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楔叶榕化石的发现表明石灰岩灌丛植被已长期存在

中中新世文山植物群中的小楔叶榕(Ficus microtrivia)叶片化石(1)与现生楔叶榕(Ficus trivia)叶片(2);化石和现生种表面均具有细脉

中中新世文山植物群中的小楔叶榕(Ficus microtrivia)叶片化石(1)与现生楔叶榕(Ficus trivia)叶片(2);化石和现生种表面均具有细脉腺节结构(3~5)

(1)生长在石灰岩裸岩上的楔叶榕;(2)滇东南地区现生石灰岩灌丛植被

(1)生长在石灰岩裸岩上的楔叶榕;(2)滇东南地区现生石灰岩灌丛植被

(神秘的地球uux.cn报道)据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黄健):榕属(Ficus)是种类最多、分部最广的木本植物之一,全世界有750余种,其中近2/3种类分布于热带亚洲地区。榕属的生境和形态极为多样,广布于从潮湿到干旱的各种热带、亚热带植被类型中,其形态、习性与属内的系统位置有较高的相关性。

在我国西南和东南亚地区有着最为典型石灰岩溶(又称喀斯特)地貌,其具有独特的地质地貌和理化性质,干旱和高钙是其最主要特征,其上覆盖的植被在物种组成和生理生态上也与地带性植被不同。最为典型的是由生长于裸岩石缝之中灌木构成的灌丛型植被,许多榕属植物是这一植被类型中的优势类群。对于这一植被是人为活动干扰形成还是自然演替的顶级,一直存在争论。

版纳植物园古生态研究组的黄健助理研究员在滇东南石灰岩溶地区的核心地带——文山盆地中进行了长期的古植物学研究,近期在其中发现一种榕属的叶片化石。通过对现生榕属植物叶脉结构特征的研究总结,将榕属叶脉模式分为4个类型,并总结了各亚属的叶脉特征。经过叶结构重建和现代物种对比,确定文山植物群中的该榕属化石属于无花果亚属(Subgen. Ficus),其现生最近亲缘种为楔叶榕(Ficus trivia)。楔叶榕和近似类群分布于我国西南和越南北部,仅生长于石灰岩山脊的灌丛中。结合植物群中发现的其他石灰岩灌丛特有植物,表明在中中新世时(约1500万年前),这一类型的植被便已存在了,其可能发育在较为恶劣的立地条件之上。同时,在化石叶表面观察到的“细脉腺节”(veinlets gland)结构与现生某些石生榕叶表面完全一致,这一结构的主要功能可能是排钙,是对石灰岩生境的一种适应。文山植物群的物种多样性远高于临近地区的各古植物群,生境的多样性(石灰岩植被、非石灰岩植被的同时存在)是其重要原因。

该研究结果以A fossil fig from the Miocene of southwestern China: Indication of persistent deep time karst vegetation为题,发表在国际古植物学期刊Review of Palaeobotany and  Palynology上。

该研究受到国家基金(U1502231、41661134049)、中科院“西部之光”青年人才项目、版纳园“135”项目方向一(2017XTBG-F01)、中科院东南亚中心(Y4ZK111B01)的资助。

相关报道:楔叶榕化石发现证实石灰岩灌丛长期存在

(神秘的地球uux.cn报道)据科技日报(赵汉斌):生长于裸岩石缝中的灌丛型植被,尤其是榕属植物是受人为活动干扰形成、还是自然演替的顶级?学界一直存在争论。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研究所最新发表在国际古植物学期刊《古植物学和孢粉学综述》上的一项成果,有助于厘清这一问题。

榕属是种类最多、分部最广的木本植物之一,全世界有750余种,其中近三分之二的种类分布于热带亚洲地区。榕属的生境和形态多样,广布于从潮湿到干旱的各种热带、亚热带植被类型中,其形态、习性与属内的系统位置有较高的相关性。

在我国西南和东南亚地区,石灰岩溶地貌最为典型,干旱和高钙是其最主要特征,其上覆盖的植被在物种组成和生理生态上也与地带性植被不同。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古生态研究组助理研究员黄健在滇东南石灰岩溶地区核心地带——文山盆地中进行长期古植物学研究,发现了一种榕属的叶片化石。通过对现生榕属及亚属植物叶脉结构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后,他将榕属叶脉模式分为4个类型。经过叶结构重建和现代物种比对,确定文山植物群中的这种榕属化石属于无花果亚属,其现生最近亲缘种为楔叶榕。

