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倩萍——她让古生物“重生”

   雷倩萍博士从小对自然有浓厚的兴趣从而使她最终走上了古生物研究这条道路

雷倩萍博士从小对自然有浓厚的兴趣从而使她最终走上了古生物研究这条道路

雷倩萍博士在仔细观察距今1000多万年巨鬣狗化石身上的纹理

雷倩萍博士在仔细观察距今1000多万年巨鬣狗化石身上的纹理

一些古生物化石文理很小修复的时候肉眼根本无法看清需要借助光学显微镜才能进行操作

一些古生物化石文理很小修复的时候肉眼根本无法看清需要借助光学显微镜才能进行操作

(神秘的地球uux.cn报道)据常州晚报(刘懿文 夏晨希/摄):灯光下,工作台上散落着气动笔、电镀金刚石涂层钻头、细毛刷、吹球等工具,身穿蓝色工作服的雷倩萍盯着显微镜,握着剔针,小心翼翼地用针尖剔去化石表面的围岩,随着碎屑渐渐掉落,里面的纹理逐渐清晰。

凭着她一双巧手,慢工细活,就能让几亿年前的三叶虫、王冠虫等远古生命褪去历史的尘土,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许多生物早已绝迹,它们属于遥远的世界,浓缩于上亿年的时间,对这方面的研究,特别能满足我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说这番话的雷倩萍,是一位“85后”姑娘,她不仅是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博士,也是常州博物馆自然部研究古生物化石修复的专家。

此时,雷倩萍手里的是一条“平躺”在石板之上的裸鱼化石,别看才几厘米的长度,修复起来却往往要花上一周左右的时间。雷倩萍说,整个修复过程重点就在于,要首先必须了解生物的结构、特性,在此基础上用显微镜数十倍放大,顺着纹理对化石表面的岩石,也就是“围岩”一点一点地剥离,使化石呈现出最初的纹理。

这是个细致活,古生物的骨骼不能被伤到,表面不能留下针眼。假如化石只是非常薄的印痕,周围岩石又很硬的话,难度就会加大。“不过,只要足够耐心认真,还是能够呈现很好的效果。”长时间握着剔针的她,食指上已经抵出了一个茧。

在常州,对古生物进行专门研究的人并不多,修复化石的更是少之又少。“因为热爱,所以坚持。”雷倩萍说,小时候常常跟父亲去野外、农田玩,对大自然的浓厚兴趣一直保持至今,古生物化石不仅仅研究自然,也能学到很多生物学上的知识,让她乐此不疲。今年暑期,她还准备策划一场名为“回眸亿万年”的古生物展览,让更多人跟亿万年历史隔空对话。

现如今,对古生物化石感到神秘的市民不少,很多人还拿着自己捡到的球形化石请雷倩萍鉴别,“会不会是恐龙蛋?”雷倩萍笑着说,鉴定恐龙蛋的标准,在于观察表面的蛋壳结构。“不过很可惜,到目前为止,基本上都是泥质凝结的结核,并不是真正的恐龙蛋。”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古生物 雷倩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