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飞行能力可能起源于“从枝头跳下”

    最早的鸟儿是像飞机一样,通过地面疾驰而飞向天空,还是像滑翔机一样从高处跳下?昨天,《美国科学院院刊》发表了一项中美科学家的联合研究成果,给出了这道难题的答案——从骨骼的结构和羽毛的特征上看,鸟类飞行更可能源于“从枝头跳下”。
   
    这道难题之所以会困扰古生物界几十年,原因在于各执一词的两派都有化石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为了找到答案,美国堪萨斯大学和中国东北大学的古生物学家对鸟类的近亲——小盗龙,进行了别出心裁的研究。
   
    小盗龙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接近鸟类的非鸟兽脚类恐龙,体长只有40厘米,经常出没在丛林枝叶间。它一直被认为是鸟类比较直接的祖先:不仅尾部有长长的尾羽,四肢上也都覆盖着羽毛,好像长了四个翅膀。
   
    当它飞翔的时候,这“四个翅膀”如何配合?中国东北大学巩恩普教授告诉记者,为了解开这个谜,在研究了多个小盗龙化石标本后,他们根据保存下来的骨骼原样,用多种材料复原了一个逼真的模型。然后,他们带着这只“小盗龙”去野外试飞——结果,“小盗龙”前肢平展,后肢向两侧伸展——就像风筝一样,从2米多的高处滑翔而下,一直飞出20多米!
   
    “在室内模拟风洞的实验也证明,像风筝一样平展开四肢,是小盗龙最理想的飞行模式。”巩恩普说,小盗龙的足部有七英寸长的羽毛,使其不可能在地面长时间站立,更不用说快速奔跑。因此,它肯定是完全树栖型的动物。
   
    这一发现有力地支持了鸟类飞行的“树栖型”起源的假说——1亿多年前生活在辽西的小盗龙是能够展翅飞翔的。


文汇报(记者许琦敏)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鸟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