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发现猛犸象化石

呼伦贝尔发现猛犸象化石(资料图片)

  一种巨大的动物统治了北半球几百万年。冰川时期,丰茂的草地养育着猛犸象庞大的家族,它们遍布各个大陆。猛犸象和大象拥有共同的祖先。这两个物种是在500万年前分化出来的。大象一直繁衍到今天,然而,猛犸象却灭绝了

  5月21日,呼伦贝尔市中心城区给水改扩建工程的工地,施工人员在位于海拉尔区奋斗镇黑羊站施工现场作业时,挖出一个类似象牙化石,后经呼伦贝尔市博物馆专家鉴定为猛犸象牙门齿化石。

  据给水改扩建工程指挥部李工介绍,当天工程正在开挖基槽,大约挖到地下8米左右时,发现有一截黑色不明物体,用钩机将其挖出后,感觉像是某种动物的化石,于是进行了妥善保存,22日一早便向呼伦贝尔市博物馆汇报了情况。在市博物馆记者见到了新出土的猛犸象象牙化石,化石长约125厘米,直径约9厘米,颜色为黑色。据介绍,此次发现的化石是一只小猛犸象的门齿,该象牙化石可能曾经长期浸泡在水中,所以颜色发黑。

  猛犸是长鼻目象科猛犸属的十多种已经灭绝的动物的统称。猛犸家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80万年前。跟人类一样,它们也有着“走出非洲”的史诗——最早的猛犸诞生于非洲大陆。后来它们一路北上,足迹遍布欧、亚和北美。在此过程中,它们的皮下脂肪开始变厚,毛发日渐繁茂,耳朵却越来越小。在热带地区,象的大耳朵充当了散热器。而在寒冷的北方,招牌式的大耳朵反而成了累赘,于是,猛犸的耳朵越来越小,最后干脆低调地藏进了长毛里。

  如今,我们距离猛犸象生活的年代已经过了数万年的时光变迁,但其魅力依然璀璨夺目。现在,就让我们在市博物馆副馆长、副研究员陈凤山的指引下,做一次穿越时空的古生物发现之旅。

  1978年,呼伦贝尔市正式成立了文物管理站,因为当时呼伦贝尔还归黑龙江省管辖,所以就和黑龙江省有关部门共同做文物调查工作。调查过程中,在呼伦贝尔市北山附近发现了一批比较零散的古生物化石,经鉴定属于地质时期第四纪古动物群的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

  1980年,扎赉诺尔煤矿的矿工在剥离煤层上的覆土层时,在距离地表40米深的土层里发现了一具保存完好的猛犸象骨骼化石。由于距离煤层较近,化石表面在长期的化学和物理作用下已经变成了黑褐色。在发掘中,现场的工作人员又惊奇地发现,在那里埋藏着的是两个巨大的猛犸象,这在我国猛犸象发掘史上还十分罕见。我们把这两个巨大的猛犸象称为1号象和2号象。1号象出土时,并没有引起注意,甚至还由于是在夜间作业,骨骼被扔到了排土场。但是,2号象的出现,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提前停止作业,报告了文物管理站。当时,文物管理站派人到现场进行发掘。2号象除了部分头骨和趾骨被破坏外,其他骨骼基本保存完好,可以说保存的非常完整。发掘时,测量门齿(也就是象牙)就达3.1米。后来,该象在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进行装架展出,装架后,2号猛犸象高度为4.7米,身长9米,预测体重达到9吨,比现在的亚洲象、非洲象大很多,是亚洲发现的最大的猛犸象化石。而且,在2号象的发掘中,出土了很多很珍贵的标本,如:出土了舌骨化石、脚趾骨化石、脚趾甲化石,专家从化石埋藏情况判断,当年这两个猛犸象很可能陷入泥潭或者从陡崖上摔下死亡,在以后的地壳运动中没有动过,所以化石骨架保存十分完好,如此完整的化石骨架在中外都十分罕见。

  十分珍奇的是,在这两个猛犸象的腹部还发现了呈墨绿色的粪化石,其生前咀嚼过的植物茎秆还清晰可见。这些发现在我国猛犸象化石中还是首次。依据放射性元素碳14测定,这两个猛犸象存在的年代距今3.3万年前。

  1986年在扎赉诺尔又发现一具猛犸象化石,身高3.3米,发掘后留在了扎赉诺尔露天矿;1987年在谢尔塔拉发现了十分珍贵的猛犸象幼象头骨。近20年来,随着呼伦贝尔市基本建设的发展,大量冻土被挖掘,零散古生物化石经常被发现。除了猛犸象外,披毛犀化石的出土也显得很有趣。

  披毛犀是体披长毛的犀牛,属于奇蹄目,曾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的北部地区。这两具披毛犀骨骼化石也出土自扎赉诺尔露天矿,发现于距地表39米深的古河床内,呈头对头、脚对脚地侧卧姿势,两头骨相距仅0.5米;有清晰的肋骨印痕。它的发现具有非常珍贵的科学意义。

  据陈副馆长介绍,这些古生物化石的出土,对呼伦贝尔地区古地理和古气候研究具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为我们研究古生物生活习性、繁殖方式及当时的生态环境,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证据。而化石一旦被发现,需要专业人员进行专业保护。希望各有关部门或个人在发现类似古生物化石后,要及时保护现场,停止作业,报告文物管理部门。


据《呼伦贝尔日报》报道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化石 猛犸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