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是暴君还是英雄

2013年3月,位于扬州市西湖镇司徒村曹庄的中星海上紫郡房地产建设项目中,发现两座砖室墓,后经抢救性考古发掘证实,为隋炀帝与萧皇后最后的埋葬之地。隋炀帝墓为方形

2013年3月,位于扬州市西湖镇司徒村曹庄的中星海上紫郡房地产建设项目中,发现两座砖室墓,后经抢救性考古发掘证实,为隋炀帝与萧皇后最后的埋葬之地。隋炀帝墓为方形砖室墓,由主墓室、东西耳室、甬道、墓道五部分组成。墓室用砖与隋代江都(今扬州)宫城用砖一致。

因为历史与小说的双重粉饰,隋炀帝成为中国历史上被抹黑最多的皇帝。事实上,他是中国最具豪情、最有功业的皇帝,虽然在位只有短短14年,却连续干出了营建东都、修建运河

因为历史与小说的双重粉饰,隋炀帝成为中国历史上被抹黑最多的皇帝。事实上,他是中国最具豪情、最有功业的皇帝,虽然在位只有短短14年,却连续干出了营建东都、修建运河、开创进士科举、开疆拓土等大事,单单一项创举就足以名垂青史。

墓中保留着萧皇后的骨架、被泥巴包裹的凤冠、陶俑和漆器等200余件(套)文物。通过分析其骨架,发现萧皇后这位江南美女身高约1.5米。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

墓中保留着萧皇后的骨架、被泥巴包裹的凤冠、陶俑和漆器等200余件(套)文物。通过分析其骨架,发现萧皇后这位江南美女身高约1.5米。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年近80的萧皇后病死,唐太宗李世民下令将其尸骨送至江都(扬州)与隋炀帝合葬。

(神秘的地球)据中国科学探险:没有读懂隋炀帝,你压根就没有读懂中国历史。隋炀帝身上聚集了人类史上独一无二的悖论:他既是中国建功立业最多的皇帝,也是被抹黑最多的皇帝。阴谋与政变,暴君或英雄,隋炀帝注定不是中国文明进程的匆匆过客。若论帝王对后世的影响力,无人能超过他。他的经历,任何人也无法复制,包括唐太宗。

序言 被抹黑最多的皇帝

父杀兄、奸母淫妹、荒淫暴虐……隋炀帝既是中国历史背负骂名最多的皇帝,也是名声最差绯闻最多的皇帝。他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毁誉交织,最后落得身死国亡,直至逐渐被后人的口水钉在历史的耻辱架上。

但是,隋炀帝究竟做过哪些事情,很多人却知之甚少。甚至很多人干脆就是通过后人杜撰的诸如《隋炀帝艳史》、《开河记》、《迷楼记》等一些小说来认识隋炀帝,以为这就是真实的历史。殊不知,就连《隋书》、《资治通鉴》等所谓的宫廷正史,也已将隋炀帝重新做了丑化包装,以便“以史为鉴”,警示后人。于是,真实的隋炀帝早已有意无意被淹没在历史烟尘中,人们津津乐道的,只是他作为亡国之君的种种荒淫无耻的传说故事。

然而,历史毕竟就是历史。事实上,隋炀帝是被抹黑最多的皇帝。拨开历史迷雾,我们就会发现,他竟然是中国最具豪情、最有功业的皇帝,修建运河、开创进士科举、营建东都、开疆拓土等,单单一项创举就足以名垂青史。这些任谁也不能否定。他所做的这几件事,其实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一个——完成并巩固中国的统一大业。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无疑得益于隋炀帝的高瞻远瞩。在他之前,他父亲隋文帝虽然运用武力,从形式上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将西部的北周、东部的北齐和南部的陈朝捆绑在一起,但是内部的裂痕却没有弥合,随时都会分崩离析。于是,隋炀帝要营建东都洛阳,将帝国的东西连接起来,从此以后隋朝在东部有了稳定据点,更加方便对东部的整合和控制;开挖大运河,将南北连接起来,从此以后大运河成为沟通南北的大动脉,是促使人员、物资、商贸快速流通的“国家超级高速路”;开创进士科举,打破了过去坚不可摧的地域门阀等级制度,建立了当时全世界最为公平合理的选官制度,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开疆拓土,北巡突厥,修峻长城,疏通西域,东征高丽,建立了以隋朝为中心的东亚朝贡体系……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上述一系列大工程,竟然是在短短数年内同时进行的。这固然说明隋炀帝建功立业的急切愿望、绝世无双的才能和无比旺盛的精力,但同时也给百姓带来沉重负担。最终,无法忍受的老百姓抛弃了他,让他落得一个身死国亡的悲惨下场。

不过,“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继承隋朝衣钵的唐朝,最终迎来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巅峰。可以说,没有隋炀帝奠定的基础,就没有后来的唐朝盛世。

既然如此,我们不妨听听隋炀帝这位被抹黑最多的皇帝,是如何讲述他波澜壮阔、起伏跌宕的悲喜人生的……

隋炀帝人生实录我要做英雄

我猜到了我人生的开局,却没有猜到结尾。我出生帝王之家,从小就有英雄情结,一直将秦皇汉武视为偶像,作为超越的目标。做了皇帝后,我拼命建功立业,一年到头巡游四方,从不在深宫脂粉里呆着。可是,命运之神跟我开了一个莫大玩笑,我的努力最终只让我落得了国破人亡的境地。

出身帝 请叫我‘极品土豪’

公元569年的一天,在关中一个将军世家的深宅大院里,一间卧室装饰得富丽堂皇,四周被佛像经书环绕,香炉里飘散出一股袅袅轻烟。突然,一声响亮的婴儿啼哭声打破了寂静,我顺利降生了。整个院子顿时沸腾起来。极度疲惫的母亲含着热泪,紧紧抱着她刚出生的第二个儿子,心里默默感谢着佛祖的保佑;而一旁的父亲,尽管也是战场上叱咤风云的硬汉子,此刻也激动得有些手足无措,最后跪在佛像前恭敬地磕了三个头。

要论出身,恐怕天下没有几个人能与我相比,我就是一个含着金钥匙降生的幸运儿。父亲杨坚是北周的大将军,被封为隋国公,一生南征北战,战功赫赫。母亲独孤伽罗,是北周柱国大将军独孤信的女儿,也是武将之后、名门闺秀。她虽然出自鲜卑族血统的家族,但柔顺谦恭,知书达理,谨守妇道。

我的出身绝对是人们羡慕嫉妒恨的对象。当时是门阀大家族当道的时代,一个人有多大成就,基本取决于他的出身。如果出身贫寒,就算再有本事,也折腾不了多大风浪。

我的出身尊贵到什么程度?当时的北周,政权掌握在一批军阀大家族手中,其中站在权力塔尖上的有20家,分别是8个“柱国大将军”和12个“大将军”,组成了关陇贵族集团的核心。这20个顶尖家族里,我家就占了两个。

相比父亲的家族,母亲的家族更是兴旺,一个家族在周、隋、唐三代,出了三位皇后。你说我幸运不?后来做了唐朝开国皇帝的李渊,可是我的亲表哥喔!他的母亲和我的母亲都是北周柱国大将军独孤信的女儿。我的姐姐杨丽华还做了北周宣帝的皇后,而这次成功的政治联姻,也最终导致我父亲能够轻松推翻北周,做了大隋的天子,并由此再次改变了我的命运。

