷新了传统认知。

双列黔齿鱼的重要性在于它的牙齿,朱敏说:“其齿旋代表最古老的有颌类牙齿,将牙齿最早化石证据前推了1400万年。”新塑梵净山鱼的重要性在于它的棘刺。“这一发现显示,早在志留纪早期,原始软骨鱼类已经演化出典型的栅棘鱼形态,同时具有硬骨鱼类的组织学特征。”朱敏说:“这些进展让奥陶纪、志留纪鱼类鳞片和棘刺化石分类位置的长期争论尘埃落定。”

盔甲鱼类灵动土家鱼是一种无颌鱼,它的发现为脊椎动物何时演化出了成对的附肢提供了关键化石证据。沈氏棘鱼和奇迹秀山鱼都是有颌鱼类,蠕纹沈氏棘鱼是迄今所知最早的保存完好的软骨鱼,确证了鲨鱼是从“披盔戴甲”的祖先演化而来;奇迹秀山鱼则糅合了多个盾皮鱼大类的特征,为探究有颌类生命之树根部主要类群的起源和脊椎动物头骨演化提供了珍贵资料。

这些新发现在古生物学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展示了志留纪鱼群特别是有颌类的面貌,揭示了早期有颌类崛起的过程:最迟到4.4亿年前,有颌类各大类群已经在华南地区欣欣向荣;到志留纪晚期,更多样、更大型的有颌类属种出现并开始扩散到全球,开启了鱼类登陆并最终演化成为人类的进程。

国际古脊椎动物学会前主席、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John Long教授撰文称:“这确实是令人惊叹、改变演化格局的化石发现,改写了有颌脊椎动物早期演化历史的几乎所有方面。”

解密“从鱼到人”,还要看中国

中国是古生物化石保存的“福地”,从澄江化石群、热河化石群,再到贵州石阡化石库、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地球生命演化的早期历史在古生物学家们的手中逐渐重现。

近十年来,朱敏团队踏遍我国志留纪地层可能含鱼的二百多个地点,终于在重庆和贵州石阡发现大量特异埋藏保存的完整志留纪早期鱼类化石,找到了破解有颌类最初崛起与辐射分化之谜的钥匙。

朱敏说:“贵州石阡化石库时代为兰多维列世(志留纪早期)埃隆期最晚期,约4.39亿年前,含有数量多、保存好的有颌类微体化石。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时代为兰多维列世特列奇期,约4.36亿年前,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保存志留纪早期完整有颌类化石的特异埋藏化石库。”

其中,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堪称“鱼类的黎明”。朱敏说:“这是继澄江生物群、热河生物群之后,又一个在我国发现的、为探索生命之树演化重要节点提供大量关键证据的世界级特异埋藏化石库,将完整有颌类的化石记录前推了1100万年,将若干人类身体结构的起源追溯到4.36亿年前的化石鱼类中。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中发现的古鱼化石不仅数量众多、种类齐全,而且保存十分完整、精美,我们得以一窥志留纪初期脊椎动物特别是有颌类的全貌。”

对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和贵州石阡化石库的化石研究,将很多与人类相关的解剖学结构追溯到4.4亿年前的远古鱼类,填补了“从鱼到人”演化史上缺失的最初始环节,更新了对有颌类起源与崛起的传统认知,进一步夯实了“从鱼到人”的演化路径。

“古生物学界对北美、澳洲等地的志留纪地层的研究已经很多,至今没有发现比我们更好的结果。”朱敏说,“我们有这样得天独厚的宝藏,解密有颌类起源与崛起、探索‘从鱼到人’的演化路径,还要看中国!”(原载于《光明日报》 2022-09-29 08版)

相关:“从鱼到人”探源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神秘的地球uux.cn)据央广网北京9月29日消息:近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朱敏团队在重庆、贵州等地志留纪早期距今约4.4亿年的地层中发现“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和“贵州石阡化石库”,增添了我国又一个世界级的特异埋藏化石库,填补了全球志留纪早期有颌类化石记录的空白,首次为有颌类的崛起与最早期辐射分化提供确切证据。团队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对这些鱼类化石开展了详细研究,在有颌类最早期分化、重要器官和身体构型演化等重要科学问题的探索中取得新进展,刷新了传统认知。英国《自然》杂志于9月29日以封面文章形式同期发表团队的4篇学术论文,集中报道了这批有关有颌类起源与最早期演化的研究成果。

包括人类在内,地球上现存99.8%的脊椎动物都具有颌骨(上颌与下巴),统称为有颌脊椎动物或有颌类。有颌类的出现与崛起是“从鱼到人”的脊椎动物演化史上最关键的跃升之一,人类的很多重要器官与身体构型都可追溯到有颌类演化之初。然而,这一跃升具体发生在何时、何地、又是如何发生?这些问题需要古生物学证据来回答。然而,有颌类直到志留纪晚期(4.25亿年前)才出现较完善的化石记录,而分子钟推断的有颌类起源时间不晚于4.5亿年前的奥陶纪晚期,因此,有颌类的早期演化存在一段至少绵延三千万年、横跨整个志留纪的巨大空白。古脊椎动物学巨擘阿尔弗雷德·罗美尔曾经将其称为“古生物学史上一个顽固存在的重大空白”。

