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诺贝尔奖医学奖:William G. Kaelin Jr等3学者研究细胞感知氧气机制获奖

2019年度诺贝尔奖医学奖:William G. Kaelin Jr等3学者研究细胞感知氧气机制获奖

2019年度诺贝尔奖医学奖:William G. Kaelin Jr等3学者研究细胞感知氧气机制获奖

拉特克利夫得知自己得奖后显得非常高兴。

拉特克利夫得知自己得奖后显得非常高兴。

佩尔曼于公布结果前致电得奖者通报喜讯。

佩尔曼于公布结果前致电得奖者通报喜讯。

表扬他们对细胞如何感知及适应氧气供应研究的贡献,并赞扬研究对治疗贫血、癌症等疾病有关键作用。

表扬他们对细胞如何感知及适应氧气供应研究的贡献,并赞扬研究对治疗贫血、癌症等疾病有关键作用。

(神秘的地球uux.cn报道)据东网:2019年度的诺贝尔奖陆续揭晓,周一(7日)率先宣布医学奖得主,由美国癌症学家凯林(William G. Kaelin Jr)、英国医学家拉特克利夫(Sir Peter J. Ratcliffe)及美国医学家西门扎(Gregg L. Semenza)共享殊荣,表扬他们对细胞如何感知及适应氧气供应研究的贡献,并赞扬研究对治疗贫血、癌症等疾病有关键作用。

诺贝尔委员会表示,人类早于多个世纪前已知悉氧气的重要性,动物需要氧气,将食品转化成有用的能量,但科学家一直不了解细胞如何适应氧气减少或增加的情况。今年得奖的医学家发现细胞如何检测及应对体内氧气增减,找出分子机制调节基因活动,应对不同程度的氧气含量。他们亦发现氧气含量如何影响细胞新陈代谢和身体机能,为治疗贫血、癌症和其他疾病起关键作用。

评审指出因为他们的发现,学术实验室和药厂都在致力研发药物,透过启动或封锁感知氧气的细胞机制,而治疗达致不同严重程度的疾病。其中于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任职细胞工程学教授的西门扎,发现了缺氧诱导因子-1a(HIF-1a)调控的基因能用于线粒体呼吸,指引细胞对缺氧状况的特殊反应和心血管系统的变化。

诺贝尔委员会秘书长佩尔曼(Thomas Perlmann)在公布得奖名单时,已事先告知3人喜讯,其中凯林和拉特克利夫对获奖表示高兴。凯林表示,当诺贝尔委员会致电告知得奖时,他仍在半梦半醒,因为美国波士顿当时是凌晨4时50分。他指︰“我知道作为科学家,于清晨5时收到长途电话,有时是十分好的消息。我的心情未能平复,有点不太真实。”

凯林指未计划如何用该笔奖金,更向委员会发一张自己看记者会直播的自拍照。拉特克利夫其后亦受访,他称自己收到委员会的电话时在工作,说:“我创造知识,这是我可以做的,我会继续工作。”3人将可平分900万瑞典克朗奖金。

相关报道:调控基因互动 细胞感知氧气机制关键

(神秘的地球uux.cn报道)据东网:今届诺贝尔医学奖得主西门扎、拉特克利夫及凯琳的研究发现,原来细胞感知氧气机制的关键在于HIF-1a与VHL抑癌基因的互动。西门扎及拉特克利夫早期研究红细胞生成素基因及调节机制,前者透过模拟的肝细胞发现名为“缺氧诱导因子”(HIF)的蛋白质复合体,内含缺氧诱导因子-1a(HIF-1a)及ARNT两种DNA结合蛋白,细胞内的HIF-1a含量会与氧气量成反比。

凯琳则主要研究罕见的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希佩尔-林道综合征,该症由VHL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引致。他发现VHL基因有一种蛋白质可抑制癌症发病,当癌细胞缺少VHL时,会有高于正常含量的缺氧调节细胞;当癌细胞出现VHL时,缺氧调节细胞水平亦回复正常,显示控制缺氧细胞机制与VHL有关。

拉特克利夫及其团队亦发现,VHL基因的含氧量正常时,可与HIF-1a互动,证实两者有关系。凯琳及拉特克利夫相信细胞感知氧气的关键在于VHL及HIF-1a,他们于2001年分别发表两份论文,阐述细胞于正常含氧量下,氢氧基(OH)会加入HIF-1a并改变后者结构,过程为脯胺酸羟化酶(prolyl-hydroxylase),让VHL辨识及结合HIF-1a,从而解释正常含氧量如何在脯氨醯羟化酶影响下控制HIF-1a快速降解。

新闻背后:医学奖3得主 均曾夺国际奖项

(神秘的地球uux.cn报道)据东网:2019年诺贝尔医学奖由3名英美医学家共同获得,他们因研究人体细胞对缺氧反应有贡献而获奖,以下是获奖者的简介。

美国癌症学家凯林(William G. Kaelin Jr)

凯林于1957年11月23日生于美国纽约,1979年获杜克大学化学学士学位,1982在同一大学取得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到约翰斯霍普金斯医院实习。凯林早期研究与细胞增殖有关的E2F蛋白,其后研究希佩尔-林道综合征(VHL)等。凯林于2010年获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获盖尔德纳国际奖,并于2016年获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

英国医学家拉特克利夫(Sir Peter J. Ratcliffe)

拉特克利夫于1954年3月14日在英国出生,在1972年入读剑桥大学,1978年毕业后再赴牛津进修。他的研究领域是分子生物学及细胞学,包括研究红血球生成素及感知氧气的细胞分子。他于2010年获盖尔德纳国际奖,2016年获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

美国医学家西门扎(Gregg L. Semenza)

西门扎生于1956年7月1日生于美国纽约,其家庭是知识分子,1974年入读哈佛大学主修遗传学,然后到宾夕凡尼亚大学的儿童医院完成博士研究,1986年到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后成为该校教授。他于2008年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10年获盖尔德纳国际奖,以及在2016年获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

新闻背后:历来仅12女性夺医学奖

(神秘的地球uux.cn报道)据东网:今年的诺贝尔奖在周一(7日)起陆续揭晓,生理学或医学奖是自1901年以来第109次颁发。截至去年,有216人获颁生理学或医学奖,当中仅12人是女性,包括在4年前得奖的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历届医学奖得主的年龄由32至87岁不等,今年的得奖者将获发900万瑞典克朗奖金。

在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的百多年间,曾有9次未能正常颁奖,原因包括战祸及没有符合资格人选。根据规定,共同得奖者最多只可有3人,而生理学或医学奖同时颁发予三人组合的次数达到37次,单人或双人获奖则分别是39及33次。历届得奖者不乏夫妻、父子及兄弟组合,包括发现糖化谢中的酶促反应的卡尔·科里和格蒂·科里夫妇。

诺贝尔奖规章在1974年修订后,原本不会将奖项颁予已故的人。不过在2011年,共同获奖的加拿大免疫学家瑞夫·史坦曼在得奖名单公布前3天因癌症逝世,最终卡罗琳医学院的诺贝尔大会决定保留其获奖资格,令他成为唯一得奖的逝者。而由于纳粹德国领袖希特拉曾下令禁止德国科学家接受诺贝尔奖,有3人因此拒绝得奖。

另外,大会有保密落选名单50年的规例,据知精神分析之父佛洛伊德曾获提名生理学或医学奖32次,不过因其研究没有科学佐证,因此从未得奖。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诺贝尔奖 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