我的爷爷杨忠是西魏最厉害的一位统军元帅,一生功名卓著,为他子孙的荣华富贵开创了非常美妙的前程。可惜我出生的前一年,爷爷就过世了。我的外公独孤信与爷爷是一块征战、出生入死的老战友,在战火硝烟中结下了深厚友谊。后来顺理成章的是,他们相互结成了儿女亲家。

我的幸运远没有结束,尽管都是出身名门之后,但我的父母非常恩爱,打结婚的那一天起,他们就约定,彼此忠于对方,至死不悔。他们关爱他们的每一个孩子,我是他们的第二个儿子,自打出生起,父母就把我捧为掌上明珠。而且他们都是虔诚的佛教徒,我一出生,就置身于经书佛像、香烟缭绕的环境中,他们每天再忙,也会抽出时间来诵读佛经、烧香礼佛。因此,我每天都是伴随他们朗朗的诵经声,闻着奇妙的佛香入睡的。

因为我打小就长得眉清目秀,母亲还给我取了一个“阿”的小名,“阿”是梵语音译,意思为“母、善女”的意思,母亲希望大慈大悲的佛菩萨能保佑我顺利成长。

说起来,我的一家都与佛教有缘。父亲就出生在一所佛教寺庙里,由于爷爷一直在外征战,所以父亲是由庙里的尼姑抚养大的,并由此取了一个叫“那罗延”的小名。“那罗延”是具有大力的印度古神,就是我们常说的金刚力士。也许正是凭借“那罗延”的威名,父亲最后顺利成就了他的帝业。有意思的是,母亲也有一个小名——“伽罗”,也是梵语的音译,意思是“香炉木”或“沉香木”。

母亲不仅是父亲事业上的强大帮手,对一家人要求也非常严格,包括贵为皇帝的父亲。父亲做了皇帝后,对母亲非常忠诚,这可不是哪个皇帝都能做到的,他们一共生了5个儿子5个女儿。母亲在世时,父亲唯一干出的一件沾花惹草的事,也颇有戏剧性。有一次,父亲在宫里偶遇一位美艳动人的宫女,她是北周大将军尉迟迥的孙女,尉迟迥曾因反对父亲称帝而起兵,最后兵败自杀。这次偶遇,父亲陷入对过往岁月的追忆中,竟然一时糊涂忘了与母亲的约定,临幸了这位宫女。第二天,愤怒不已的母亲趁着父亲上朝的工夫,杀了这位宫女。

获知消息后,父亲一时惊呆了。好歹自己也是个皇帝,“妻管严”到这个程度,也够他受的了。郁闷之极的父亲终于发飙了,不过一向自控能力很好的他没敢对别人发飙,而是采取了自虐:独自一人策马狂奔,一口气离开皇宫跑了二三十里地,大臣高颎、杨素追上来,苦苦劝他回去。父亲仰天长叹:“吾贵为天子,不得自由!”据说这是汉语“自由”一词最早的出处。

但是瑕不掩瑜,父亲永远都是我最亲近、最可靠的榜样,尽管他看上去严肃了点,没啥文艺娱乐嗜好,诗歌水准也差了些。很快,他就给我送上了一份份“厚礼”,将我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人气帝 最具人气王子炼成记

后世人往往把我描绘成一个奸母淫妹、对女色有着近乎变态需求的好色之君,其实,这纯属泼脏水,一派胡言。父母与家庭对我的影响至为深刻。从小,我就非常孝顺父母,待人和善。长大后,我对女色也毫无兴趣。

对我来说,老百姓视为神秘的皇家宫廷,我却是从小耳濡目染,见过太多的奢华侈靡都随雨打风吹而去。公元580年,我的姐夫北周宣帝因酒色纵欲过度而亡,只活了21岁。像历史上众多骄奢淫逸的皇帝一样,他对女色有着极度的迷恋。他因为恐惧我父亲对他造成的威胁,曾经想杀掉他的皇后、我的姐姐杨丽华,后来我母亲闻讯后赶到宫中,向他不停磕头,一直磕到头破血流,他才饶过我姐姐一命。他甚至还想过要杀掉我的父亲。所以我对他厌恶至极,连带那些只知享乐、不理国事的昏君,我都无法忍受,对他们嗤之以鼻。因为在我的教育中,建立不朽功业的秦皇汉武们,才是我心中的偶像。

从小,父母对我的教育就极为严格,延请天下名师教授我文韬武略。繁重的学业之余,我也会偷偷一人跑到没人的角落里发一会儿呆,幻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坐在庄严华丽的宫殿里,接受满朝文武百官的朝拜,带领他们建立名垂青史的不朽功勋。虽然姐夫的私生活令我不齿,但他宫殿的奢华排场与华丽陈设,还是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刻下了极深印象,也为我日后称帝后效仿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

如果姐夫不是如此昏庸早死,也许我的命运还是按照既往的安排,继承我父亲的衣钵,当一个衣食无忧的世家贵族。姐夫死后,留下只有7岁的儿子周静帝,孤独地把守着祖辈曾经辉煌一时的帝业,而我的姐姐杨丽华就升格为皇太后。此时,姐夫也许会后悔他的少年无知,正是他的愚蠢堕落,才导致了后来王朝的溃败。第二年,具有雄才大略的父亲就轻松地取代周静帝,成了隋朝的开国之君。而我的人生也发生巨变,转瞬间,就从雁门郡公荣升为晋王了。

这一年,我才12岁,就成了拥兵握权的地方藩王。而我经历的这12年,正是中国北方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时候,仿佛一眨眼间,两个王朝覆灭了,一个崭新的王朝又矗立起来。一切就像走马灯,如梦如幻。可以说,这是一个充满暴力死亡气息的污浊乱世,又是一个极具开拓精神的辉煌时代,充满了无限可能性。不管怎样,父亲做了皇帝,我知道,我离心中的少年梦想也越来越近了。贵族式精英教育、深厚的家族功业、风云激荡的时代,我感觉自己就像一匹激情四射的骏马,渴望能够驰骋在广阔的天地间。

机会很快来临了。正所谓知子莫若父,父亲深知我的抱负,很快就任命只有12岁的我出任并州总管,让我肩负起抗击北部突厥的重任。我由此在边塞得到锤炼,真正可以纵马狂奔,成长为一名骑射俱佳的彪悍王子。为了巩固帝业,父亲用心良苦,除了将立为太子的大哥留在身边之外,我和其他两个弟弟都被下放到地方基层去锻炼了。

大漠狼烟,边塞落日,我对并州的生活如此着迷,仿佛一只出笼的小鸟迷恋无垠的天空一样。然而,这里毕竟是与突厥打战的前线,生活远没有一般人想象的那样优雅惬意。并州地处现在的山西省,既是抵御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屏障,又是捍卫京师长安(当时称为大兴)控制中原的战略重镇,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如此看来,镇守并州,我这个只有12岁、乳臭未干的毛孩子能胜任吗?父亲可不是一般人,他亲自给我安排了三位非常厉害的导师——王韶、李彻、李雄,来辅助和指导我。这三人的文韬武略样样了得,又是官场上的老手,更要命的是他们还非常忠于父亲,因此对我要求极严。到后来,一看到他们,我就腿肚子直打哆嗦。