由于这个空白的存在,尽管我们知道有颌类在志留纪已经存在,但对它们到底长什么模样,有多大,处于什么生态位,彼此之间如何演化等问题一无所知,甚至不能确定志留纪地层中发现的零星棘刺、鳞片是否属于有颌鱼类。化石实证的缺失使得有颌类的起源与崛起,这个脊椎动物演化史中最关键的跃升之一,过去一直笼罩在重重迷雾之中,有颌类在其出现的前三千万年一直是一个“幽灵支系”。

近十年来,朱敏团队踏遍我国志留纪地层可能含鱼的200多个地点,终于在华南志留纪早期地层中发现“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和“贵州石阡化石库”,发现大量特异埋藏保存的完整志留纪早期鱼类化石,找到了破解有颌类最初崛起与辐射分化之谜的钥匙。应用高精度CT、性状大数据分析、流体动力学模拟等新技术新方法,团队向世界首次展示出最早有颌类的牙齿、头部、身体以及偶鳍的雏形等过去完全未知的最早有颌类身体结构与解剖学信息,为解答“从鱼到人”探源最初阶段的一系列重要科学问题提供了确凿证据,改写了有颌脊椎动物早期演化历史的各个方面。

“贵州石阡化石库”时代为兰多维列世(志留纪早期)埃隆期最晚期,约4.39亿年前,含有数量多、保存好的有颌类微体化石。其中,双列黔齿鱼(Qianodus duplicis)的齿旋代表最古老的有颌类牙齿,将牙齿最早化石证据前推了1400万年。而新塑梵净山鱼(Fanjingshania renovata)棘刺的发现显示,早在志留纪早期,原始软骨鱼类已经演化出典型的栅棘鱼形态,同时具有硬骨鱼类的组织学特征。上述进展也让奥陶纪、志留纪鱼类鳞片和棘刺化石分类位置的长期争论尘埃落定。

“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时代为兰多维列世特列奇期,约4.36亿年前,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保存志留纪早期完整有颌类化石的特异埋藏化石库,堪称“鱼类的黎明”。这是继澄江生物群、热河生物群之后,又一个在我国发现的、为探索生命之树演化重要节点提供大量关键证据的世界级特异埋藏化石库,将完整有颌类的化石记录前推了1100万年,将若干人类身体结构的起源追溯到4.36亿年前的化石鱼类中。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中发现的古鱼化石不仅数量众多、种类齐全,而且保存十分完整、精美,我们得以一窥志留纪初期脊椎动物特别是有颌类的全貌。

其中,无颌的盔甲鱼类灵动土家鱼(Tujiaaspis vividus)为脊椎动物成对附肢起源提供关键化石证据;有颌的蠕纹沈氏棘鱼(Shenacanthus vermiformis)是迄今所知最早的保存完好的软骨鱼,确证了鲨鱼是从“披盔戴甲”的祖先演化而来。而另一种有颌鱼类奇迹秀山鱼(Xiushanosteus mirabilis)则糅合了多个盾皮鱼大类的特征,为探究有颌类生命之树根部主要类群的起源,和脊椎动物头骨演化提供了珍贵资料。

“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和“贵州石阡化石库”的发现在古生物学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展示了志留纪鱼群特别是有颌类的面貌,揭示了早期有颌类崛起的过程:最迟到4.4亿年前,有颌类各大类群已经在华南地区欣欣向荣;到志留纪晚期,更多样、更大型的有颌类属种出现并开始扩散到全球,开启了鱼类登陆并最终演化成为人类的进程。

对“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和“贵州石阡化石库”的化石研究,将很多与人类相关的解剖学结构追溯到4.4亿年前的远古鱼类,填补了“从鱼到人”演化史上缺失的最初始环节,更新了对有颌类起源与崛起的传统认知,进一步夯实了“从鱼到人”的演化路径。

国际古脊椎动物学会前主席、澳大利亚弗林德斯(Flinders)大学教授John Long了解了团队的上述工作后,撰文称“这确实是令人惊叹、改变演化格局的化石发现,改写了有颌脊椎动物早期演化历史的几乎所有方面”。

可以预见,“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和“贵州石阡化石库”未来还将继续为解开围绕有颌类起源的重重谜团做出持续贡献。

朱敏团队包括来自曲靖师范学院、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等单位科研人员。这批研究得到中科院战略先导项目A类(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B类(关键地史时期生物与环境演变过程及其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支持。

相关:最早长牙的鱼:“从鱼到人”探源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神秘的地球uux.cn)据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9月29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渺):近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院士团队,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对鱼类化石开展研究,在有颌类最早期分化、重要器官和身体构型演化等重要科学问题的探索中取得新进展,更新了对有颌类起源与崛起的传统认知。北京时间2022年9月29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杂志以封面文章形式,同期发表了团队的4篇学术论文。

