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之父弗莱明在报社的秘密生活

看过“007”系列电影的人或许以为,詹姆斯·邦德这一经典间谍形象构思于法国旅游胜地多维耶的赌桌上,或是牙买加海滩的芒果树下,其实不然。他构思于伦敦《星期日泰晤士报》破旧杂乱的办公室里。

伊恩·弗莱明1945年至1962年间担任《星期日泰晤士报》海外部经理,期间创作的“007”系列小说获得巨大成功。他在塑造小说主人公时融入自己的记者经历和生活品位,与邦德分享共同的兴趣爱好:豪车、枪械、美食和名酒。

在报社工作背后,他的真实身份是什么?他手下遍布世界各地的报道员是否肩负秘密使命?今年是“007”系列电影问世50周年,《星期日泰晤士报杂志》翻出尘封多年的档案,揭露弗莱明在报社的秘密生活。

“征服世界的野心”

从陈年档案中翻出的员工卡显示,弗莱明于1945年11月起担任《星期日泰晤士报》海外部经理,年薪4500英镑,外加500英镑津贴,合计相当于今天的20万英镑。获得这份工作不仅因为他拥有毋庸置疑的工作能力和广泛的人脉网络,也因为他与报纸所有人凯姆斯利勋爵私交甚好,两人是桥牌桌上的牌友。

在“007”系列第三部小说《太空城》中,弗莱明十分罕见地把故事场景设置在英国,描写了邦德两次任务间隙在伦敦的生活,与他本人的日常生活十分相似:办公时间灵活,约早10点到晚6点;晚上与好友打牌,或者选一名心甘情愿的有夫之妇卿卿我我,不过绝不会动真情;周末打高尔夫,争夺高额奖金……用报社同事戈弗雷·史密斯的话说:“这份工作非常适合他。”

在他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幅泛黄的地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了“信使通讯社”的全球站点,80多名驻站人员名单列于地图边缘,用虚线连接到各自驻在国。这支庞大的报道队伍由弗莱明一手创建,服务于整个凯姆斯利报业集团,彰显了“征服世界的野心”。

这支报道团队共有80多人,大部分由弗莱明亲自招募,其中包括后来撰写了多国间谍史的著名记者兼历史学家唐纳德·麦考密克。档案显示,弗莱明给他开出的年薪达1000英镑。

弗莱明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编撰《凯姆斯利报业参考书》,旨在帮刚入行的新人尽快“上道”。他在书中写道:“报道你所在地区的所有重要事件;判断新闻价值的标准是:1、国际重要性;2、对英国的影响;3、人们的兴趣(尤其是关乎海外英国人的事件)。”

“争取第一个抢到新闻,但前提是不出错,”书中强调。

招募间谍记者

弗莱明的记者队伍中,不少人和他一样,曾供职于不同国际机构,与情报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前情报官员安东尼·卡文迪什后来在回忆录中证实,弗莱明热衷于在英国军情六处(MI6)间谍中招募驻外记者。

报社同事史密斯也相信,弗莱明在记者队伍中安插了一定数量的间谍。“麦考密克和负责监督我们出差行程的威廉·托德都在战后加盟报社,和弗莱明一样,都来自海军。我确信,他们退役前就和弗莱明一起搞情报工作。”

档案中有一份《彭脱里密码完全手册》附录资料的复印件,这似乎也暗示弗莱明的团队与情报工作有某种关联。彭脱里密码出现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主要用于传送加密电报。弗莱明1945年到报社时,拥有自己的彭脱里密码“wyput”,数字代号是“29421”。二战结束后,尽管全国性报纸竞争激烈,但还没到要用密码来传输稿件的程度。弗莱明手头有密码手册,难免让人浮想联翩。

战后英国情报专家、《最高机密》一书作者本·麦金泰尔说:“毫无疑问,弗莱明的记者队伍中有一部分人同时在情报机构领工资,很可能弗莱明扮演了联系人角色。”

1995年出版弗莱明权威传记的安德鲁·莱西特也表示,弗莱明是“一个大型情报组织的核心人物,他像战时一样开展活动,乐此不疲”。

此外,在一些社交场合,尤其有漂亮女人在场时,弗莱明喜欢闪烁其词、欲言又止地暗示自己有特殊身份,以凸显其神秘感,比如“我联络了……对不起,我真的不能说,亲爱的”。当对方表现出兴趣时,会使他与生俱来的虚荣心得到满足。

小说源于生活

早在入报社之前,弗莱明就已经在构思小说《黄金眼》,讲述西班牙内战后在直布罗陀保护英国间谍网的一个秘密行动计划。他当时是英国海军一名情报官,能接触到第一手军事情报,并深受海军上将约翰·戈德福雷赏识。后者是“007”小说中MI6的首脑、邦德上司“M”的原型。

乌娜·特鲁布拉德是弗莱明在报社的秘书,如今已年过八旬。她回忆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弗莱明仍一直和戈德福雷保持密切往来。

在她的记忆里,弗莱明是一个“友善、慷慨”的老板。一个周五晚上,乌娜因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被某人“扣留”在办公室加班。弗莱明知道后很生气,严厉批评了那个人,毫不客气。