举个例子吧,有一次,我见他们人都不在,一时玩心大起,就带了一帮人在院子里开挖水池、修筑假山,玩起了营造宫殿的游戏,这可是我从小就有的梦想,只不过以前从来没有机会实施。没想到,就在我玩得不亦乐乎的时候,王韶回来了。他一看,气坏了,竟然赌气用铁链子把他自己锁起来,跑到我面前,先是自责,说他没有管教好我,罪该万死,然后就劝谏我不能这样干。我最受不了他这一套,这比打我一顿还难受,因此我只好乖乖投降,向他认错,保证以后再也不敢玩这种不靠谱的游戏了。好在以后我做了皇帝,总算可以盖盖宫殿、挖挖运河,也算是弥补了少年时代的遗憾。不过,这三位导师的管教使我受益终生,以后每每想到这件事,我都会感慨,没有他们的严格教育,就没有我以后的成就。

更重要的是,我从导师身上学到了很多做人道理。有一次,我带领随众一起外出,突然天降大雨,身边人赶紧过来给我披上雨衣,我对他们说:“所有人都淋着雨,我怎么能一个人披雨衣呢?”让他们把雨衣拿走。因为我知道,作为一个统帅,一定要跟下面的人同甘共苦,才能服众。而我的所作所为,大家都看得见。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人称赞我,认为我这几年干得还不赖。

我在并州总管的位置一呆就是5年,亲自领教了突厥的威力,并为以后如何打击、威慑突厥人积累了经验。17岁那年,公元586年,父亲将我召入国都长安,任命我做雍州牧、内史令,既是雍州的最高行政长官,又是皇家决策机构内史省的最高行政长官。老实说,从信马由缰的大漠一下子回到人潮汹涌的都市,我还一下子不太习惯,老是觉得憋屈得慌。

好不容易熬了两年,我即将迈过20岁门槛的当口,渐渐熄灭的豪情再次被点燃。公元588年,父亲再次给我一个可以释放激情的绝好机会,那就是统帅51万大军,南下征服偏居长江以南的陈朝。当时陈朝的皇帝就是知名度很高的陈后主陈叔宝,他可是一个只知享乐、荒淫无道的主儿。据说他一看到我父亲的画像,就被父亲的威武雄壮吓得够呛,竟然说:“我再也不想见到这人了。”在他身上,我看到了我姐夫周宣帝的影子,这种人我一向痛恨有加,因此,让我来对付他,自然绝不手软。

这次战役,由于父亲精心策划、三军用命,尽管我们不具备绝对军事优势,但结果却进行得异常顺利。最后抓获陈后主倒有点儿意思,他竟然躲进宫里一个枯井里。抓捕他的士兵追到井边,由于看不清井下情况,就朝井里喊话,见没有人答应,就说要往井里扔大石头。这下陈后主慌了,赶紧喊到且慢动手。士兵们往井里抛下绳子,没想到拉上来竟然异常沉重,原来被绳子拉上来的,除了陈后主,还有他的两个宠妃。这下我倒要重新评估陈后主的能力了,至少他还练过翻墙攀岩的功夫吧,不然要钻进井里,也非易事。

可恨的是,后世的一些史书,为了诋毁我,故意捏造事实,说我想纳陈叔宝的宠妃张丽华为妃子,故意要让我下面的元帅长史高颎刀下留人,结果高颎还是将张丽华宰了。事实上,杀张丽华正是我下的命令。况且,陈后主的品位我一向不敢恭维,我怎么会对他徐娘半老、年过30的妃子有兴趣呢?

不论如何,灭掉腐朽的陈朝之后,终于结束了近400年的分裂局面,中原重新获得统一。这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一件大事,于国于民都是大好事。经过此次平陈战役,我的人气开始急剧上升,受到朝廷内外的广泛赞誉,在我们五兄弟中,我也逐渐成长为最令父母自豪的一个孩子。甚至,不知不觉间,我的人气已经开始威胁到大哥杨勇的太子地位了。

而此时,我也走到人生极为重要的十字路口:进一步,可以一步登天,直至成就帝王伟业;退一步,则是万丈深渊,粉身碎骨。我究竟该何去何从?

霸气帝 挫败政变一步登天

父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才下定决心,要废掉大我5岁的太子大哥而改立我为太子的?我也说不清楚,只是有一点我知道,这一切都是顺其自然而发生的事情。也许,父母认为我是最像他们、最有能力继承帝位的一个孩子,而大哥却屡屡伤了父母的心。不过在很多外人看来,我之所以能取代大哥做太子,乃至后来做了皇帝,完全是因为我搞了阴谋诡计,甚至还说我是“弑父杀兄”的阴谋家。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

从小到大,我对父母的教诲都言听计从。我知道他们特别提倡节俭,不重声色,于是我也从来不主动拨弄丝竹弦乐,后来家里的乐器时间放久了,连弦都断了,上面还积满了灰尘。说实话,我的理想都放在了建功立业上,哪有时间呆在家里醉生梦死?家里雇用的奴仆也都是歪瓜裂枣,没几个漂亮的,因为我觉得用不着靠这个装点门面。

我在担任并州总管时,父母为13岁的我张罗婚事,为我娶了西梁第二位皇帝萧岿的女儿萧氏做我的王妃。虽然这桩婚姻是父母包办,但我很满意。小我1岁的萧妃虽然也是出生于信佛的帝王之家,但是在普通百姓家中长大,没有大户人家的娇生惯养,性格温顺,善解人意,而且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简直就是上天赐给我的佳人,与我配对也算是刚柔相济。婚后我们恩爱无比,如胶似漆,第二年就有了爱情结晶,生下长子杨昭,第三年又生下了次子杨。在以后的岁月里,我们始终携手相伴,就算我巡游天下,也会一直带着她,直到我走进坟墓的那一天。我与萧妃的恩爱与我的父母之间的恩爱如出一辙,虽然后来我也有过其他妃子,但是从来没有一个人的地位超过萧妃。这一切,我的父母也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公元590年,就在我平定陈朝的第二年,陈朝旧地发生大规模叛乱,危及整个帝国的统一大业。于是我再次临危受命,出任扬州(时称江都)总管,坐镇江南,不仅很快平定了叛乱,而且还采取了文化、宗教等不同措施,逐渐稳定了江南民众的人心。为了跟当地人套近乎,我甚至还苦练吴侬软语,用当地方言与他们交流。这一招果然很奏效,到后来,我甚至自己都把自己当成了南方人,在扬州总管的位置一呆就是9年。也正是这9年,让我积累了雄厚的政治和人脉资本。

由于远在扬州,父母只能派人来探望我。每次父母派来的使者,不论职位高低,我一定都要到扬州的边境去迎接他们。接到我的住所后,如果是男的,我就让他与我同吃同住;如果是女的,我就让她与萧妃同吃同住。因为我把他们当成是我的父母对待,务必用最高规格接待他们。

相比我而言,贵为太子的大哥杨勇,却越来越令父母感到失望。除了在建功立业方面无法与我比拟之外,在私生活方面,他也极为马大哈,全然不知道作为太子一定要低调稳重、孝顺父母的道理,处处违逆父母的意愿,不仅私生活放荡,而且追求奢华。更要命的是,他还没有政治头脑,竟然大张旗鼓地组织满朝官员到他家里搞朝拜,终于触怒了父亲敏感的神经:你这是干啥呢?我还没死,你就急着接班吗?

慢慢地,虽然我远在扬州,也逐渐揣摩到父母的心意,他们开始担心由大哥继承帝业,大隋的江山还能坐多久?这时,我心中久已有之的英雄情结又开始燃烧起来:父亲打下的江山来之不易,处处不符父母心意的大哥并不是继承大统的最好人选,我为何不勇敢站出来呢?