据朱敏院士介绍,包括人类在内,地球上现存99.8%的脊椎动物都具有颌骨(上颌与下巴),统称为有颌脊椎动物或有颌类。有颌类的出现与崛起,是“从鱼到人” 的脊椎动物演化史上最关键的跃升之一,人类的很多重要器官与身体构型都可追溯到有颌类演化之初。这一跃升具体发生在何时、何地,如何发生,这些问题需要古生物学证据来回答。然而,有颌类直到志留纪晚期(4.25亿年前)才出现较完善的化石记录,而分子钟推断的有颌类起源时间不晚于4.5亿年前的奥陶纪晚期,因此,有颌类的早期演化,存在一段至少绵延3000万年、横跨整个志留纪的巨大空白。

近十年来,朱敏团队在我国志留纪地层可能含鱼的200多个地点进行探查研究,终于在华南志留纪早期距今约4.4亿年的地层中,发现了“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和“贵州石阡化石库”,找到大量特异埋藏保存的完整志留纪早期鱼类化石。

应用高精度CT、性状大数据分析、流体动力学模拟等新技术新方法,团队向世界首次展示出最早有颌类的牙齿、头部、身体以及偶鳍的雏形等过去完全未知的、最早有颌类身体结构与解剖学信息,为解答 “从鱼到人” 探源最初阶段的一系列重要科学问题提供了确凿证据,改写了有颌脊椎动物早期演化历史的各个方面。

“贵州石阡化石库”的时代约为4.39亿年前,含有数量多、保存好的有颌类微体化石。其中,双列黔齿鱼的齿旋代表最古老的有颌类牙齿,将牙齿最早化石证据前推了1400万年。而新塑梵净山鱼棘刺的发现显示,早在志留纪早期,原始软骨鱼类已经演化出典型的栅棘鱼形态,同时具有硬骨鱼类的组织学特征。上述进展也让奥陶纪、志留纪鱼类鳞片和棘刺化石分类位置的长期争论尘埃落定。

“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时代约为4.36亿年前,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保存志留纪早期完整有颌类化石的特异埋藏化石库,堪称“鱼类的黎明”。这是继澄江生物群、热河生物群之后,又一个在我国发现的、为探索生命之树演化重要节点提供大量关键证据的世界级特异埋藏化石库,将完整有颌类的化石记录前推了1100万年,将若干人类身体结构的起源追溯到4.36亿年前的化石鱼类中。

此外,无颌的盔甲鱼类灵动土家鱼为脊椎动物成对附肢起源提供关键化石证据。有颌的蠕纹沈氏棘鱼是迄今所知最早的保存完好的软骨鱼,确证了鲨鱼是从“披盔戴甲”的祖先演化而来。另一种有颌鱼类奇迹秀山鱼则糅合了多个盾皮鱼大类的特征,为探究有颌类生命之树根部主要类群的起源,和脊椎动物头骨演化提供了珍贵资料。

“这确实是令人惊叹、改变演化格局的化石发现,改写了有颌脊椎动物早期演化历史的几乎所有方面。”这是国际古脊椎动物学会前主席约翰·朗教授对朱敏团队这一系列成果的评价。

相关:“从鱼到人”有了关键证据:4.4亿年前鱼类化石揭示有颌脊椎动物崛起

(神秘的地球uux.cn)据上游新闻(记者 李洪鹏):据介绍,“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和“贵州石阡化石库”的化石研究,将很多与人类相关的解剖学结构追溯到4.4亿年前的远古鱼类,填补了“从鱼到人”演化史上缺失的最初始环节,更新了对有颌类起源与崛起的传统认知,进一步夯实了“从鱼到人”的演化路径。

9月28日,英国《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院士团队的4篇学术论文,集中报道了有关有颌类起源与最早期演化的研究成果。

当日,上游新闻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召开的“从鱼到人”探源研究重大成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朱敏院士团队在重庆、贵州等地志留纪早期距今约4.4亿年的地层中,发现了“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和“贵州石阡化石库”,增添了我国又一个世界级的特异埋藏化石库,填补了全球志留纪早期有颌类化石记录的空白,首次为有颌类的崛起与最早期辐射分化提供确切证据。

包括人类在内,地球上现存99.8%的脊椎动物都具有颌骨(上颌与下巴),统称为有颌脊椎动物或有颌类。有颌类的出现与崛起,是“从鱼到人”的脊椎动物演化史上最关键的跃升之一,人类的很多重要器官与身体构型,都可追溯到有颌类演化之初。然而,这一跃升具体发生在何时、何地、又是如何发生?这些问题需要古生物学证据来回答。有颌类直到志留纪晚期(4.25亿年前)才出现较完善的化石记录,而分子钟推断的有颌类起源时间不晚于4.5亿年前的奥陶纪晚期。因此,有颌类的早期演化存在一段至少绵延三千万年、横跨整个志留纪的巨大空白。

朱敏院士说,“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和“贵州石阡化石库”的发现,在古生物学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展示了志留纪鱼群特别是有颌类的面貌,揭示了早期有颌类崛起的过程:最迟到4.4亿年前,有颌类各大类群已经在华南地区欣欣向荣;到志留纪晚期,更多样、更大型的有颌类属种出现并开始扩散到全球,开启了鱼类登陆并最终演化成为人类的进程。

据介绍,“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和“贵州石阡化石库”的化石研究,将很多与人类相关的解剖学结构追溯到4.4亿年前的远古鱼类,填补了“从鱼到人”演化史上缺失的最初始环节,更新了对有颌类起源与崛起的传统认知,进一步夯实了“从鱼到人”的演化路径。

