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水洞沟遗址第2地点研究新进展——古人类行为适应之原料利用与流动性

水洞沟遗址第2地点地层剖面及文化层位置(b修改自刘德成等2009。供图:李锋)

水洞沟遗址第2地点地层剖面及文化层位置(b修改自刘德成等2009。供图:李锋)

水洞沟遗址第2地点出土的石器(供图:李锋)

水洞沟遗址第2地点出土的石器(供图:李锋)

(神秘的地球uux.cn报道)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最新一期《人类考古学期刊》(Journal of Anthropological Archae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星研究员课题组对水洞沟遗址群研究的新成果。

人类行为的变化可体现古人类在生存过程中应对环境变化时的决策。石器原料是石器时代的重要资源,对原料利用的研究可以从原料采集、开发利用程度两个方面反映古人类适应行为的多样性。李锋博士等通过对水洞沟第2地点不同文化层位(第1-5文化层)古人类对原料利用方式的分析,分辨出水洞沟第2地点古人类对原料利用的历时性变化。结合相关的环境背景,该项研究重建了水洞沟第2地点古人类的流动组织模式及其原因。

研究认为,第2地点古人类主要采用沿本地河谷线性流动的方式利用资源,但在环境相对恶劣的时期,本地资源密度的降低可能激励古人类通过相对较远的觅食或者交换行为来补充本地资源的不足,这反映在石器原料上便是此时出现了远源的原料类型(如非本地的优质燧石)。同时,以水洞沟第2地点的石器原料和流动性研究为基础,本文对中国北方简单石核石片技术流行的原因做了推测性解释。本文以行为生态学(behavioral ecology)中的经济学视角理解旧石器时代石器技术、时间分配、食物资源获取三者间的关系。沿河谷迁徙移动的流动组织模式预示古人类多利用河谷资源(如以河流砾石为石器原料),此时,食物资源与原料的分布基本重合,对石料高投入的利用方式并无优势,而权宜的原料利用方式具有经济优势,故而简单石核石片技术、低程度的石器加工等较为流行;并且沿河谷的线性流动模式使得人群之间的交流比网状流动模式的人群低得多,信息间的交换较少,可能大大降低了技术革新的速率。

水洞沟第2地点原料利用的研究是水洞沟课题组取的又一项新成果,为我们以生态学视角理解古人类的行为变化提供了启示。该研究获得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Grant No. XDA051302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Grant No. 41272032、No. 41502022)以及古脊椎所特殊学科点优秀青年人才培养基金(Grant No. J1210008)的资助。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古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