关键时刻,对父亲影响最大的两个人——母亲和大臣杨素也站在了我这边。接下来,重新废立太子也就没有太多悬念。只不过,自古以来,宫廷斗争永远都是残酷无情的,打小在宫廷里厮混的我对这一套早就见怪不怪了。为了大隋的江山社稷,为了我的理想抱负,我也无法顾及兄弟之情了。我知道,有些事情,一旦开了头,就没有回头路可走。因此,为了保险起见,我也略施计谋,最终促使父亲下定了决心。

公元600年十月的一天,父亲正式昭告天下,在宣布太子杨勇的罪状之后,将他废黜,连同子女一起被贬为平民。十一月初三,这一天我永生难忘。那是一个风雪交加的日子,我被正式册封为皇太子。虽然天公不作美,但是我知道,我的崭新时刻已经来临。这一年,我31岁。

被立为太子之后,我的9年扬州总管生涯也告结束,返回长安,伴随在父亲左右。从此,我就开始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了帝国政治漩涡的中心,无法自拔。此时,我才体会到太子的处境:作为太子,千万双眼睛盯着你,一举一动没有任何秘密可言。因此,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小心翼翼,唯恐发生任何纰漏。

就这样过了两年令人窒息的时光,公元602年八月的一天,突然传来噩耗,母亲去世了。我做了太子,她是世上最高兴的人。现在她终于可以安心地离开,去往她向往的那片佛国净土了。不过,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打击,我一下子无法接受,伤痛不已。母亲不仅对我关爱有加,而且还一手将我推上太子宝座。另外,杨素因为功高震主,也被父亲疏远,渐渐远离了权力中心。这样,我一下子失去了两个最重要的靠山。而这时,宫廷中杨勇的支持实力还阴魂不散,我的太子地位犹如暴风雨中的小花,随时都有被摧毁的危险。

母亲一去世,父亲就把看管杨勇的棘手任务交给我。杨勇慢慢琢磨过味儿来,看出他被废背后的玄机,提出要面见父亲喊冤。我及时阻止了他。他竟悄悄爬上院中的一棵大树,对着父亲的寝殿大喊。父亲听到动静,询问身边的杨素,好在杨素机敏地回答说,杨勇有疯鬼附体,已经神志不清,爬到树上胡言乱语了。父亲听了,在伤心之余,对杨勇彻底绝望了。

没了母亲的约束,身边如云的美女让父亲又焕发了第二春,不过,他毕竟是过了60的老人,身子骨经不起折腾,曾经强壮的身体逐渐变得虚弱。公元604年一月,父亲下诏将宫内事情交付我处理,然后带着他的爱妃到“避暑山庄”仁寿宫度假了。没想到,这一去就没能再回来。

父亲到仁寿宫没过3个月,就突发重病,一病不起。我获知消息后,立即赶到仁寿宫陪伴他。到了七月,父亲已经病入膏肓,开始向大臣们交代后事。此刻,对我而言其实是最凶险的时刻,因为已经到了最高权力移交的关键时刻,四周暗伏杀机。

正如我所料,大哥杨勇背后仍有一帮忠实粉丝,他们早就暗中策划,想利用父亲去世前后的混乱时期,一举把我扳倒,重新扶持杨勇上台。这帮人中,以兵部尚书柳述和黄门侍郎元岩为核心。柳述是我的妹夫,娶了我的妹妹兰陵公主,而兰陵公主又最受父亲宠爱,因此连带着柳述也受到父亲重用,在我的死党杨素被排挤以后,柳述就成了父亲身边的红人。可糟糕的是,柳述是杨勇的发小兼死党。况且,自从我被立为太子之后,我的其他三个弟弟也都不服气,他们可都是坐拥兵权的地方藩王。

眼看着父亲的病情越来越重,形势非常紧急,历史上,皇权交接的宫廷政变与血腥时时闪现在我的脑海里,搅得我寝食难安。此刻,我最可信赖的还是杨素,始终与他保持着热线联系。不过,很快一件史上最诡异的事情发生了,差点让我掉进万劫不复的深渊。

那天,我正在自己的寝宫里休息,杨素十万火急赶过来,告诉我一个惊人消息:父亲刚刚亲拟了诏书,要召废太子杨勇来面见他。我一听顿觉大事不妙。原来,杨素写给我的一封信竟然鬼使神差般被送到父亲手里,信里写的是我们商量如何处理他老人家去世后的事情,这无疑非常刺激父亲。这还不算,父亲的宠妃宣华夫人竟然衣冠不整地突然跑到他跟前,哭诉说我非礼她。这一下不得了,父亲勃然大怒,就要下诏书废我。

此刻,我和杨素对望一眼,心中都闪过同一个念头——阴谋。这两件事情还有一个巧合,都发生在同一天。我百般提防,还是没防到他们来了这一手狠招。好在我还有杨素,他是大隋不折不扣的“战神”,战无不胜。这次他出马,能够力挽狂澜吗?说实话,我心中也没底。临分手时,我用力握住杨素的手,这才发现,我的手心全是汗。

杨素出门后,迅速带领人马秘密包围仁寿宫,将宫内的守卫撤换,并派我的另一位亲信张衡入内伺候父亲。当天父亲驾崩,他留下遗诏,对我做了很高评价。随后,我下令将柳述和元岩抓捕。就此,一场惊心动魄的宫廷政变被熄灭,而外界却逐渐传出我弑父淫母的谣言,后代史家也偏听谣言,将它们写入正史。不过,在我顺利登基后,这些都不算什么了,因为,接下来,我还有更多更重要的事情要办。

折腾帝 干的全是大事

对我而言,35岁登上帝位,绝非一般人想象的那样,只是为了呼风唤雨,作威作福,坐拥三宫六院,享受富贵淫欲之乐。那样的话,真正是跟畜生没有区别,白白浪费了上天赋予皇帝的宝贵资源。我要做的,是开创前所未有的帝王之业。也许很多人认为我是在白日做梦,但是这个梦想已经离我越来越近了。

当然,要做大事,还得先稳固自己的位置,需要先扫清前进路上的障碍。这些障碍中,最急迫的是要处理好我几个位高权重的兄弟。大哥杨勇余威犹在,这次就是他差点把我干掉。因此,有他在,我始终没法安稳下来,我已经别无选择。

父亲驾崩后,此时京城的布防并没有到位,为稳定局势,我决定秘不发丧,先将派驻外地的杨约——杨素的弟弟,秘密召回长安,让他做好军队布防和官员安置事项。没想到杨约深知我的处境,竟然还趁机假传父亲圣旨,将废太子杨勇杀掉,以绝我的后患。同时,我又将柳述、元岩放逐外地,彻底摧灭了废太子党的势力。本着同胞之情,我放了兰陵公主一马,让她改嫁他人。她却不从,非要跟着柳述去流浪。我很无语,没有批准。她从此郁郁寡欢,死前竟然还要求与柳述同葬一块墓穴,真是不明事理啊!对此,我仍然无语,还是没有批准。

我的三弟秦王杨俊,人很聪明,一手木匠活干得绝了,但是他有一个很大毛病,就是喜欢花天酒地。不幸的是,他的老婆崔氏妒忌心极强,竟然暗中给他下毒,他虽然没被毒死,但人变傻了。父亲一看老三如此不争气,非常生气,自然后果很严重,将他召回长安,免去一切官职。后来,三弟很快去世,年仅20岁。毒杀他的崔氏也被赐死。