朱敏院士表示,“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和“贵州石阡化石库”,未来还将继续为解开围绕有颌类起源的重重谜团做出持续贡献。

相关:重大发现!全球最古老有颌类化石,“从鱼到人”有了关键证据

(神秘的地球uux.cn)据北京日报:生存在4.36亿年前的古鱼类,灵动地在古海洋中游动着,这是我国科研人员根据在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和贵州石阡化石库发现的一批鱼类化石标本复原出的景象。在新发现的化石标本中,科研人员找到了全球最古老的有颌类牙齿化石,发现了最古老的有颌类奇迹秀山鱼等一批古鱼类化石,揭示了有颌脊椎动物的崛起过程。9月29日,《自然》杂志以封面文章形式同期发表团队的4篇学术论文,集中报道了这批有关有颌类起源与最早期演化的研究成果。

包括人类在内,地球上现存99.8%的脊椎动物都具有颌骨,统称为有颌脊椎动物或有颌类。有颌类的出现与崛起,是“从鱼到人”的脊椎动物演化史上最关键的跃升之一。但从世界范围内来看,距今4.4亿年至4.1亿年前的志留纪期间,发现的有颌类化石凤毛麟角,关于早期有颌类生物仍存在3500万年的化石记录空白。

近十年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朱敏团队踏遍我国志留纪地层可能含鱼的200多个地点。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的发现,为填补这一空白提供了重要证据。发现的过程则颇有几分“运气”,2019年,科研团队在重庆沿着一处新修盘山公路仔细搜寻,在路边一处凌乱的岩石堆,地质锤一次不经意的敲击,找到了打开这一鱼类化石“宝库”的钥匙。

一块仅有巴掌大的化石石板上,数十条鱼类化石清晰可辨、活灵活现。“我们从没有期望,在这么古老的地层里发现这么完整、精美的化石标本。”朱敏感慨道。

运用高精度CT扫描、精细三维重建、扫描电镜元素分析、全光位图像等技术,科研人员从化石中发现了奇迹秀山鱼,这是当前发现的最古老的有颌类,将完整有颌类的化石记录大大前推了1100万年,将若干人类身体结构的起源追溯到4.36亿年前的化石鱼类中。最古老完整保存的棘鱼——蠕纹沈氏棘鱼也被发现,这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关联完好保存的软骨鱼类大化石,证明了鲨鱼是从“披盔戴甲”的祖先演化而来。无颌的盔甲鱼类灵动土家鱼则为脊椎动物成对附肢起源提供了关键化石证据。

​朱敏表示,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是继澄江生物群、热河生物群之后,又一个在我国发现的、为探索生命之树演化重要节点提供大量关键证据的世界级特异埋藏化石库。它证实最迟到4.4亿年前,有颌类各大类群已经在我国华南地区欣欣向荣。到志留纪晚期,更多样、更大型的有颌类属种出现并开始扩散到全球,开启了鱼类登陆并最终演化为人类的过程。

数百公里外的贵州石阡化石库也有了重要发现。科研人员从总重约4吨的化石样本中,先后找到了23枚长度仅有2.5毫米左右的有颌类牙齿标本,它们来自双列黔齿鱼。这是全球范围内发现的最古老的有颌类牙齿化石,将牙齿的最早化石记录前推了1400万年。

现在,科研团队的野外工作仍在继续。朱敏表示,对两处新发现化石库的详细研究,将持续改变我们对颌起源与有颌类最早期演化的认识,“这次的系列成果发表只是个开始,相信未来仍将有惊喜不断涌现,我们还要不断地追索、找寻。”

相关:重庆发现迄今为止最早完整有颌脊椎动物化石

(神秘的地球uux.cn)据人民网重庆9月29日电(陈琦、刘敏):9月28日,由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完成的论文《中国志留纪早期最古老完整有颌脊椎动物》,作为封面论文发表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自然》),在有颌类起源与早期演化研究方向再次取得重大突破。 

现在地球上,包括人类在内的99.8%的脊椎动物都具有颌骨(上颌与下巴),如果没有颌的出现,“从鱼到人”的脊椎动物演化之路将不复存在。

本次研究团队在秀山新发现并命名了志留纪早期鱼化石组合“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其中发现的古鱼化石不仅数量众多、种类齐全,且保存十分完整、精美。其中,包含了迄今为止最早的完整的有颌脊椎动物化石记录,让世界得以一窥志留纪初期脊椎动物,特别是有颌类的全貌。这也是重庆发现的迄今为止最早的完整有颌脊椎动物化石,为“从鱼到人”探源带来重大突破。

“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中包括最新发现的3种志留纪古鱼新属种:盔甲鱼类的灵动土家鱼、软骨鱼类的蠕纹沈氏棘鱼和盾皮鱼类的奇迹秀山鱼。

灵动土家鱼,生活于4.36亿年前,是一种没有颌部的盔甲鱼。其头甲保存了奇特的侧线系统。惊奇的是,其身体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这在盔甲鱼中属于首例。从保存的身体部分,可以观测到其体侧成对的连续鳍褶。研究表明,这些连续鳍褶是有颌鱼类偶鳍或者包括人类在内的四足动物四肢的雏形。

