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中国季风区古气候重建的新模型

左侧竖坐标为生长季节月均降雨量(GSP),中国地点(圆点)的聚群与其他地区(方形)的不相重合,包括那些生长季节月均降雨量高的地点(蓝色)

人们对过去气候变化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够获得合适的古气候重建参数。气候—叶相多变量分析程序(CLAMP, Climate Leaf Analysis Multivariate Program)是根据木本双子叶植物的叶相组合来定量重建陆地古气候。现有的数据库中只包括北美、日本和太平洋地区的数据,缺乏中国方面的资料。因此,用中国的叶化石来重建古气候,往往会产生很大的偏差,如降水量都很高等。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外籍青年科学家Frédéric JACQUES博士、王伟铭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等单位合作者,通过不断的摸索和模拟,在现有的数据库中增加了45个中国地点的数据,并根据中国的实际气候状况建立了一个新的模型。研究实例表明:新模型对中国气候,尤其对东亚季风区气候的重建表现出很好的准确性,适合于中国所有的新近纪叶片化石地点。目前这一模型已得到国际学术界的认可和好评,并开始在相关的研究中应用。该成果发表在最近出版的《全球和行星变化》(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杂志上。

新模型已通过交叉确认程序的验证,其对中国不同地区的实际应用结果要比以往的模型更加准确,特别是涉及到湿度方面的参数。在新模型中生长季节月均降雨量(GSP)的误差为294.6 mm,远低于旧模型的1609.6mm。此外,对3个最湿月和3个最干月的分析结果也更加精确,从而有益于探讨降雨量季节分布的变化和季风。新模型同时还有助于对焓的准确恢复,进而确定古高度,高度变化反过来又可以判断季风的强弱。用新模型对中国西南部晚中新世临沧和小龙潭植物群研究表明,新旧模型对温度重建方面没有大的区别,但湿度方面的差异非常大。新模型已被推荐在中国季风区古气候重建工作中应用。

论文相关信息:Frédéric M.B. Jacques, Su Tao, Robert A. Spicer, Xing Yaowu, Huang Yongjiang, Wang  Weiming,  Zhou Zhekun. 2011. Leaf physiognomy and climates: are monsoon systems different? 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 76 (1-2): 56-6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古气候 季风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