另一桩让乌娜印象深刻的事情是,美国作家雷蒙德·钱德勒来拜访弗莱明,他一再纠缠乌娜,希望与她共进午餐。当时,乌娜还是一名刚从秘书学校毕业的年轻姑娘,难以应对这种事情。她向弗莱明诉苦,后者轻易搞定此事,既让钱德勒明白这样做不妥,又不让双方感觉尴尬。

后来,弗莱明去牙买加写小说,他把原稿寄给乌娜,请她帮忙用打字机打出来。小说出版后,他赠书乌娜,并亲笔题词:“致为我打印所有书稿的乌娜”。

在小说《诺博士》中,弗莱明用乌娜的姓氏命名其中一个人物,故事中,那人很快死于非命。为此,弗莱明特意在赠书题词中向乌娜表示歉意。乌娜说:“我感到骄傲,而且荣幸。我喜欢他写的书,我丝毫不介意他把我‘干掉’。”

重口味作家

弗莱明生活中对施虐、受虐和暴力有某种偏爱。他的妻子安妮去世后,媒体曾发表她生前写给丈夫的一封信:“我渴望被你鞭打,我喜欢被你伤害之后再被你拥吻。”

弗莱明的这种特殊喜好在作品中有所体现。小说《俄罗斯之恋》中,他描写两个吉普赛女孩相互斗殴,场面极为血腥。不过,总的来说,他给《星期日泰晤士报》写的文章深受读者欢迎。

史密斯回忆:“他是一个好记者。他温文尔雅,心思缜密,富有魅力,而且出手阔绰。无论到哪里,他都开着一辆时髦的豪车。不过有一次,我看见他在一个公共汽车站等车,这是我见过的最滑稽的场景。我想,他可能是在寻找一种新体验。”

因为是报社业主的挚友,弗莱明可以写他喜欢的任意话题。他最驾轻就熟的内容是间谍、犯罪、美食和佳酿,同时对社会的丑陋面也十分敏感。

在德国汉堡,他毫不掩饰对赤裸上身的泥式摔跤的喜爱。他在文章中写道:“她身材高大、匀称,只穿一条泳裤,头戴泳帽。她在泥浆中摔打滚爬时,与泥水融为一体,简直怀疑她还能否洗干净身体。”

在纽约,他写前联邦调查局局长埃德加·胡佛和黑手党。他和赌场老千打交道,《金手指》中不少场景就来自于此,这是他最成功的小说之一。

1953年,他和法国著名电影摄像雅克·库斯托参加马赛一个潜水探险活动,对其中一名潜水员很感兴趣。他写道:“这个小伙子身板结实得像五斗橱,头发卷曲,体型健美,像一名古代腓尼基勇士。他在德国的一次矿山作业中受伤,失去一只手上的全部手指,但他如此强壮,所有人都视之为一台人体机器。每当遇到需要展示力量的时刻,他只要深吸一口气,就能征服对方。”

最后岁月

1946年刚进报社不久,弗莱明就在牙买加购置了14英亩地产,用于建造别墅“黄金眼”。后来,他每年都向报社请两个月假,在此撰写“007”系列小说。

报社人事部门一份档案显示,“弗莱明请求主席将其薪水降低1000英镑,以便他请假料理国外私人事务”。

他在“黄金眼”别墅度过许多美好时光,但妻子安妮对此非常不满。她对英国作家伊夫林·沃说,一想到弗莱明在“炮制色情作品”,她就气得用画笔毁掉自己的画作。

上世纪50年代后期,弗莱明越来越厌倦报社管理工作,他的“信使通讯社”无论在规模还是影响力方面都日益萎缩。一份档案显示,“信使”1956年利润为1.3万英镑,几乎不够支付所有雇员的工资。同时,他的小说开始为他赢得声誉和财富。

他为报社做的最后一项工作是撰写系列文章《惊悚城市》,他为此周游世界,当然是由报社出资。

在日本东京,他邂逅《星期日泰晤士报》远东地区传奇记者理查德·休。后者与情报机构有长期联系,一直有传他是MI6和苏联的双重间谍,但没有证据。两人结伴拜访了东京几乎所有澡堂。弗莱明写道:“我花15先令,就能牵手日本最漂亮的姑娘。她叫‘宝贝’,21岁,颇有碧姬·巴铎的神韵,只是脸蛋小些,更加整洁。她只穿了一条最短最紧身的短裤和一件白色胸罩。”这段经历很快被搬进“007”系列第12部小说《雷霆谷》。

弗莱明奢侈而糜烂的生活让他付出代价,健康每况愈下,1961年曾在报社一次会议上突发心脏病。他的侄女凯特·格雷蒙德回忆,从美国回来后,大家都感觉到他的身体明显不如从前,虽然他依然言辞幽默,但言语背后透着伤感。

1964年,他再次心脏病发。这次,他再也没有起来,倒在儿子12岁生日派对上,享年56年。

相关链接:“007”电影诞生50周年

从1962年第一部影片《诺博士》到今年上映的《天幕坠落》,以英国特工詹姆斯·邦德为主角的系列电影已经公映23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007”系列是世界最成功、最经久不衰的系列电影,影迷遍及全球。今年10月5日是“007”系列电影诞生50周年纪念,米高梅、索尼影业和20世界福克斯家庭娱乐公司宣布,将这一天定为“全球詹姆斯·邦德日”。


唐昀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