蠕纹沈氏棘鱼,生活于4.36亿年前,是一种软骨鱼类,是我国首次发现的软骨鱼类大化石,也是世界上目前发现最早的关联保存的软骨鱼类大化石。其具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包围肩带的大块膜质骨甲,这一特征此前被认为是盾皮鱼类独有的特征,在其他软骨鱼类中从未发现过,确证了鲨鱼等软骨鱼类是从“披盔戴甲”的祖先——盾皮鱼类演化而来。

奇迹秀山鱼,生活于4.36亿年前,不同于以往任何一种盾皮鱼类,它糅合了多个盾皮鱼大类的特征,其颅顶甲型式为从盾皮鱼式向硬骨鱼式演化过程中的一个中间状态。所有秀山鱼标本均显示它的头甲中间有一道横向的裂隙,在功能上代偿不可动的颈关节,使得头能在呼吸和摄食时抬起与落下。研究表明,这道裂隙将在硬骨鱼中形成新的头-颈界线,使得其后的骨片从颅顶分离出去,人类与颈部相连的枕骨即由秀山鱼头顶这道裂隙前的骨片(中央片,或称后顶骨)演化而来。

论文并列第一作者单位,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李强博士、陈阳博士等科研人员全程参与了“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研究工作。陈阳介绍,该生物群是继澄江生物群、热河生物群之后,又一个在我国发现的、为探索生命之树演化重要节点提供大量关键证据的特异埋藏化石库,将完整有颌类的化石记录大大前推了1100万年,将若干人类身体结构的起源追溯到4.36亿年前的化石鱼类中。

该发现填补了全球志留纪早期有颌类化石记录的空白,首次为有颌类的最早期崛起与辐射分化提供了确切证据,在有颌类最早期分化、重要器官和身体构型演化等重要科学问题的探索中,取得了新进展,刷新了世界生命演化史的传统认知。

论文作者之一、重庆市地质调查院魏光飚研究员说,“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的发现,表明川河盖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宝山,其中蕴藏了无数生命演化的奥秘。川河盖从山脚蜿蜒盘旋至山顶的那条天路,更像是一条螺旋式上升的生命演化之路。重庆生物群的发现与研究,为秀山新增了“志留纪海洋公园”“有颌鱼类的故乡”等世界级的科学、文化名片。

相关:“从鱼到人”演化过程长达5亿年左右 化石揭秘人类演化史

(神秘的地球uux.cn)据央视新闻(总台央视记者 褚尔嘉 魏帮军):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中科院朱敏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经过多年的野外考察与研究,揭示了有颌脊椎动物起源与早期演化的重要信息,在“从鱼到人”的探源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系列科研成果北京时间9月28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院士团队近十年来,先后在重庆、贵州等地的志留纪早期地层中发现了距今约4.39亿至4.36亿年的鱼类化石,这些化石主要包括无颌的盔甲鱼类“灵动土家鱼”、被称为“奇迹秀山鱼”的盾皮鱼、被称为“蠕纹沈氏棘鱼”的软骨鱼类等。其中,在重庆地区的重要化石发现,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保存志留纪早期完整有颌类化石的特异埋藏化石库,这是继澄江生物群、热河生物群之后,又一个在我国发现的、为探索生命之树演化重要节点提供大量关键证据的世界级特异埋藏化石库,将完整有颌脊椎动物的化石记录向前推进了1100万年,填补了全球科学界在这一时期有颌脊椎动物化石记录中的空白,为探究有颌类生命最早期主要类群的起源和脊椎动物头骨演化提供了珍贵资料。

据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研究员介绍,我们人类的一些解剖学的结构,比如我们的眼睛,我们的鼻子,我们的嘴巴,包括我们的下巴、上颌,它实际上往前追溯,都会追溯到这个鱼类身上去,这些器官,这些重要特征,它是怎么样的一个演化的序列,其实是不清楚的,必须通过化石来予以回答。

据了解,从鱼到人的演化过程长达5亿年左右,先后经历了最早的无颌类演化变成有颌类、肉鳍鱼类,之后登上陆地变成两栖类和哺乳动物,最终演化成人类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有颌脊椎动物占目前全球脊椎动物物种数的99.8%以上,人类就是其中之一。有颌脊椎动物起源于约4.5亿年前,但是过去发现的有颌脊椎动物化石来自大约4.25亿年前。这次朱敏院士科研团队在发现大量珍贵鱼类化石的基础上,经过近三年的研究,采用高精度CT、性状大数据分析等方法,向世界首次展示出最早的有颌脊椎动物的牙齿、头部、身体等过去完全未知的信息,将很多与人类相关的解剖学结构追溯到4.4亿年前的远古鱼类,填补了“从鱼到人”演化史上缺失的最初始环节,更新了全球科学界对有颌类起源与崛起的传统认知,进一步夯实了“从鱼到人”的演化路径。

朱敏院士介绍,我们人类对于早期有颌脊椎动物的认识,长期以来基本上是“盲人摸象”。所以这次的科研成果是对于我们怎么去认识最早期演化,实际上是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包括这些有颌类是什么样的环境机制,是什么样的遗传机制导致它的出现,这些都是后续科研团队需要研究的问题。

