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江怕叠古人类消失之谜

    在澜沧江支流小黑江北岸坡地,一名裸露着上身以兽皮护住下体的长发男人,用手中的渔网从小黑江里捕捞起一网鱼;身边的同伴们用尖嘴的打击石器将鱼处死,用薄而锋利的刮削石器将鱼破膛开肚。不远处,木竹等搭起的窝棚前,篝火烧得正旺,女人坐在地上缝补着兽皮,光着身子的孩子在一旁打闹……古人们的身影在历史的长河中一闪而过,留下手里曾经使用过的石器,而人骨却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些被认为是傣族先人的群体去了哪里?是像玛雅文明那样神秘地消失了吗?

    上千文物 只见石器不见人

    2010年4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领队康利宏回到了昆明,结束了在澜沧江糯扎渡电站景谷县平掌村怕叠为期一个月的考古工作,康利宏带回了500多件初步推断是新石器时期的打制石器。“时间上只能说是推断,因为只有通过测试后才能判断出确切年代,不过在碳放射效果上人骨比石器要好得多,可惜我们没有发现人骨。”康利宏介绍,此次考古发掘,与2006年景谷县白银渡、上船口、南北渡三大遗址的发掘情况相似,都是属于澜沧江糯扎渡水电站淹没区抢救性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对研究澜沧江流域史前文化提供了详实的实物资料。

    怕叠新石器遗址位于景谷县平掌村内,四面环山,一条名叫小黑江的澜沧江支流在群山中穿梭而过,怕叠遗址就在小黑江北岸。想要到怕叠遗址,汽车、牛车、步行,需要“十八般武艺”轮番上阵。就是在这里,康利宏带着自己的队员们进行着抢救考古发掘工作。“我们共计发掘3000平方米,出土包括石斧、石锛、石环等远古原住居民生产生活的常用器具500余件。通过这些器具我们可以很好地还原当时人类生活的场景。”康利宏说。

    锥状的渔网坠,顾名思义,系于渔网下端,撒网捕鱼时可增加渔网重量,更好地瞄准猎物;石斧用来自卫,或者是砍伐一些并不太粗壮的植物;研磨器将采集的果实研磨成汁、粉,便于食用;砾石可以敲碎坚果或是动物骨头……至于出土的石环,说明远古人类已经懂得装饰美化自己。除了石器,康利宏和队员还发现一些并不成规则的柱洞,初步推测是当时人们搭建窝棚式房屋留下的痕迹。种种迹象表明澜沧江支流附近、景谷县内古人类活动的繁荣。

    然而,同2006年出土上千件器具的三次考古发掘一样,一个共同的、尚未解开的谜萦绕在康利宏心里:器物的数量之多,功能分布之精细,可推断那个时代的人类活动必定十分活跃,人口数量上也较为可观。但是,从2006年至2010年的考古工作中,并没有找到任何零星人类骸骨,仿佛不曾有人类在此出现。那么,是谁留下了这些石具?他们都是些什么人?在打制出这些石具后,他们又去了哪里?


生活新报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古人类 澜沧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