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外行星“发现不断改写”

1600年2月17日,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哲学家兼天文学家乔达诺·布鲁诺因坚持宇宙中有“无数个太阳和地球”这一信念,在罗马公共广场被人用火刑处死。假如他有超自然的“魔法”可以召唤未来的话,那么他准会敦促质疑自己学说的宗教法庭审判官去浏览一下“太阳系外行星百科全书”网站。据该网站的最新统计,这类行星已由2000年编号仅为26的记载猛增到如今的505颗。

过去十年间,天文学家发现了许多位于太阳系外的行星,以致现在只有那些行踪最诡异的星体才会见诸主流新闻,比方说2009年8月被发现的绕轨道“返回”或与主恒星反向旋转的WASP-17巨行星。在美国宇航局于2009年3月发射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后的最初数月里,天文学家开始了对大约700颗候选行星的跟踪。虽然迄今发现的行星多半是气体巨星,但对开普勒数据的分析使研究人员确信:宇宙中存在着大量形体更小、酷似地球的行星,因而不能排除它们在未来几年骤然现身于我们银河系“后院”的可能性。

系外行星的发现之旅,始于1995年瑞士一个由米歇尔·马约尔率领的团队对“51Pegasi b”的探测。翌年,美国天文学家杰弗里·马西、保罗·巴特勒等人发现了5颗行星。到2001年,另有不少团队参与探寻,由此加速了这一领域的进展步伐,包括迄今用凌日法技术发现或确证的100多颗行星。

寻觅行星最悠久、最流行的技术历来是运用多普勒光谱学——捕捉恒星受到引力牵制时偏蓝或偏红的光。其间除了校正大气层对地面望远镜造成的模糊效应、研制更精良的日冕仪等途径外,自2001年起投入使用的微引力透镜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原理在于通过观察恒星受到另一颗处于突出地位的恒星的引力而在短时间内斑斓闪烁的光芒,依据其亮度变化来推测绕恒星轨道运行的行星。2004年,英国爱丁堡皇家天文台的伊恩·邦德率领的研究人员宣布用微引力透镜首次发现行星。从那时以来,利用这种新兴技术已获取10余项有价值的发现。

2008年,天文学家公布了首批系外行星的直观图像:一束微弱的幽光即将抵达邻近的恒星。迄今探明的行星系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因而迫使天文学家不得不修订有关这些星系如何形成和发展的理论。“热木星”以超近的间距绕主恒星轨道运行的事实表明:气体巨星——被认为是在远离恒星的地方形成的——有可能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内向迁移。而行星沿着倾斜甚至逆行的轨道颠簸这一发现昭示:行星可能被赶出最初的出生地,拐入天文学家无法预测的临时轨道。

天文学家期待在未来几年能找到若干类似地球的行星。目前,研究人员已着手部署以地面和太空为基地的新仪器,用于测定那些可居住行星的大气层光谱。那些大气层可能承载着鲜明的生命特征,例如研究人员相信只有通过生物过程才会形成的氧。至于那种前景是否会实现或者说何时实现,这关系到对布鲁诺致命预见所蒙受的冤屈的最终洗刷:宇宙中充满着多元世界。


何积惠 文汇报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系外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