相关:4.4亿年前鱼类化石揭示有颌脊椎动物的崛起

(神秘的地球uux.cn)据新华社(记者 张泉):我国科学家近期在重庆、贵州等地约4.4亿年前的志留纪早期地层中发现“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和“贵州石阡化石库”,首次为有颌脊椎动物的崛起与最早期辐射分化提供了确切证据,并据此取得一系列新发现,刷新了对有颌类早期演化历史的传统认知。

该研究由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院士团队完成,相关成果形成4篇学术文章,28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同期在线发表。

包括人类在内,地球上现存99.8%的脊椎动物都具有颌骨,有颌类的出现与崛起是脊椎动物演化史上最关键的跃升之一。然而,这一跃升具体发生在何时、何地?又是如何发生的?科学界长期以来缺乏古生物学证据,有颌类的早期演化存在一段至少3000万年的巨大空白。

重庆、贵州两地化石库的发现填补了这一空白。“贵州石阡化石库”含有数量多、保存好的有颌类微体化石,“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的古鱼化石不仅数量众多、种类齐全,而且保存十分完整、精美。研究团队应用高精度CT、性状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新方法,向世界首次展示出最早有颌类的牙齿、头部等身体结构与解剖学信息。

其中,双列黔齿鱼的齿旋将有颌类牙齿最早化石证据前推了1400万年;有颌的蠕纹沈氏棘鱼是迄今所知最早的保存完好的软骨鱼,确证了鲨鱼是从“披盔戴甲”的祖先演化而来;有颌鱼类奇迹秀山鱼糅合了多个盾皮鱼大类的特征,为探究有颌类“生命之树”根部主要类群的起源,以及脊椎动物头骨演化提供了珍贵资料。

朱敏介绍,此次发现第一次大规模展示了志留纪鱼群特别是有颌类的面貌,揭示了早期有颌类崛起的过程:最迟到4.4亿年前,有颌类各大类群已经在华南地区欣欣向荣;到志留纪晚期,更多样、更大型的有颌类属种出现并开始扩散到全球。

“可以预见,‘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和‘贵州石阡化石库’未来还将继续为解开有颌类起源的重重谜团做出持续贡献。”朱敏说。

相关:世界级化石库填补“从鱼到人”演化史关键空白

(神秘的地球uux.cn)据文汇报(许琦敏):继辽宁热河生物群、云南澄江生物群之后,我国古生物学家经过十几年野外发掘,在重庆秀山、贵州石阡又发现一批世界级特异埋藏化石库。在这些距今约4.4亿年的地层中,完整保存了大量志留纪早期有颌鱼类的化石,填补了全球该时段有颌类化石记录的空白,将完整有颌类的化石记录前推了1100万年,也首次为有颌类的崛起与最早期辐射分化提供了确切证据。 

今天出版的著名学术期刊《自然》以封面文章形式,同期刊发来自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研究员团队的四篇论文,集中报道了这一重要发现。 

补上分子钟与化石记录1500万年断档 

敲开4.4亿年前的古老岩层,那些身长几厘米、十几厘米,“顶盔贯甲”的小鱼,竟是地球上现在所有有颌类脊椎动物的祖先。 

包括人类在内,地球上现存99.8%的脊椎动物都具有颌骨(上颌与下巴),统称为有颌脊椎动物或有颌类。根据分子钟的推断,有颌类的起源时间应该开始于4.5亿年前的奥陶纪晚期,而此前有较完善有颌类化石的记录仅到4.25亿年前的志留纪晚期。 

“这中间有至少绵延3000万年、横跨整个志留纪的巨大断档。”朱敏介绍,2008年前,他就带领团队奔波于华南200多个志留纪地层区域考察,“当我们在重庆秀山发现这些化石时完全惊呆了!没想到4亿多年前的古老有颌鱼类,竟能如此完整保存。”此前,全球志留纪地层仅发现零散有颌鱼类的化石碎片,很难确认物种。 

回溯约4.36亿年前的兰多维列世(志留纪早期)特列奇期,重庆地区还是一片古海洋,地处华南板块边缘。这里地震频发,洪水经常注入河口,由此带来的大量泥沙迅速掩埋了身躯细小、只能在水底附近活动的鱼类,将它们“封存”为头尾俱全的化石。而“贵州石阡化石库”时代为距今约4.39亿年前的兰多维列世埃隆期最晚期,含有数量多、保存好的有颌类微体化石。它的发现,将全球有颌类的化石记录向前推进了约1500万年。 

迄今最早期“鱼类的黎明”重现人间 

从采回的数吨重的岩石中,仔细分离出标本,朱敏团队运用高精度CT、性状大数据分析、流体动力学模拟等新技术新方法,向世界首次展示出最早有颌类的牙齿、头部、身体以及偶鳍的雏形等身体结构与解剖学信息,这些都是过去完全未知的。 

“找到这些化石,就找到了破解有颌类最初崛起与辐射分化之谜的钥匙。”朱敏说,在长达十几年的探寻中,重庆化石库最为惊艳,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保存志留纪早期完整有颌类化石的特异埋藏化石库,堪称“鱼类的黎明”。此次现世的化石向人们展现出,奥陶纪生物大灭绝后,有颌类各大类群已经在华南地区欣欣向荣——到志留纪晚期,更多样、更大型的有颌类属种出现并开始扩散到全球,开启了鱼类登陆并最终演化成为人类的进程。 

