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开始使用考古机器人

  在对西安市一处古代墓葬的发掘试验中,中国研发的考古机器人进入情况不明的墓穴。地面上,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专家通过笔记本电脑,实时观看机器人“看到”的景象,接收它传回的各种信息,据此制订下一步发掘方案。

  这项名为“考古发掘现场智能预探测系统”的研究项目,是中国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研发”的子项目。由国家文物局组织,国家博物馆牵头,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和香港科技大学合作研制。

  据对该项目给予大力推动的国家博物馆研究员铁付德介绍,这个系统目前主要应用场合为考古发掘现场具有下空空间的古代墓葬,因古代墓葬内常有有害气体,利用考古机器人可以预先探测取得古墓内部的各种信息,不仅有利于考古人员的人身安全,有利于制订更加科学的发掘预案,而且对于重要文物出土后的保存条件的研究,也将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负责项目全程指导的香港科技大学自动化中心主任、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特聘教授李泽湘说,这部机器人有着更符合考古发掘要求的“体形”“视觉”和“嗅觉。”

  承担研发任务的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朱晓蕊博士说,研发过程的最难点并不在机器人技术本身,而是如何在考古发掘需求与机器人技术之间找到结合点。例如只有把墓穴出入口的大小、辅道的长短、需检测气体的种类都确定无误,才能制作出相应的机器人,否则就不能适应考古发掘工作。而随着考古发掘探测要求的升级变化,对机器人的要求也会不断提高。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董琦认为,这一研究成果对中国考古探测技术的提高具有划时代意义。


新华网哈尔滨3月22日电(记者曹霁阳)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机器人 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