我的四弟蜀王杨秀性情暴烈,不满我被立为太子,后来被父亲贬为庶民,与他的儿子一起被软禁。后来我即位后,就将他留在我身边。

我最小的五弟汉王杨谅最受父亲宠爱,以前对我当太子就不满,知道我即位后,竟然谋划要起兵造反。当时他手下拥有三四十万精兵强将,我不敢大意,随即派“战神”杨素平叛,但一时也只能动用10万大军。好在五弟的谋略和胆识差了点火候,而“战神”又不是吃素的,很快就搞定了五弟的叛乱。大臣们认为五弟罪当被诛,但我念及手足之情,最后网开一面,免他一死,第二年他却死在狱中。

父亲曾经对我们五兄弟寄予厚望,但现实就是如此残酷。特别是在宫廷斗争中,成王败寇是不变的游戏规则,古今概莫能外。如今,我终于可以放手大干一场了。俗话说,头一炮一定要打响,我打响的头一炮就是——修建东都洛阳。而这只是我胸中雄伟蓝图中的第一环而已。

民间有传说,说我营造洛阳是因为我找了个算命的,说我是木命,而长安属金,与我的命相克,所以要另起炉灶修建洛阳城。也有人认为我是为了贪图享乐而去修洛阳。这些都是不值我一驳的无知之言。事实上,营造洛阳城是我经过多年深思熟虑的结果,而且是当务之急,不容拖延。

其实,明眼人应该能看出来,作为黄土高原上的长安,资源日益枯竭,而且位置偏西,无法加强首都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联系,而洛阳的位置极佳,居天下之中,在军事、政治、经济上相比长安优势明显,可以起到加强对江南维稳的重要作用。目前,帝国的东部地区还不稳定,五弟杨谅叛乱的后遗症还在,而江南的人心也不可揣测。因此,洛阳就是我嵌入帝国中部地区一颗至关重要的棋子,成为维系帝国一统的关键据点。

公元605年(大业元年)三月,我发布命令,宣布洛阳城正式破土动工。领衔总监的还是我最信赖的尚书令杨素,具体负责城市规划的总设计师,就是大隋最牛的建筑艺术大师宇文恺,长安城的营造也是出于他的手笔。

整个工程进展神速,只花了10个月,一座座富丽堂皇的巍峨宫殿建筑群就矗立起来,规模庞大,气势恢宏。当时可没有任何机械化设备啊,全靠人力。整个都城规划布局严谨合理,包括我住的宫城、我的子孙和百官居住的皇城以及百姓居住的罗城。特别是位于都城西侧的西苑,周围两百里,仿佛人间的蓬莱仙境,亭台楼阁、花草树木、飞瀑流泉,样样巧夺天工,匠心独具。

闲暇时,我喜欢在如银的月色掩映下,与宫女们信马由缰逛西苑。我还谱写了一曲《清夜游曲》,让宫女在马上即兴弹奏出来。月色、美女、骏马、神曲,一切都是那么富有诗情画意。不过,诸位要是以为我天天骑马与美女逛公园,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我马上就要以洛阳为中心四处巡游,洛阳城只是我的一个临时旅馆而已,我一年到头在美丽迷人的西苑也呆不了几天。

都城建好了,需要人住,不然就成了“鬼城”。我一声令下,让周围的农民快速办理“农转非”,进城居住。然后又迁来成千上万户的富商、地主和手工艺人,用他们来拉动内需。这样,洛阳人口很快超过百万,人气直逼长安。再后来,洛阳就迅速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大都市,一下子把长安甩在后面了。

上百万的人,首要问题是吃饭,怎么解决?我早已在洛阳城内和周边规划建设了几个巨型粮仓,用来储藏粮食。粮仓究竟有多大?其中一个叫洛口仓,可以储存100万吨粮食。当然,这些粮食首先是要保证朝廷和军队的供应。这么多粮食怎么运过来?估计说到我的下一个大工程——大运河,大家就明白了。

一说到大运河,后人就讽刺我是为了方便自己到扬州看琼花,也有人说我是为了挖掉睢阳的王气,才下令开凿的。这又是无稽之谈了。其实早在我在扬州任总管的时候,我就认真考虑过开凿大运河的事情。因为水运对中国来说就是生命线,特别是中国只有东西而没有南北走向的水系,开凿一条将南北打通的运输大动脉,既可以运兵,又可以运粮,还可以通商,可以说利国利民,功在千秋。

就在我下令修建东都洛阳的第4天,我又下令,征集百万民夫,开挖通济渠,将黄河与淮河连接起来。这条运河也是大运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通济渠的起点就是洛阳。接下来开凿的第二条运河是邗沟,贯通淮河与长江,邗沟的终点就是我在江南的大本营扬州。这样,我就可以从洛阳坐着龙船,沿着通济渠、邗沟,直抵扬州。我要开凿的第三条运河是永济渠,它沟通了海河与黄河,最南端的起点还是洛阳,往北一直通到涿郡(今天的北京)。这条运河对我日后攻打高丽运兵运粮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最后开凿的第四条运河是江南运河,贯通长江与钱塘江,将美丽富饶的长江三角洲纳入整个帝国的血脉流通之中。

如果看地图,就可以清晰地看到这4条运河构成一个“人”字形的图案,它的核心交叉点正好在洛阳。现在就算傻瓜也能看出我的构想了。天下之中的洛阳是我整个战略构想中的核心,运河最北端是涿郡,它将是我未来抵御帝国东边最大威胁——高丽的据点,运河最东端是扬州,它是我控制中国最富饶地区——江南的据点。通过大运河,我就可以将整个中国紧密捆绑融合在一起。

就这样,我仅用6年时间,在利用过去旧有河道的基础上,完成了全长2000多公里的大运河修建,它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航程最长、最雄伟的一条人工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5大水系。它的出现不仅惠及当代,而且一直利泽子孙,成为人员交往、货物运输最为便捷的“国家高速路”。

与此同时,考虑到突厥始终是中原的心头大患,除了对他们采取或打或拉的种种策略之外,我也丝毫不敢大意,又采取了过去的老办法——修长城,数次征集民夫上百万,或新修或加固长城。

就这样,几个大工程下来,我的战略布局基本完成,剩下的事情,就需要我亲自下基层,既可以视察了解民情,又可以宣扬我大隋的国威风范,以便聚拢人心,震慑敌人。

巡游帝 不巡游,毋宁死

我不去巡游,就在巡游的路上。这句话就是我下半生的真实写照。我亲身经历的残酷现实告诉我,亡国之君大都是躲在深宫大院里无所事事,对外界一无所知。对这样的昏君,我是最瞧不起的。

有人给我做个统计,在我做皇帝的14年里,我在京城长安只呆了10个月,在东都洛阳加起来也没超过4年,其他时间都在外边下基层办公。要说我是天下下基层最多、跑腿最多的皇帝,恐怕没人能反对。要问我为啥吃饱了没事干,有福不享,要出去风吹日晒呢?有人又开始编造我诸如坐龙舟赏琼花、花纳税人钱公费旅游的段子,这已经毫无新意了。我出巡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国家大事。

公元605年(大业元年)八月,通济渠和邗沟刚刚修好,我马上决定,要沿着这两条新修的运河巡游扬州。而且,这次巡游,一定要盛装出行。为啥?这是做给江南人看的。这次总共出动大小5000多艘船只,在水面上首尾相连100多公里,遮天蔽日,光全部船只驶离洛阳,就花了50天。而且这次出行,我特别注重队伍的仪仗装备,这可是代表帝国的统一形象,因此我特别聘请大隋顶级工艺大师何稠来操办此事。结果,他打造出来的皇家仪仗队,包括皇帝皇后和文武百官的服装,既符合传统礼制,又非常华丽悦目,让江南民众对此次巡游留下了极深印象。而且,我趁着此次巡游,加紧笼络江南的各个阶层,比如说,免除扬州老百姓5年租赋;召回原来被流放的陈朝旧有贵族,给他们官做;另外,我还始终支持江南佛教的发展,延续着与天台宗智者大师和他弟子们的良好友谊。