此次同期发表的四篇论文共报道了双列黔齿鱼、新型梵净山鱼、蠕纹沈氏棘鱼、奇迹秀山鱼四种有颌鱼类,以及灵动土家鱼这种无颌鱼类。其中,灵动土家鱼为脊椎动物成对附肢起源提供关键化石证据;沈氏棘鱼是迄今所知最早的保存完好的软骨鱼;奇迹秀山鱼则为探究有颌类生命之树根部主要类群的起源。 

国际古脊椎动物学会前主席、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约翰·隆教授为中国科学家的这一重大发现撰写评论指出:“这确实是令人惊叹、改变演化格局的化石发现,改写了有颌脊椎动物早期演化历史的几乎所有方面。”

相关:填补世界空白!“从鱼到人”探源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神秘的地球uux.cn)据《环球时报》:记者9月28日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处获悉,近期,该所朱敏院士团队在重庆、贵州等地志留纪早期距今约4.4亿年的地层中发现“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和“贵州石阡化石库”,两项发现为我国又增添了两个世界级的特异埋藏化石库,同时还填补了全球志留纪早期有颌类化石记录的空白,首次为有颌类的崛起与最早期辐射分化提供确切证据。

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相关研究人员介绍,包括人类在内,地球上现存99.8%的脊椎动物都具有颌骨,也就是上颌与下巴。这一类脊椎动物被统称为有颌脊椎动物或有颌类。有颌类的出现与崛起被认为是“从鱼到人” 的脊椎动物演化史上最关键的跃升之一,人类的很多重要器官与身体构型都可追溯到有颌类演化之初。

然而,这一跃升具体发生在何时、何地、又是如何发生却一直是一个谜团,需要古生物学证据来回答。据了解,目前最完善的有颌类化石形成于距今约4.25亿年前的志留纪晚期,而分子钟推断的有颌类起源时间不晚于4.5亿年前的奥陶纪晚期,因此,有颌类的早期演化进程中存在一段至少绵延三千万年、横跨整个志留纪的巨大空白。古脊椎动物学巨擘阿尔弗雷德·罗美尔曾将其称为“古生物学史上一个顽固存在的重大空白”。

上述研究人员进一步指出,由于这个空白的存在,尽管我们知道有颌类在志留纪已经存在,但对它们到底长什么模样,有多大,处于什么生态位,彼此之间如何演化等问题却一无所知,甚至不能确定志留纪地层中发现的零星棘刺、鳞片是否属于有颌鱼类。化石实证的缺失使得有颌类的起源与崛起,这个脊椎动物演化史中最关键的跃升之一,过去一直笼罩在重重迷雾之中。在学术圈内,有颌类在其出现的前三千万年更是形象的被称为是一支“幽灵支系”。

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近十年来,朱敏院士团队踏遍我国志留纪地层可能含鱼的二百多个地点,终于在华南志留纪早期地层中发现“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和“贵州石阡化石库”,发现大量特异埋藏保存的完整志留纪早期鱼类化石,找到了破解有颌类最初崛起与辐射分化之谜的钥匙。

其中,“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时代为约4.36亿年前的兰多维列世特列奇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保存志留纪早期完整有颌类化石的特异埋藏化石库,堪称“鱼类的黎明”。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中发现的古鱼化石不仅数量众多、种类齐全,而且保存十分完整、精美,我们得以一窥志留纪初期脊椎动物特别是有颌类的全貌。

例如,无颌的盔甲鱼类灵动土家鱼为脊椎动物成对附肢起源提供关键化石证据;有颌的沈氏棘鱼是迄今所知最早的保存完好的软骨鱼,确证了鲨鱼是从“披盔戴甲”的祖先演化而来。而另一种有颌鱼类奇迹秀山鱼则糅合了多个盾皮鱼大类的特征,为探究有颌类生命之树根部主要类群的起源,和脊椎动物头骨演化提供了珍贵资料。

而“贵州石阡化石库”时代为约4.39亿年前的兰多维列世(志留纪早期)埃隆期最晚期。“贵州石阡化石库”含有数量多、保存好的有颌类微体化石。例如双列黔齿鱼的齿旋和新塑梵净山鱼棘刺,这些发现也让也让奥陶纪、志留纪鱼类鳞片和棘刺化石分类位置的长期争论尘埃落定。

据了解,“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和“贵州石阡化石库”的发现在古生物学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展示了志留纪鱼群特别是有颌类的面貌,揭示了早期有颌类崛起的过程:最迟到4.4亿年前,有颌类各大类群已经在华南地区欣欣向荣;到志留纪晚期,更多样、更大型的有颌类属种出现并开始扩散到全球,开启了鱼类登陆并最终演化成为人类的进程。

