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南大古生物专业

北京大学薛逸凡“一个人的毕业照”

北京大学薛逸凡“一个人的毕业照”(神秘的地球配图)

(神秘的地球报道)据南京日报(记者 谈洁 实习生 刘美琳):北京大学薛逸凡“一个人的毕业照”网上走红后,冷门专业“古生物学”成了热门词汇。看到网上铺天盖地谈论“一个人的专业”,身在其中的南京大学2011级古生物学专业的杨子潇也忙开了,他得在忙碌的实习之余给亲朋好友澄清着关于专业的各种误读:招生人数是不多,但未来没有那么可怕。

与薛逸凡不同,杨子潇最初对古生物并不了解,但是在经历了3年学习之后,即使让他转专业,他都不愿意了。

“去过很多冷门地区野外实习”

杨子潇最想读的是化学方面的专业,擅长化学的他曾在全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省级赛区的一等奖,并被保送到南京大学。但阴差阳错,他进了古生物专业。

古生物专业是生物学和地质学的交叉领域,“刚开始可能没感觉,了解了就爱上了。”杨子潇说。

大学3年,他去过安徽张八岭、巢湖、浙江长兴、北京周口店、东北等多个地方,“很多地方都是一般人很少去的。”他笑着说,而且,每次出野外实习,罗盘、地质锤、放大镜、野外记录本都是必带的东西。

最先去的地方是北京周口店,那是大二暑假。1个月的时间里,他们班的6个人连同中国地质大学的学生一起,跟老师学习怎样看地形图和地质图,学习如何在野外根据裸露的地表寻找岩石和矿体,并根据自己设计的路线进行实地测算一个地区的地层分布情况等等。“即使现在把我一个人丢在陌生的野外,我也能大致弄明白在过去的地质历史时期里,这个地方发生了怎样沧海桑田的变化,知道哪里容易找到‘宝贝’了。”

“蚊子完整保存在1亿多年前的化石里”

杨子潇野外考察收获颇丰的一次是去年的10月,那一次在内蒙古宁城道虎沟的一个星期,他带回了50多块岩石,其中是化石的达到20多块。他拿出自己的一个“宝贝”,这是距今约1.6亿年前的化石,一只上亿年前的蚊子正沉睡在岩石中。“发现它的时候特别惊喜,因为蚊子很纤细,没想到它的很多细微的结构都保存地很好。”

古生物专业的研究有不同的侧重点,比如,生物的系统演化关系研究就是利用化石的DNA、生物活动留下来得痕迹来研究生物的亲缘关系;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是研究什么样的原因导致生物大量快速死亡,它们的尸体是否经过搬运移动,以及是什么样的机制使得它们的尸体如此完好地保存下来。杨子潇还有一个珍贵的“宝贝”就是一块羽毛化石,羽毛形成化石很难,但岩石中的羽毛清晰可辨,杨子潇现在就是研究它是如何保存下来的。“在这个过程中,感觉自己就像是一个侦探,不断地探究,提取‘证据’,再进行推理,还原数百万年甚至几亿年前的事实。”

“天天和化石打交道,我觉得化石本身就是一个乐趣。”杨子潇的规划是留学回来后当一名大学老师,继续这方面的科研,“现在让我转到化学,我都不愿意转了。”

两年招生一次,毕业生都有好去向

据了解,南京大学古生物专业两年招收一个班,2009年招生8人,2011年招生6人,2013年招生5人,今年不招生。

“虽然是冷门专业,但是转专业的人数寥寥无几,而且不少学生在接下来的深造中,还是选择了该专业。2011届古生物专业6名学生打算在本科毕业后继续在此领域研究,其中5人将读研究生,1人打算出国。”杨子潇认为,这和学校的培养模式有关。

他介绍,因为人数少,在上专业课时,该专业是真正的小班教学,和老师面对面交流。从大二大三就开始跟着老师做科研,让他们又具备了较强的动手能力。

“之所以两年招一次生是学校了解了社会的需求情况,按需招生。”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胡文瑄介绍,古生物专业毕业生的去向有研究所、博物馆、开办地质类专业的高校,“我们会保证至少2/3的学生在这个领域上发展。因为学生少,除去读研、出国的学生,留给研究所的更少,因此每年都会出现一个毕业生好几个单位抢着要的情况。”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古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