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饰会杀人的年代

卡通《砷之华尔滋》(The Arsenic Waltz)提到衣服和人造花中的砷成分。一名成衣厂工人死于砷中毒数月后,英国讽刺漫画杂志《Punch》出现了这幅插图

卡通《砷之华尔滋》(The Arsenic Waltz)提到衣服和人造花中的砷成分。一名成衣厂工人死于砷中毒数月后,英国讽刺漫画杂志《Punch》出现了这幅插图。 IMAGE COURTESY BLOOMSBURY AND WELLCOME LIBRARY, LONDON

自1730年代开始,帽匠便使用汞来处理兔毛。图中这顶帽子制作于十九世纪,经过化验之后确认,这顶礼帽至今仍含有汞的成分。 PHOTOGRAPH BY RON WO

自1730年代开始,帽匠便使用汞来处理兔毛。图中这顶帽子制作于十九世纪,经过化验之后确认,这顶礼帽至今仍含有汞的成分。 PHOTOGRAPH BY RON WOOD, COURTESY BATA SHOE MUSEUM

1910年,英国消防委员会展示了易燃的绒布料。图左为防火的服装,图右则为不防火衣物。不防火的衣服在六十秒之内便为火舌吞噬。 PHOTOGRAPH COURTES

1910年,英国消防委员会展示了易燃的绒布料。图左为防火的服装,图右则为不防火衣物。不防火的衣服在六十秒之内便为火舌吞噬。 PHOTOGRAPH COURTESY BLOOMSBURY AND WELLCOME LIBRARY, LONDON

砷曾被​​广泛使用在染剂和颜料中。这幅1840年广告插画中,除了人造花圈和绿色洋装外,画本身也含有砷。 IMAGE COURTESY A

砷曾被​​广泛使用在染剂和颜料中。这幅1840年广告插画中,除了人造花圈和绿色洋装外,画本身也含有砷。 IMAGE COURTESY ALISON MATTHEWS DAVID

(神秘的地球uux.cn报道)据美国国家地理(撰文:Becky Little 编译:林品竹):含有砷、汞,甚至容易着火的衣饰,对人体造成的影响不可不慎。

1861年的某个下午,诗人隆菲洛(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的太太芬妮(Fanny)身上着火了,隔天她便因伤势过重而回天乏术。在她的死亡声明中,起火的原因是「一根火柴或是点着的纸烧到了她的衣服」。

这在当时算常发生的意外。那时美洲和欧洲的人们使用蜡烛、油灯和火炉来让屋子暖和些;和男仕们较合身的羊毛衣着比起来,女仕们的蓬蓬裙、飘逸衣裳和薄纱洋装更容易被火舌缠上。

那个年代的流行打扮总是暗藏危机,不限于服装:用含苯胺的染剂制作的袜子造成男仕们双脚发炎,工人们出现皮肤溃烂甚至膀胱癌的症状;铅制的化妆品导致女仕的手腕神经受损,手都举不起来;赛璐珞的梳子成为女仕簪在头上的装饰品,然而赛璐珞在高温下会爆炸;在匹兹堡,报纸报导了一名男仕在「打理又灰又长的胡须」时丢了小命。在布鲁克林则发生了梳子工厂爆炸案。

事实上,在当时许多最瞎趴的时尚服饰中,都含有今人所认定毒性过强的原料;而制作这些衣物的生产者,其受害程度远远超过消费者。

汞中毒

一般人认为英文俚语中的「像帽匠般疯狂」是源于帽匠在生产流程中因长期接触水银,导致身心都出现副作用。虽然学者们不断争论这种说法的真实性,许多帽匠的确都出现汞中毒的现象。尽管这句俚语中带着嘲弄,如《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的疯狂帽客(Mad Hatter)那般荒唐有趣,但对现实生活受水银病缠身的帽匠们可不是开玩笑的,因为汞中毒会造成人体机能严重衰退,甚至死亡。

