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历山下川古人类遗址(二)

专家们发现,下川遗址的范围很大,差异也颇明显,西部山峦起伏,东部则地势较低。由此,下川盆地的石器地点最为密集,石器遗存丰富,因此1978年考古学家将其命名为“下川文化”。

在遴选出的1800件标本中,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属于细石器传统中的细小石器占大多数,而外貌像旧石器时代早期那样打制的粗大石器仅占少数。而新石器时代同样存在细石器,这一时代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开始制造和使用磨制石器,发明了陶器,出现了农业和养畜业。那下川文化到底该归“新”还是“旧”?

何为细石器?它指的是,采用间接打片法,将燧石等岩石材料打制成如石镞、石钻、刮削器、石片和石核等。石片嵌装在木柄或骨柄上,便成为“刀具”。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细石器文化”。

细石器是不可能单一存在的,它们一般与粗大石器共同存在着,在下川文化中就是如此。但细石器的制作,算是当时的最新工艺,属于“尖端技术”;同时又是制作复合工具的主要部件。

在磨光石器不存在或不占优势的时期,细石器自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下川文化的主体,决定着下川文化的性质。那下川文化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原来,下川文化与我国典型的细石器比较,清楚地表明,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共性,就是指采用同一制作方法,形成锥状、柱状、楔状石核和与之相对应的细小石片,以及短身圆头刮削器、尖状器、石镞等器物。所谓个性,即指下川石器拥有它自己的特点。

下川的锥状和楔状石核,其中有一部分台面往往不加修整,也就是从自然平面上往下剥落细小石片。修理台面的石核也颇具特色,宽型楔状石核的台面多呈狭长的三角形,修整是由一长边向另一长边精细地加工成斜坡状。

石片也分直接、间接打击法两种。直接打击法打击的石片占主要部分,许多典型石器,比如石核式石器、圆头刮削器、凹凸刮削器、三棱小尖状器等,都是用这种石片加工而成的。

我们由此看出,下川石器,虽与我国典型细石器遗址为同一传统,却比新石器时代的细石器有着相当的原始性。不过,在这些细石器中,下川也有几种比较新颖的类型,我们不妨来看看——

琢背小刀,是我国石器文化中比较罕见的器物,除了在辽宁省凌源县西八间房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中,见到两件琢背石片外,其他的还没有记载。而下川的琢背小刀类型较多,制作也很精细,特别是有肩斜刃琢背小刀更不可多得。而三角形琢背小刀,从加工到器型,与欧洲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沙代尔贝龙工业刀头和格拉瓦特刀头,都极为相像。

石核式石器,也是我国石器文化报道中比较少见的。但在下川文化中,却是一个大类,并分斜刃、直刃、圆刃、两面刃刮削器和刃尖两用器等类型。其中圆刃刮削器中几件较长的石器,与欧洲奥瑞纳文化中的船底形刮削器,颇有相似之处。

长身圆头刮削器,或称顶端刮削器,是用长石片在一端制成一个圆头刃口,两边或一边,或加工或不加工。这类石器,在欧洲奥瑞纳文化期和马格德林文化期相当发达,但在我国石器文化中却比较少见。

三棱小尖状器、扁底三菱尖状器,亦属下川文化中的典型器物。而斜边雕刻器,虽在我国石器遗址中有所报道,但像下川这样器型固定、制作精美的,还很少见。

综合以上种种分析,证明下川石器虽比晚期细石器原始,但它的制作技术基本成熟,且有我国典型细石器中的共同性器物。于是,判定它属于一脉相承的典型细石器传统。

可是,从它的代表性器物和制作方面的许多特点来看,又与其他细石器遗址有着明显区别,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且时代较早,并有明确的地层。所以,考古工作者把“下川文化”看作一个文化类型,它所代表的时代或阶段,就称为“下川文化期”。

可仅有这些石器,怎么能判断出是否真正属于哪个时代呢?接下来,考古学家们将继续探寻,工作依然艰苦,他们所取得的成绩也是受人尊重的。


三晋都市报 首席记者 李尚鸿 实习生 杨梅清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古人类 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