在研究过程中,朱敏院士团队还应用了高精度CT、性状大数据分析、流体动力学模拟等新技术新方法对“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和“贵州石阡化石库”的化石开展研究,向世界首次展示出最早有颌类的牙齿、头部、身体以及偶鳍的雏形等过去完全未知的最早有颌类身体结构与解剖学信息,将很多与人类相关的解剖学结构追溯到4.4亿年前的远古鱼类,填补了“从鱼到人”演化史上缺失的最初始环节,改写了有颌脊椎动物早期演化历史的各个方面,更新了对有颌类起源与崛起的传统认知,进一步夯实了“从鱼到人”的演化路径。

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这批有关有颌类起源与最早期演化的研究成果也将于9月29日以封面文章同期发表于英国《自然》杂志。

相关:比肩辽宁热河、云南澄江生物群,最新发现的重庆生物群对古生物研究意味着什么

(神秘的地球uux.cn)据文汇网:历经十几年野外科考,中科院院士朱敏带领团队发现了重庆和贵州的志留纪早期化石库。从目前发掘情况看,新发现的化石库堪与辽宁热河生物群、云南澄江生物群比肩。这一世界级化石库的发现对于古生物研究意味着什么?本报记者就此专访了朱敏院士。

文汇报:重庆和贵州志留纪早期有颌鱼类化石的发现填补了世界空白,为何这些化石记录如此重要?

朱敏:志留纪是地球生命演化的关键阶段。在这两千万年中,发生了奥陶纪末大灭绝之后的物种复苏、维管植物登陆、大气含氧量上升等对生命史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

但是,志留纪的鱼类化石长期以来却一直非常稀少。全球发现的志留纪鱼类主要是无颌的“甲胄鱼类”,有颌类在这个时代难觅踪影。过去,古生物学家从来没有找到过志留纪早期完整的有颌脊椎动物化石,甚至也没有找到过哪怕是部分关联的骨骼。古生物学巨擘阿尔弗雷德·罗美尔将志留纪有颌类化石的缺失称为“古生物学史上一个持续的重大空白”。

化石实证的缺失使得学界长期以来只能通过间接证据和微体化石,推测和猜想有颌类的起源与早期演化。尽管我们知道它们在这一时期确实存在,但我们不知道它们长什么模样、有多大、处于什么生态位,彼此之间如何演化,不能确定有些结构长在身体什么部位,甚至不能确定那些零散保存的棘刺、鳞片是否属于有颌鱼类。

现在,来自重庆市秀山县志留系兰多维列统特列奇阶迴星哨组的重庆生物群化石,让我们有可能一窥4.36亿年前的真实世界。从化石上可以看到,封存在粉砂岩内的鱼类化石大部分都还保存着背上腹下的生活姿态,有的鱼躯体扭曲,仿佛还在做最后的挣扎。

文汇报:这些保存完整的远古鱼类化石,向我们“吐露”了哪些珍贵的史前信息?

朱敏:重庆生物群的鱼类化石虽然保存完整,但鱼的个体通常都非常小,多为全长3-4厘米。此外,它们的骨骼非常轻薄,而且与岩石之间没有密度差,所以别说修理,连基本的拍照工作都非常困难。同时,这些鱼类都是全新属种,许多奇特结构都缺乏较近属种解剖学比较,给研究带来了很多困难。

我们与曲靖师范学院、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等单位形成联合科研团队,历时近三年,使用高精度CT扫描、精细三维重建、扫描电镜元素分析、全光位图像、多元统计分析在内的多种手段,开展细致研究和反复探索,才解读出了大量解剖学信息。

比如,蠕纹沈氏棘鱼是重庆生物群中报道的第一种鱼,实现了我国志留纪-泥盆纪软骨鱼类大化石发现“零的突破”,同时还一跃成为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关联完好保存的软骨鱼类大化石,成为揭示软骨鱼类起源的决定性证据。由于发现地点离边城不远,所以我们就以“沈氏”为它命名,以纪念文学家沈从文先生。

令人惊讶的是,沈氏棘鱼竟然拥有盾皮鱼类才有的、连续包裹着整个肩带和背部的大块骨板。这是非常原始的特征,过去从未在任何软骨鱼类或硬骨鱼类中发现过。沈氏棘鱼的发现,意味着看似柔韧灵活的鲨鱼、鳐鱼等软骨鱼类,竟然有“披盔戴甲”的直系祖先。

文汇报:对于这一世界级化石库,研究团队是否已在规划更大规模的化石采集与研究?

朱敏:目前的发现只是有颌类最早期演化的“惊鸿一瞥”,解释了过去的一些不解之谜。例如,为何之前发现的志留纪早期有颌类化石如此稀少,且几乎全部是软骨鱼类的零散牙齿和鳞片化石?现在我们知道,早期有颌鱼类的个头非常小,秀山鱼和沈氏棘鱼全长都只有3厘米左右,不仅比不上同时代地层中巨大的海蝎,甚至比很多无颌类都小,这使得其运动和迁徙能力十分有限,因此它们的分布可能只局限在华南大陆等鱼类辐射演化中心。

目前,重庆和贵州生物群的发掘和研究工作仍在进行之中。初步整理出的十余个鱼类属种,绝大多数均属于全新类群,对它们的详细研究将持续改变我们对颌起源与有颌类最早期演化的认识。

通往重庆生物群的公路,在大山里曲折蜿蜒,被称为“川河天路”。在我们看来,这是一条可能持续改写演化历史的“天路”。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古鱼类 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