在十八、十九世纪时,许多男仕偏好戴兔子毛皮制成的帽子。为了使这些帽子能够成型,帽匠会在上面刷上水银。

「这是种剧毒,」《时尚受害者:致命霓裳的历史与现状,暂译》(Fashion Victims: The Dangers of Dress Past and Present)作者艾利森.大卫(Alison Matthews David)说。 「尤其当妳吸入这些成分时,它们会直接进入脑中。」

像「颤抖」这样的神经系统问题会出现在早期症状。如果是在康州的制帽重镇丹柏瑞(Danbury),这种抖动的病征名为「丹柏瑞摇」(Danbury shakes)。

接踵而至的便是精神上的问题。 「你会变得非常害羞、偏执狂,」艾利森说。当健检人员拜访帽匠、记录他们的身体状况时,工匠们会「觉得他们被放大观察,甚至怒摔工具、暴走」。许多帽匠也出现心肺功能异常、掉牙和早逝等状况。

虽然这些后果都有记录,但大多数人仍将这种状况视为从事这行得承担的风险,况且这些水银只对帽匠们有影响,因为有着内衬的保护,毒素不会对戴着这些帽子的男仕们造成伤害,

「帽匠们总是带着不满,」艾利森在描述危险的工作环境时说。 「但说真的,水银制帽法会衰退,是因为1960年代后,男仕便不再流行戴帽了,那才算真的退出市场。这种制帽业从来没在英国被禁止过。 」

老派「砷」仕

维多利亚时代砷大行其道。尽管可作为杀人工具,霍顿(James C. Whorton)在其著作《砷世纪:砷受其害的维多利亚时代,暂译》(The Arsenic Century: How Victorian Britain Was Poisoned at Home, Work, and Play)中描述,在许多蜡烛、布帘甚至壁纸中,都使用了砷这种便宜又天然的材料。

砷可以用来将布料染成亮绿色,也会残留在洋装、手套、鞋子和人造花圈等女性衣饰。

人造花圈会使得穿戴的女仕出现疹子,但艾利森说,和水银帽一样,最受砷毒所害的是制作花圈的工匠。

举例来说,1861年一名负责将花洒上绿色砷粉的十九岁的工匠薛尔(Matilda Scheurer),死前出现了剧烈症状:抽蓄、呕吐并且口吐白沫。她的胆汁呈绿色,指甲和眼白也一样;法医在她的胃、肝以及肺脏都发现了砷的踪迹。

报导薛尔死讯的文章和制花工匠的恶劣工作环境,让社会大众开始重视砷在时尚界的使用。 《大英医学报》(British Medical Journal)中写道,穿着含砷制品的女仕,「她裙子上的毒物足以杀死所有舞会上想和她搭讪的男仕们。」1800年代中晚期,随着这类耸动的言论兴起,大众开始对这种毒物产生反对声浪。

爱美也要保身

民众对砷毒的担忧,终于逐渐让它退出流行舞台,包括北欧、法国和德国都禁止了砷颜料(英国并无禁止)。

合成染料的问世更加速了砷被淘汰的速度,根据加拿大多伦多巴塔鞋子博物馆(Bata Shoe Museum)馆长山谬亥克(Elizabeth Semmelhack)说法,这项发明让人们「更快放弃砷染」。

这让当今的流行服饰问题浮出台面。含砷的洋装在我们眼中就像是蛮荒时代的奇异产物,然而当前时尚界仍然充满着许多致命元素。 2009年土耳其禁止了喷砂技术──一种将丹宁布喷上细沙,使其看起来更有流行感的工法,却让工人吸入了太多沙子而患上矽肺症。 「这是一种不治之症,」艾利森说,「如果肺里有沙子,那可活不了。」

然而即使这种工法在某个国家被禁止了,由于对这种服装的需求仍然很高,各个工厂要不是出走该国,便是无视禁令继续制造。去年半岛电视台便揭发了一些使用喷砂技术的中国工厂。

在1800年代,戴着水银帽的男仕或穿含砷衣物及饰品的女仕,可能都在伦敦街道上看过那些工匠,或在当地报纸上读过相关文章。然而在如今经济全球化的情况下,许多人并不会注意到那些时装对他人健康造成的致命后果。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