可以说,我这次巡游扬州,既宣扬了国威,又笼络了江南百姓,让过去不太稳定的当地局势逐渐得到安定。不过,后来的好事者却不顾事实,编造了此次巡游扬州的许多无聊“绯闻”,比如说我征集了1000名吴越少女和1000只白羊做拉纤的船夫,一路千娇百媚、春色荡漾之类的,充其量也只是为了满足庸俗市民的重口味阅读欲望而已。

在解决帝国西部、东部和南部的整合问题之后,我马上将工作重心转向北方。估计大家都猜得到,因为北方一直盘踞着一个非常强大的帝国——东突厥,它曾经是我们最大的敌人。虽然我父亲已经迫使东突厥做了隋朝的藩属国,但是我始终不敢掉以轻心。公元607年四月,我亲率50万大军,10万匹战马,还有一大群僧人、道士等宗教界人士,以及戏班艺人等娱乐界人士,巡游塞北草原。我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让突厥见识大隋真正的军事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

这次巡游效果如何?相当不错。东突厥的统帅启民可汗听说我要来,为表示诚意,亲自带领部下拔草修路,修建了一条长达1500多公里的草原超级公路,从他的大本营可以直通涿郡,迎接我们的到来。我还命令大隋首席建筑艺术大师宇文恺,建造了一座可以移动的宫殿——观风行殿,也就是一辆超级大房车,可以容纳几百号人住在里面。当我坐在观风行殿巡游草原时,沿途的突厥牧民以为神仙降临,在路旁呼啦啦地跪倒一大片。到了启民可汗的大帐里,不可一世的突厥可汗带领百官,跪在我面前,俯首称臣。随后他还主动提出要改穿华夏服饰,不过被我坚决拒绝了。牧民们要是都穿上汉服放牧,那就太不好玩了。

此刻,我想起了过去的汉武帝,虽然他能用武力把匈奴打得四处逃窜,但也没有真正让人家臣服啊!不过,虽然我的巡游演出很成功,我也没有忘乎所以,没有放松警惕,长城还是要照修不误的。

安顿好北部的东突厥,我开始马上腾出手来解决西域问题。西域历来是中原王朝的老大难问题,此刻是西突厥帝国的势力范围。我了解到一个重要情报,原来西突厥处罗可汗的母亲向夫人竟然是中原人,而且她老人家就住在长安城,而处罗可汗又是一个大孝子。这一下问题就不难解决了。果然,我们的招降方案进行得很顺利,处罗可汗是个聪明人,他不仅希望母亲平安,也想利用大隋来对付东突厥。于是,兵不血刃,西突厥就向大隋俯首称臣了。

拿下西突厥,我就可以专心对付吐谷浑了。吐谷浑让我很讨厌,确实有点儿“浑”,时常跟我耍两面派。于是我决心好好教训它。我先动员另一个草原部落——铁勒,派兵攻击吐谷浑。然后再派手下得力悍将宇文述率领大军,痛打落水狗。吐谷浑逃得飞快,留下身后方圆上千里的土地,最后都被划入大隋版图。这样,西域问题基本解决,丝绸之路也就更加畅通了。

做皇帝做到这个份上,按理说,可以躺在皇宫里好好享受一下,到西苑陪陪美女逛公园了。可是我不。因为我要做的事情还没做完。于是,我决定继续下基层现场办公。

就这样,我一生总共8次外出巡游,其中4次北巡,1次西巡,3次南巡扬州,可以说,巡游的路程远远超过其他皇帝。每一次巡游对我来说,都是非常艰辛的长途跋涉,也暗含着危险和杀机。

公元615年(大业十一年)八月,我在巡游塞北时,遭到东突厥几十万大军伏击,差点全军覆没。东突厥的启民可汗算是我的忠实粉丝,但是他去世后,他的儿子始毕可汗接替汗位。始毕可汗是个心黑手辣的愣头青,不买他老爹的账,瞅准我这次巡游的机会,想把我连锅端了。好在危急时刻,他的妻子义成公主及时给我送信,我马上带领人马退回到附近的雁门郡。义成公主是我父亲时代与启民可汗和亲的隋朝公主,启民可汗死后,她又按照突厥习俗,嫁给了启民可汗的儿子始毕可汗。

始毕可汗的大军很快将雁门郡城团团围住,一时箭如雨下,很多箭头甚至纷纷落在我的脚下。我这次带的十几万大军,真正作战的部队没有多少,因此我突然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害怕。难道这里就是我最后的葬身之地?一时间,我抱着小儿子赵王杨泪如雨下。好在最后我听从大臣建议,开出重赏后,将士们都拼命抵抗。同时派人突围找义成公主,让她使计诈称大本营遭遇袭击。此时,各地勤王的军队也陆续赶了过来。始毕可汗见势不妙,才不情愿地撤军了。

多年的巡游跋涉,超强度的劳累与压力,我强壮的身体已经渐渐吃不消了。此外,巡游天下也是劳民伤财的事情。更重要的是,我的理想与豪情,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在渐渐消退。毕竟,很多该干的事情,我也干了。虽然对巡游的兴趣渐渐减弱,但是,我的另一大爱好——读书作诗,却始终伴随着我的一生。

有人说,我是最有文艺范儿的皇帝,这话可不是吹牛喔!事实上,后人往往忽视了我的文学艺术造诣。我的许多诗歌都被后人奉为名句,比如说其中的一首小诗:“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斜阳欲落处,一望黯消魂”,就成为后人竞相模仿的样本。我喜欢读书,也喜欢诗歌,除了从小接受的贵族式教育之外,与我的妻子萧皇后也有很大关系。出身江南皇室的她,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文学水准很高,我们经常以诗歌应和。我无论巡游到哪儿,都一直带着她,对她的宠爱也至死不渝。

我身边也聚集了一群最高水准的文人墨客,比如说薛道衡,他的千古名句“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以出人意料的视角,把独守空房待夫归的怨妇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令我自叹不如。后人传说我因为妒忌他的才能,而把他杀掉,又是捕风捉影的无稽之谈了。除了他,我身边还有虞绰、王胄、虞世基、诸葛颍等一批一流文学高手,就连我的“战神”杨素,也是写诗的能手。除了诗歌,我对书法、绘画、音乐、歌舞也十分热爱,以国家财力来资助这些艺术活动,同时又花大力气整理各种古籍经典著作。

在艰苦的巡游过程中,我喜欢以所见所闻即兴作诗。我的诗歌以乐府诗歌为最好,气质清新豪迈,这一点,南朝那些淫靡的宫廷艳诗是无法比拟的。在公元609年的那次西巡途中,我曾作诗一首《饮马长城窟行》:“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岂合小子智,先圣之所营。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被后人称为千古名篇,评论为“通首气体强大,颇有魏武之风。”

正所谓爱屋及乌,因为对文学和诗歌的热爱,我对读书人也亲睐有加。我希望有一种制度化的方式,让最优秀的读书人可以做官,从而为国家和社会效力。于是在过去粗具雏形的科举制基础上,我推出以策问诗文取士的进士科,为科举制的最终实施起到了一锤定音的作用。科举制是当时最为公正的人才选拔制度,逐渐为天下所有贫寒的读书人打通了博取功名、治理天下的金光大道,瓦解了过去完全靠出身和门第论英雄的腐朽没落的选官制度。我曾经自豪地对身边近臣说,“人人都认为我只是靠着父辈的功勋,幸运地做了皇帝。要是以文才进行科举考试,皇帝的位子也非我莫属。”

