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宇航局发现太阳表面出现两个巨大日冕洞 覆盖太阳总表面的6%到8%

其中较大的一个位于南极附近,据估计覆盖太阳总表面的6%到8%,这使它成为科学家几十年中发现的最大极洞之一。

其中较大的一个位于南极附近,据估计覆盖太阳总表面的6%到8%,这使它成为科学家几十年中发现的最大极洞之一。

另一个较小的日冕洞位于北极,是个狭长区域,覆盖约38亿平方英里,仅占太阳表面的0.16%。

另一个较小的日冕洞位于北极,是个狭长区域,覆盖约38亿平方英里,仅占太阳表面的0.16%。

照片显示,X射线从太阳喷射出来。这张用美国宇航局核光谱天文望远镜阵列观测结果制作而成的照片叠加在一张美国宇航局太阳动力学天文台拍摄的照片上。美国宇航局核光谱天文

照片显示,X射线从太阳喷射出来。这张用美国宇航局核光谱天文望远镜阵列观测结果制作而成的照片叠加在一张美国宇航局太阳动力学天文台拍摄的照片上。美国宇航局核光谱天文望远镜阵列数据(绿色和蓝色)揭示了太阳高能辐射。

这张拍自2003年11月4日的照片展示了巨大的太阳黑子486。当时,它释放出另一个威力强大的太阳耀斑。爆炸后不久,电离辐射撞击地球大气,造成一次严重的无线电通信

这张拍自2003年11月4日的照片展示了巨大的太阳黑子486。当时,它释放出另一个威力强大的太阳耀斑。爆炸后不久,电离辐射撞击地球大气,造成一次严重的无线电通信中断。北美洲各地的无线电听众都注意到这个不同寻常的现象。

巨大的太阳黑子对准地球时,地球可能遭受一连串破坏性太阳耀斑的撞击。

巨大的太阳黑子对准地球时,地球可能遭受一连串破坏性太阳耀斑的撞击。

(神秘的地球报道)据新浪科技(孝文):美国宇航局发现太阳表面有两个大“洞”。它们都是日冕洞。其中较大的一个位于南极附近,据估计覆盖太阳总表面的6%到8%,这使它成 为科学家几十年中发现的最大极洞之一。另一个较小的日冕洞位于北极,是个狭长区域,覆盖约38亿平方英里,仅占太阳表面的0.16%。

美国宇航局说:“日冕洞是太阳外层大气密度和温度较低的黑暗区域。日冕洞可能是包围地球的太阳粒子的快速太阳风的来源之一。”这些区域的磁场向外延伸,进入太空,而不是迅速回送到太阳表面。在这张照片的非日冕洞区域中,回送到太阳表面的磁场以弧线呈现出来。

照片右下象限明亮的活跃区域是上周产生太阳耀斑的同一区域。这是美国宇航局第二次发现太阳表面有个大洞。太阳2015年开始出现一个神秘事件:它的表面出现一个大洞。这个现象叫日冕洞,发生于南极附近。正如这些惊人照片显示的那样,整个南极出现一个黑色区域。

美国宇航局天空实验室空间站宇航员1973和1974年拍摄的照片最早展示了日冕洞。过去很长时间以来,它们一直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但它们的准确形状总是不断变化。极地日冕洞可能在5年或更长时间内依然是可见的。

日冕洞每次转向地球时,我们都可以测量以高速流的形式从这个洞流出的粒子。这是我们研究太空天气的另一个来源。这个高速流撞进地球磁层时,地球辐射带的带电粒子就会加速。美国宇航局的范-艾伦探测器任务负责研究地球磁层粒子的加速。

美国宇航局太阳动力学天文台太阳大气成像仪(AIA)1月1日拍到这张惊人照片。它显示,太阳南极出现一个黑色的日冕洞。日冕洞是日冕区域。这里的磁场向外延伸,进入太空,而不是回送到太阳表面。

沿着这些磁场移动的粒子可能离开太阳,而不是困在太阳表面附近。那些俘获粒子可能升温,发光。我们可从美国宇航局太阳动力学天文台太阳大气成像仪拍摄的照片中看到这一情景。在日冕区域,粒子离开太阳,发出的光更暗淡。于是,日冕洞看上去是一个十分黑暗的区域。

太阳第24个周期消失时,耀斑数每天都会减少,但日冕洞为需要了解和预测的太空天气提供另一个来源。日冕洞是太阳的典型特征。它们出现在太阳表面的不同地方,而且更加频繁地发生于太阳活动周期的不同时期。

这些洞对我们了解太空天气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是高速太阳粒子风的来源。这里的太阳风以快于太阳其他区域太阳风约3倍的速度喷射出去。日冕洞的形成原因还不清楚,但它们和磁场升起、远离而未能回送到太阳表面的太阳区域有关。

平均来说,日冕有180万华氏度(约合100万摄氏度)。而太阳表面的温度和日冕相差甚远,只有1.08万华氏度(约合6000摄氏度)。这就好像一束火焰 从一块冰中喷出来。毫微耀斑可能是这种酷热的来源。如果核光谱天文望远镜阵列捕获活动中的毫微耀斑,就可帮助科学家解开这个存在数十年之久的难题。

戴尔表示,这类事件不只是一个威胁,还是不可避免的。美国宇航局科学家预测,平均每隔150年,地球就经历一次卡林顿事件级的日冕物质抛射。这意味着再过5年地球就要经历这样一个事件。与此同时,接下来10年内发生一次日冕物质抛射的几率高达12%。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太阳 日冕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