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病毒可能是蜱虫咬人致死的元凶

卫生部专家组确认,部分河南蜱虫叮咬事件的患者体内,分离出一种新型病毒——“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专家组初步判定,患者系被这种病毒感染而发病,但此前怀疑的“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可能也并未完全排除。

9月13日,卫生部专家组成员、北大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向《财经》记者表示,中国疾控中心病毒所的病毒分离取得进展,已在部分患者体内,分离出一种新型病毒,暂将其命名为“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该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类,自然感染见于蚊、蜱、白蛉等,人被叮咬后可引起类似流感或登革热的疾出血热及脑炎。

王贵强称,目前可初步判定,此前河南的“蜱虫叮咬致死”患者,至少有部分并非死于此前怀疑的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由于血清样本的不足,目前还难以做更准确的判断。由于无形体病临床上没有特异性指标,多靠医生凭经验诊断,目前也无法被完全排除。

据王贵强介绍,中国疾控中心病毒所自2010年5月开始病毒分离工作,并于近日取得进展。以专家组和病毒所的调查为依据,卫生部将很快出台“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病诊疗方案”,其中包括病毒的监测、诊断、鉴别、治疗等内容。但对这种新型病毒的进一步了解、认定,以及病原学诊断、临床实验等工作仍需较长时间,病毒检测试剂预计将在明年才可投入实用。因此前使用的抗生素类药物已在临床被证明有效,专家仍建议“对症治疗”。

今年夏季,河南信阳等地连续出现“蜱虫咬人致死”事件,经媒体披露后,河南官方发布信息称,自2007年5月至2010年9月8日,河南省共监测发现蜱虫传播病例557例,其中18例死亡,这些病例主要集中在信阳市商城县、浉河区、光山县和平桥区。

9月10日,卫生部专家组抵达信阳市商城县展开调查。

此前,河南当地对“蜱虫叮咬”患者的治疗,系按照卫生部2008年2月下发的《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规定进行,主要使用四环素类抗生素,如强力霉素、四环素,这一疗法已在当地被广泛使用。

王贵强表示,按照病毒培养和动物试验的初步发现,对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流行出血热,可以用病毒唑进行抗病毒治疗,但该疗法尚未在人体上使用。因此,在发病当地,专家建议“对症治疗”,即仍按照“发热兼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症状,采用抗生素治疗。

但正因为抗生素治疗有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感染科副教授揭盛华对于“新型布尼亚病毒”致病的说法表示质疑,他表示:“判定为布尼亚病毒与临床诊疗不相符合,从诊疗上解释不通”,“我还是坚持认为是无形体。”

据揭盛华介绍,他所在的医院于2009年3月31日收治了第一起蜱虫叮咬病例,此后一年多时间,又陆续有病人入院,其共同病征包括“白细胞消耗殆尽”等。据揭盛华说,很多患者被送来时已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因此治疗效果不理想,一些病人在转院或回家继续治疗后仍出现死亡。在接触这些病例之后,揭盛华发现,“在诊疗中发现,早期用抗生素效果很好”。

在官方披露相关信息后,商城的蜱虫叮咬致病的病例仍在增加。9月9日,伏山乡53岁的村民杨孔芬“发热并厌食四天“,于当日12时20分入住商城县人民医院,这位村民此前有过被蜱虫叮咬,她很快被诊断为“发热兼血小板减少综合征”。9月11日,在家属的强烈要求下,杨孔芬自行转院至信阳154医院。


《财经》记者 左林 王丽萍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蜱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