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流域古人类1万多年前有意识种植水稻

  2003年,科学家在江苏昆山绰墩遗址发现了20多块稻田,这些6000多年前的稻田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稻作遗址。但是野生水稻何时向人工栽培稻过渡,却一直是专家们争论的焦点。南京地质古生物所的王伟铭研究员和他的团队,利用“微不足道”的花粉,发现早在1万多年前,太湖流域便有古人类有意识地种植水稻。

  水稻的发源地,世界上普遍认为是印度和我国南方地区。但野生稻什么时候向人工栽培过渡,却没有定论。“经过我们的研究发现,从野生稻向栽培稻的过渡,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完成的。”王伟铭说。

  他所领导的研究团队通过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孢粉研究,并结合考古发掘,发现我国最古老的种植水稻在湖南玉蟾岩,它们距今1.83万年~1.18万年前。那里气候温暖、雨水丰富,可供人类采摘的食物很多,因此他们也没有必要进行野生稻的栽培。秋天的时候,野生稻成熟了,他们便会采一些回来吃。但随着“冷酷”的冰期的到来,野生稻的产量迅速下降,原本“小富即安”的古人类,慢慢觉得“吃力”了。但是偶尔的一天,人们无意多采了一些稻米回来,竟然发现这些稻米可以储藏很久,就是这样的“无心之举”,却为人类种植水稻的历史打开了“门”。

  王伟铭在研究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孢粉时发现,11000—9500年前,长江三角洲地区结束了冰期,气温开始回升。在此期间,太湖盆地和江苏固城湖地区森林面积增大,可供采摘的食物种类也增多了,因此吸引了很多原本住在山洞中的古人迁徙到此。人们在这里繁衍生息,人口大幅度增加。带来最明显的问题,就是不够吃了,“粮食危机”已经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最大问题。学着种水稻,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研究显示,当时孢粉组合中落叶阔叶植物花粉含量减少,草本植物如禾本科花粉明显增多,说明水稻等农作物的禾本科花粉含量明显增加。由此,专家们勾画出水稻种植技术由南向北推进的过程。最早从湖南玉蟾岩开始;1万年前~7000年前之间,是水稻的发展期;之后是水稻种植成熟期,应该在7000多年前。


扬子晚报(朱姝)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古人类 水稻 太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