不过,尽管科举制度的实施,为中国文明的进步增添了强大动力,但也在不知不觉间为我自己埋下一颗雷,因为我触动了那些门阀士族的根本利益。再加上我后来三次攻打高丽激发的民怨,一场更大的威胁正日益降临到我的头上。这一次,我注定要踏上一条以悲剧结尾的不归之路。

悲剧帝 没想到是被他害了性命

其实,人生就是一出生就要走向坟墓的一次悲剧旅程,只不过,我没想到,我的悲剧是以我意想不到的结局落下帷幕的。

我太争强好胜了,它成全了我的不朽功业,也成了我性格中致命的弱点。我的一生太顺了,因此很难听进别人的意见。我开始诛杀曾经帮助过我的功臣,害怕他们威胁我的帝位,而那些只知道谄媚我的小人却趁机上位。于是,没有了逆耳忠言,我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战神”杨素最了解我,他最后病重时,知道我怕他不死,就会诛戮他的九族,竟然眼睁睁地不吃药,而宁愿活活病死。对此我一直深怀愧疚,为做补偿,我信任并重用他的儿子杨玄感,可是这小子竟然趁着我亲征高丽的时候,扯起大旗造反了。虽然最后把他镇压下去了,但是从此天下越来越乱,各地起义此起彼伏。身边的大臣为了迎合我,也不敢告诉我实情。其实告诉我实情,只会更加重我的神经衰弱,让我更加痛苦。第三次征高丽结束,在班师回朝的路上,竟然有强盗胆大包天,抢走了我的42匹御马。这可是我亲眼目睹,让我痛心不已,我心痛的不是丢了马,而是天下竟然乱成了这样。

其实,自从上次在雁门郡被始毕可汗团团围住之后,我的精神就受到极大刺激,晚上睡觉也不踏实,时常会在半夜里被噩梦惊醒,大喊有贼,就像一个被吓坏的孩子。吓得宫女们纷纷跑进来,对着我不停地拍打,我才能勉强入睡。有一次,洛阳宫中失火,我以为是贼人打进宫里来了,赶紧钻进草丛里躲了起来。

由于精神衰弱,我脾气越来越暴躁,不能听一点不好的消息。我早年的英雄情结已不复存在,无力再去力挽狂澜了。“千乘万旗动,饮马长城窟。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月。”这种塞外英雄岁月,我曾经无比崇尚,如今一去不复返了。我只想好好找个地方清净一下,修复我这些年因为不停奔波而日益疲惫的身心。于是我想起了曾经做过多年总管的扬州,那里有寄托我无限美好情怀的青春岁月,有欣赏我、容纳我的老朋旧友,也有令我魂牵梦萦的旖旎风情。就像我在《江都宫乐歌》里写到的:“渌潭桂楫浮青雀,果下金鞍跃紫骝。绿觞素蚁流霞饮,长袖清歌乐戏州。”

我终于下定决心,第三次巡游扬州,这也是我人生中的最后一次巡游。公元616年(大业十二年)七月初十,新造的龙舟陆续送到东都洛阳,我决定即刻动身。很多官员都不愿意我走,因为他们和我一样清楚,这次一去,恐怕就回不来了。对于一些过分阻拦的官员,我一怒之下将他们拉出去斩了。那些留守的宫女们也哭哭啼啼,我给她们留下一首诗作别:“我梦江南好,征辽亦偶然。但存颜色在,离别只今年。”然后就踏上了东去的龙舟,一去不回头。一路上,不停有人拦阻,劝谏我不能去扬州,搞得我几乎要崩溃,一气之下一概拉出去斩了。

不过,就算到了扬州,也已不是净土了。这里的农民起义也是此起彼伏。我派出军队征剿,却屡屡无功而返。此时,中原地区早已是乱世英雄李密的天下。我对天下的局势完全失去控制。于是,我只有与美女们夜夜笙歌,借酒浇愁,吟唱着我以前从来都不屑一顾的淫诗艳曲,来麻醉自己。退朝之后,我常常穿着短衣裤衩,手握木杖,在院里漫无目的地游逛,直到夜色完全黑下来。

有一天,我在百无聊赖中照着镜子,看着日渐憔悴的自己,突然问身边的萧皇后:“我这么好的脑袋,不知道谁会把它砍下来呢?”萧皇后听了吓了一跳,忙问我怎么回事?我哈哈大笑着说:“人世间的贵贱苦乐,都是轮回着来的,就算失去了,又有什么值得难过的呢?”这一生,唯有她与我不离不弃,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公元617年(大业十三年)十一月,李渊攻克长安。某一天,我突然在梦中听见一首歌谣:“往亦死,去亦死,未若乘船渡江水。”醒来后我若有所思:难道这是暗示我要渡过长江南下,才可以避祸吗?于是,我决定再次迁都到长江以南的丹阳(今南京),以长江天堑作为最后的生死屏障。不过,就是这个迁都决定,最终成了我走向绝路的导火线。

跟随我来扬州的禁卫军——骁果,多是关中人,他们的老婆孩子大都在关中,到南方时间长了,难免思乡心切。现在,他们见我无意还乡,事实上也回不去了,于是暗中开始酝酿一场惊天阴谋——要叛逃。最后这场叛逃被人利用,迅速变成针对我的宫廷政变。

他们酝酿的阴谋无意中被一名宫女听见,宫女立即来报告我,我此刻早已为迁都受阻的事情心烦意乱,听宫女说起骁果要叛逃,更让我急躁起来,一气之下,将宫女杀了。对我来说,这些骁果叛逃不叛逃,已经无所谓了。要走就走吧,强留也没意义。但是我此刻却不知道他们不仅仅是叛逃,而且要拿我开刀了。萧皇后也得知了消息,她怕我烦心,干脆装作不知道,不敢跟我提及这事。

该来的终究躲不过。公元618年(义宁二年)三月初十,这天的天气非常怪异,几乎是瞬间狂风大作,黑暗笼罩大地,白昼变成了黑夜。到了半夜,我在睡梦中突然被惊醒,起床一看,宫外一片喧嚣,火光冲天,便问身边的宠臣裴虔通怎么回事。他忽悠我说,外面发生了火灾,正在救火。其实此刻,叛军已经杀到宫外了。我的孙子燕王杨倓获知了叛军消息,从自己寝宫逃出来给我报信,却被把守宫门的裴虔通扣留下来。

三月十一日凌晨,叛军抓了一名宫女带路,很快追到了西阁门外。我得知叛军的消息后,第一个反应是:“难道是我的二儿子杨要谋反夺权?”我隔着窗户呵斥叛军道:“你们要杀我吗?”外面一个叫令狐行达的将领回应说:“臣不敢,我们只是想奉迎陛下您一块回关中老家。”出门一看,我发现,叛军的领头者竟然是我宠信的裴虔通。

此刻裴虔通居然毫无愧色,大言不惭地说:“现在百官都在朝堂里,需要陛下您去朝堂走一趟。”他随手牵来一匹马,我一看马鞍破破烂烂,就不愿上马。他只好找来一副新的马鞍换上。我骑着马出了宫门,一路上看到叛军士兵冲着我不停欢呼。快到朝堂时,端坐朝堂的宇文化及传出话来,又让他们赶紧把我弄回寝殿,将我结果了事。宇文化及是我手下猛将宇文述的大儿子,现在被叛军推举为首领。对待他们家族,我一向厚爱有加。按说将门出虎子,但宇文化及却是个绣花枕头,上不了席面。在这种大场合下,他居然不敢直接与我面对面。

