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穿山甲在中国已“功能性灭绝”

广西陆生野生动物救护研究与疫源疫病监测中心早前放生一只伤愈的中华穿山甲。

广西陆生野生动物救护研究与疫源疫病监测中心早前放生一只伤愈的中华穿山甲。

人类对穿山甲片(图)药用等强烈需求,引发人为大肆捕杀穿山甲。

人类对穿山甲片(图)药用等强烈需求,引发人为大肆捕杀穿山甲。

(神秘的地球uux.cn报道)从常见变濒危!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下称“绿会”)近日宣布,中华穿山甲在中国已呈“功能性灭绝”,即是已不能满足生态系统中承担的重要功能,种群数量也难以恢复,甚至难以在自然状态下维持繁衍;专家更指,中华穿山甲比大熊猫更难饲养,无法通过人工繁殖方式令其繁衍下去。

绿会透露,近3年在广西、江西、广东等中华穿山甲传统分布区域的实地调研,仅有效记录并查证11只该品种穿山甲,而且长期未监测到野外种群。目前,除了台湾有1.5万至2万只,大陆其地区均未见或仅见零星的中华穿山甲个体存在,因此可以判定在大陆地区已是极度稀少。

相关专家指出,上世纪60年代至2004年,中华穿山甲由常见变成极度濒危物种,“绿会在广东、广西、云南等穿山甲主要栖息地走访了大量曾在当地从事猎捕工作的人,他们均表示已经有5至15年没有在野外见过”。

大陆国家林业局在上世纪末进行的普查结果显示,大陆的穿山甲数量约有6万只,但到了2008年,中华穿山甲的数量在2.5万至大约5万只;另据《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在去年发布的数据,该品种穿山甲于过去20年数量大减90%。

绿会发布的报告中称,穿山甲繁殖缓慢,每年的4、5月交配,孕期为5至7个月,而且一胎一只,因此在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后,单凭自然繁殖很难恢复,且极易因人类活动干扰等导致彻底灭绝。专家更指,当前人类对中华穿山甲的研究十分有限,目前还没有成功进行人工繁殖,而且成本甚高,“养穿山甲可能比养大熊猫更麻烦、也更贵”。

相关报道:穿山甲被称森林卫士 有效控制白蚁侵害

(神秘的地球uux.cn报道)穿山甲作为现存唯一的鳞甲目哺乳动物,以白蚁和蚂蚁为主食,喜欢夜行独居,通常生活在空心树或洞穴内。由于穿山甲每年最多能吃掉约700万只蚁,能有效控制山林间的白蚁侵害,因此被称为“森林卫士”。

据了解,目前已知的穿山甲共有8个品种,分别为中华穿山甲、印度穿山甲、马来穿山甲、菲律宾穿山甲、大穿山甲、树穿山甲、南非穿山甲,以及长尾穿山甲;它们主要分布在亚洲和非洲南部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与其他品种相比,主要分布在中国长江以南地区的中华穿山甲,其耳廓稍大,头部及尾巴都更短。

至于造成中华穿山甲数量锐减,甚至到了濒危,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发布的报告认为,主要原因来自于人为,除了其栖息环境遭到干扰和破坏,更主要的是对中华穿山甲片药用、食疗等方面的极大需求而引发人为大肆捕杀,“吃、利用和栖息地环境变化,是造成穿山甲数量快速减少的几大原因”。

目前,全球有超过50个国家及地区将穿山甲列为濒危物种,中华穿山甲及马来穿山甲更在2014年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入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的濒危名单,而按照濒危程度由高至低,受危名录部分可分为极危、濒危、易危3个细分类别。

国际野生物贸易研究组织(TRAFFIC)的调查显示,因为亚洲有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致使亚洲本地穿山甲已被消费得所剩无几,非法商人开始从非洲贩卖穿山甲。近10年以来,全球范围内约100万只穿山甲被捕获,其中约10万只走私贩卖到中国。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穿山甲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