楔叶榕和近似类群分布于我国西南和越南北部,仅生长于石灰岩山脊灌丛中。结合植物群中发现的其他石灰岩灌丛特有植物,表明在约1500万年前的中中新世时,这一类型的植被就已存在,它可能发育在较为恶劣的立地条件之上。同时,在化石叶表面观察到的细脉腺节结构与现生某些石生榕叶表面完全一致,这一结构的主要功能可能是排钙,是对石灰岩生境的一种适应。文山植物群的物种多样性远高于临近地区的各古植物群,石灰岩植被、非石灰岩植被同时存在等生境的多样性是其重要原因。

相关报道:化石表明1500万年前的楔叶榕生活在石灰岩上

(神秘的地球uux.cn报道)据新华社昆明8月15日电(岳冉冉):科学家从1500万年前的楔叶榕化石上发现了“细脉腺节”结构,这一结构的主要功能是排钙,证明当时这一榕属植物已具有了对石灰岩生境的适应力。该成果于近日发表在国际期刊《古植物学与古孢粉学评论》上。

论文第一作者、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黄健博士介绍,榕属植物是种类最多、分部最广的木本植物之一,其生境和形态多样,广布于从潮湿到干旱的各种植被类型中。其中一部分榕属植物生长在我国西南和东南亚地区的喀斯特地貌上。

近期,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古生态研究组在滇东南喀斯特地貌地区的核心地带——文山盆地考察时,发现了一种榕属的叶片化石。经过研究,确定该化石属于无花果亚属,与现生的楔叶榕有着最近的亲缘关系。

黄健说:“楔叶榕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和越南北部,与其他生长在土壤中的植物不同的是,它仅生长在以碳酸钙和碳酸镁为主要成分的石灰岩中。楔叶榕生命力非常顽强,靠吸收雨水、空气中的水分、落叶的养分为生。”

在化石叶表面,研究者观察到了“细脉腺节”这一特殊结构,这与现生楔叶榕叶片表面完全一致。“这一结构的主要功能是排钙,楔叶榕长在石灰岩里,会吸收多余的钙离子,需要靠叶片排出,这也是楔叶榕对石灰岩生境的一种适应。”黄健说。

相关报道:云南文山发现1500万年前榕属叶片化石

(神秘的地球uux.cn报道)据云南网(记者 杨质高 实习生 郭金梦):近期,滇东南文山盆地出土一种榕属的叶片化石,研究发现,它的现生最近亲缘种为楔叶榕,而楔叶榕又仅生长于石灰岩山脊的灌丛中,表明在1500万年前(中中新世)石灰岩灌丛植被就已存在。

榕属是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木本植物之一,全世界有750余种,其中近2/3种类分布于热带亚洲地区。榕属的生境和形态极为多样,广布于从潮湿到干旱的各种热带、亚热带植被类型中,其形态、习性与属内的系统位置有较高的相关性。

在我国西南和东南亚地区有着最为典型石灰岩溶(又称喀斯特)地貌,其具有独特的地质地貌和理化性质,干旱和高钙是其最主要特征,其上覆盖的植被在物种组成和生理生态上也与地带性植被不同。最为典型的是由生长于裸岩石缝之中灌木构成的灌丛型植被,许多榕属植物是这一植被类型中的优势类群。对于这一植被是人为活动干扰形成还是自然演替的顶级,一直存在争论。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古生态研究组的黄健助理研究员,在滇东南石灰岩溶地区的核心地带——文山盆地中进行了长期的古植物学研究。近期,他发现了一种榕属的叶片化石。通过对现生榕属植物叶脉结构特征的研究总结,将榕属叶脉模式分为4个类型,并总结了各亚属的叶脉特征。

经过叶结构重建和现代物种对比,确定文山植物群中的该榕属化石属于无花果亚属,其现生最近亲缘种为楔叶榕。楔叶榕和近似类群分布于我国西南和越南北部,仅生长于石灰岩山脊的灌丛中。结合植物群中发现的其他石灰岩灌丛特有植物,表明在中中新世时(约1500万年前),这一类型的植被便已存在了,其可能发育在较为恶劣的立地条件之上。

同时,在化石叶表面观察到的“细脉腺节”结构与现生某些石生榕叶表面完全一致,这一结构的主要功能可能是排钙,是对石灰岩生境的一种适应。文山植物群的物种多样性远高于临近地区的各古植物群,生境的多样性(石灰岩植被、非石灰岩植被的同时存在)是其重要原因。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化石 石灰岩 小楔叶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