回到寝殿,裴虔通与另一名叛军头目司马德戡拔出刀来,准备动手。我轻蔑地看了他们一眼,冷冷地说:“我有什么罪,你们为什么要杀我?”这时,旁边站出一个叫马文举的叛军,开始振振有词地数落我的罪状:“陛下你抛弃宗庙,四处巡游,对外征伐不已,对内穷奢极欲。让青壮男丁战死沙场,让老弱妇孺饿死沟壑,让士农工商全部失去本业。盗贼蜂起,天下大乱。任用奸臣,不纳谏言,文过饰非。这些罪状还不够吗?”我一瞪眼,回答道:“我确实有愧天下百姓,可是我对你们这些官员关怀备至,荣华富贵,应有尽有。你们为什么要这样对我?谁是主谋?”司马德戡只好说:“整个天下人都在恨你,岂是某个人的所为吗?”

这时,一直跟随我身边的小儿子赵王杨不停痛哭。裴虔通不耐烦了,大刀一挥,杨的人头落地,鲜血溅了我一身。此刻,我的心也在滴血,冲着叛军说:“天子自有天子的死法,拿毒酒给我。”我早就料到会有今天,因此身边一直带着一瓶毒酒,但是现在一时半会儿却找不到了。叛军们等不及了,令狐行达上来一把将我按在椅子上。

我长叹一声,自己解下一条丝带,套在脖子上。令狐行达使劲一勒,我的大脑很快变成一片空白,随即,过往一生的种种经历如幻影一般,飞速闪现出来。我的意识最后停留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一个英俊少年纵马狂奔,他的身后,旌旗猎猎,尘土遮天蔽日……

尾声 隋炀帝的身后事

叛军杀死隋炀帝之后,又大开杀戒,将隋炀帝的亲属一并诛戮。隋炀帝的四弟蜀王杨秀被废后,一直被隋炀帝带在身边。宇文化及本想奉杨秀做皇帝,但又改变主意,将杨秀和他的7个儿子全部杀死。隋炀帝的孙子燕王杨倓先前因为替隋炀帝报信而被抓,这时也被杀死。

死得最冤的要数隋炀帝的二儿子杨。过去他受到父亲隋炀帝的猜忌,因此,他一直害怕隋炀帝哪天把他杀了。当叛军抓他时,他正在睡大觉,迷迷糊糊中以为是他父亲派人抓他,于是赶紧说:“你们慢点动手,儿臣一定不会辜负国家的。”最后他与他的两个儿子被叛军拖到街上斩首,他到死还以为杀他的是父亲。

至此,隋炀帝在扬州的宗室、外戚,一律被宇文化及斩草除根。唯独隋炀帝的侄子、秦王杨浩跟宇文化及私交不错,宇文化及觉得可以把他留下来当个幌子,号令天下,于是杨浩暂时得以保命。

不过,令人惊讶的是,萧皇后竟然得以活命。她嫁给隋炀帝30多年,与他生死与共,如今眼睁睁地看着丈夫和亲属被叛军杀死而无能为力。或许,因为她在朝廷内外的威望,以至于叛军不仅没有伤害她,而且还将她带到了北方。最后,她不仅见证了隋朝的灭亡,也见证了唐朝的兴起。

隋炀帝死后,萧皇后和宫女太监一起,拆掉漆床上的木板,做成棺材,将隋炀帝和赵王杨一起草草安葬在江都宫西院流珠堂。

5个月后,扬州太守陈 感念于隋炀帝对自己的恩情,置备了简单的天子仪仗礼仪,一路披麻戴孝,将隋炀帝改葬在江都宫西侧的吴公台。改葬时,当人们打开隋炀帝的棺材时,竟然发现他面容安详,与平时无异。

与隋炀帝生死离别之后,萧皇后开始了颠沛流离的传奇生活。她先是被叛军宇文化及带走,后来另一名农民起义首领窦建德杀死宇文化及,将萧皇后安置在武强县。此时,东突厥可汗的妻子义成公主得知萧皇后的下落后,派遣使者来迎接萧皇后。窦建德不敢得罪东突厥,于是萧皇后就到了东突厥。后来,唐太宗灭掉东突厥,萧皇后和她的独苗孙子杨政道于公元630年(贞观四年)被护送到长安,结束了近12年的流亡生活,此时她已年过六旬。

聊以自慰的是,唐太宗给予了她很高礼遇。她身边也不乏亲人,有她与隋炀帝所生子女中唯一健在的女儿南阳公主。还有一个隋炀帝与其他妃子生的女儿,她还是唐太宗的妃子,为唐太宗生了一个儿子叫李恪。后来,李恪差点成了接替唐太宗的唐朝第三位皇帝。萧皇后的两位弟弟萧瑀、萧璟也是唐太宗手下的高官,萧瑀的儿子还娶了唐太宗的女儿襄城公主。后人常说隋唐本是一家人,隋炀帝与唐太宗的父亲唐高祖李渊本就是表兄弟,虽然朝代换了,但并没有跳出大家族的圈子。

对萧皇后来说,此刻的长安城再繁华,也无法引起她的兴趣。她深居简出,在声声佛号中,又孤独地生活了18年。岁月的磨砺消耗了她的青春,如今两鬓白发,步履蹒跚,她浑浊的眼里,一遍遍闪过与隋炀帝共度的纯情时光。偶尔,她的唇边也泛起一丝苍凉的笑容……

公元648年(贞观二十二年),阅尽人间兴亡之事的萧皇后,以近80岁的高龄谢世,“香消南国美人尽”,追随她的夫君隋炀帝去了。唐太宗特意下诏,将她的遗体护送到扬州,与隋炀帝合葬于雷塘。而早在公元622年,唐高祖李渊即下令将隋炀帝墓迁到雷塘。

岁月流逝,唐朝天宝之后,隋炀帝与萧皇后的墓冢逐渐荒芜,被一片稻田覆盖。再到后来,人们渐渐忘记了这里曾经有过一座传奇帝王和皇后的合葬墓。

到了公元1807年(清嘉庆十二年),浙江巡抚阮元经过实地考察,认定扬州城西北槐泗镇雷塘乡槐二村一座背靠蜀岗的荒冢,便是隋炀帝的埋葬地,于是出资修复荒冢,加高封土,并嘱托书法家、扬州知府伊秉绶书写墓碑“隋炀帝陵”。20世纪80年代以后,隋炀帝陵经过多次整修,成为扬州著名的旅游景点。

公元2013年,扬州市邗江区一处房地产项目在施工时发现了两座古墓,经考古专家证实,其中一座墓的主人正是隋炀帝,另一座墓的主人是皇后萧氏。这两座墓葬的占地面积,分别只有二三十平方米,相当于一间客厅大小,颇为寒酸,远没有一般帝陵应有的规模和气势。也许是巧合,据说最早发现该墓葬的房地产公司,有一位高管名叫杨勇。于是,很多人自然联想到了隋炀帝的废太子大哥杨勇……

(本文是在采访扬州文物考古专家顾风、徐国兵、束家平以及文化学者韦明铧、孟瑶等人,并参考众多史料的基础上撰写而成。对于上述学者与史料作者,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隋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