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曙猿化石的发现

    那么,到哪里去找呢?

    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一书中论述道:“在地球上每一个大的动物区系里,现生的哺乳动物都与在同一区系内产生出来的物种关系密切。非洲现在生存着大猩猩和黑猩猩两种猿。因此,非洲在历史上可能生存过与它们密切相关的已绝灭的猿类;而现生的两种非洲猿是人类 最近的亲属,因此,我们早期的祖先更可能是生活在非洲而不是其他地区。”

    近几十年来古人类学的发现和研究不断地为达尔文的这番预言提供着佐证。那么,高等灵长类呢?看来,如果达尔文的上述论断确为真理,如果现代生物学提供的证据更为可靠,那么,东方应该是最有希望的起源地,因为现生的眼镜猴类就生活在东南亚地区。

    中美两国科学家由此走到了一起。1992年,美国卡内基自然历史博物馆的著名古脊椎动物学家玛丽.道森女士和克里斯托弗.毕尔德一起来到中国,到上黄地区观察了地质情况,并达成了与古脊椎所进行合作研究的协议。从1993年起,由古脊椎所的齐陶、王伴月、李传夔、郭建崴和美方两位科学家组成的联合研究小组开始了对上黄地区及相关地区的新一轮野外考 察和对富含灵长类的一黄动物群及相关动物群的进一步研究。

    这项研究的成果撼动了国际古灵长类学界。至少四个种的高等灵长类被发现!其中一种被命名为中华曙猿(Beard et al.,1994),另外三种在当时则因为材料尚不充分而需要进一步的 发掘和研究。

    中华曙猿的化石材料仅仅是一块带有三颗牙齿的右下颌骨残段以及一些零散的牙齿等,但是,它代表的是迄今人类发现的最早的高等灵长类,生活在4500万年前的中始新世中期,时代比北非的高等灵长类早了将近1000万年;它向人们暗示,高等灵长类的起源地更可能是在东方、在中国。所谓“曙猿”,意思就是“类人猿亚目黎明时的曙光。”

    从太平洋西岸到东亚的腹地

    江苏溧阳上黄,这个在大的地理范围上位于亚洲大陆东缘,太平洋西岸的小镇一时间成了古生物学的又一块圣地,因为中华曙猿就像一道曙光,为寻找人类及其近亲的共同祖先带来了新的光明。许多学者对中华曙猿给予了肯定并充分认识到了其所具有的重大意义。我国著名的古人类学家和史前考古学家贾兰坡院士评价说,中华曙猿的发现,是20世纪古生物学上又一次极为重要的发现,其意义可以与周口店北京猿人的发现相媲美;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 拉斯.麦可菲博士于1994年慕名随中美联合研究小组共赴溧阳考察,发现了高等灵长类的耳 骨;美国北伊利诺伊大学的解剖学教授、灵长类骨骼专家丹尼尔.基博在发掘出来的上黄裂 隙堆积物中发现了大量的高等灵长类四肢的骨骼。

    但国内外另外一些学者则坚持认为中华曙猿不是高等灵长类,理由是它比非洲的那些早期高等灵长类表现出了许多的原始特征,而且材料不够完整。

    但是不久,中华曙猿作为迄今所知的最早高等灵长类的地位就被其最近的承继者——世纪曙猿的发现进一步证明了。
   
    从1997年12月刚刚建成的小浪底水库大坝上溯65公里,在黄河北岸有一座小小的城镇,因其曾经是山西省垣曲县的县城而叫做古城。垣曲县的绝大部分地域,连同黄河对岸河南省渑池县的一小部分,坐落于中条山脉中的一个小型的山间盆地中,这个盆地因此叫做垣曲盆地,是中国早第三纪地层和古哺乳动物研究的发祥地。早在1916年,当时的北洋政府实业部顾问安特生在沿黄河两岸调查矿产资源时,于古城附近的寨里村土桥沟发现了中国科学史上的第 一块始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并将化石产地命名为“第一地点”。1930年,瑞典籍的奥地利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将这一化石进行研究并发表了论文,垣曲盆地及其所含的化石从此闻名于 世;沿黄河两岸测制的地质剖面成为中、晚始新世洲际对比的重要剖面,以“河岸剖面”这一带点儿神秘和浪漫色彩的名字载入了科学史册。

    小浪底水库拟建之初,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就敏锐地意识到,一旦水库建成蓄水,包括“第一地点”在内的几个中国著名的始新世化石地点和驰名中外的“河岸剖面”都被被波涛淹没 ,这无疑是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事业的一个重大损失。为了在淹没前尽可能地抢救发掘出一些 珍贵的化石,国家文物局于1993年将任务交给了古脊椎所。古脊椎所很快决定,以古哺乳动物专家王景文研究员任队长,组织一个考察队赴垣曲进行抢救性发掘。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法明确规定,具有科学研究意义的古脊椎动物化石与文物一样受国家保护。因此,任何工程项目上马前,有关部门都应拨出专款用于包括古脊椎动物化石在内的文物调查和抢救性发掘。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古脊椎所虽然几经努力却还是没有及时地得到一分钱的文物调查抢救费。为了使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珍贵化石材料不至于完全葬身于波涛之下,古脊椎所不得不向国外同行求援。

    又是卡内基自然历史博物馆!玛丽.道森和克里斯托弗.毕尔德敏锐地意识到了垣曲盆地这些化石地点以及“河岸剖面”的重要性。他们以有限的资金,组织了包括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和古地磁学家在内的一个庞大的队伍,与古脊椎所的王景文、童永生、黄学诗、郭建崴等科研人员建立了联合考察队,从1994年到1997年,进行了4个野外季度的考察工作。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