鸽子洞古人类遗址

鸽子洞古人类遗址

辽宁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早在远古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生活劳动、繁衍生息,被誉为辽宁旧石器时代活化石的鸽子洞人就是辽宁古人类的一个类型代表。鸽子洞遗址的发掘和对鸽子洞人的研究,把辽宁的文明进程推进到十几万年前,鸽子洞遗址代表着我国东北地区石器时代中期一个重要的文化类型,也是迄今辽西大凌河流域最早的古人类居住地,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人体骨骼惊现鸽子洞

在辽宁省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水泉乡瓦房村西汤山南侧,两级50余米高的悬崖峭壁陡立于大凌河西岸。在第二级悬壁上有一个天然的大溶洞,因洞中多有野鸽子栖息,所以当地人将这里称之为鸽子洞。

上世纪60年代初,朝阳市文化馆组织各县文化干部对朝阳地区的重点古迹进行勘察,这是朝阳地区首次文物调查。在此次勘察中,考古工作者在鸽子洞内发现旧石器时代的文化堆积和古人类生活的迹象,遂将这里命名为鸽子洞遗址。

1965年5月,辽宁省博物馆和朝阳地区文物工作组对这里进行调查,并进行首次发掘,发现了烧骨、灰烬及人工打制的旧石器。

1973年5月,辽宁省博物馆主持了鸽子洞的考古发掘工作,朝阳地区文教局、朝阳地区博物馆、喀左县文化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单位均派人参加了这次考古发掘。在25天的时间里,考古工作者分别对A洞的2/3堆积和B洞的1/3堆积进行发掘,发现了丰富的打制石器和大批的脊椎动物化石。考古工作者对鸽子洞原始人当时的生活情景及附近的自然环境有了一定的了解。此次发掘获得68件石器,22种哺乳动物化石。

人类活动遗迹发现于A洞内。A洞内地层堆积可划分为六层,第二、三层为人类活动所形成的文化堆积层。在第二层中,发现多种哺乳动物化石和数十件石器。在第三层灰烬层中,发现烧骨、木炭、烧土块和少量打制石器及哺乳动物化石。

洞内发现的动物化石,共有哺乳动物6目15科22属种。其中有达呼尔鼠兔、野兔、硕旱獭、简田鼠、鼢鼠、黑鼠、仓鼠、直隶狼、沙狐、虎、豹、猞猁、小野猫、鬣狗、野马、野驴、披毛犀、野牛、鹿、羚羊和岩羊等,均属中更新世向晚更新世过渡时期的哺乳动物。

更引人注目的是,1979年调查该洞时又发现了一颗完整的小孩牙齿化石。 1983年在对洞内出土骨骼作进一步鉴定时,又发现一块人体的髌骨化石。

根据鸽子洞出土的石器特征和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标本推断,鸽子洞原始人的生存年代大约在距今10多万年前。鸽子洞人揭开了辽西地区人类活动历史的序幕。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古人类 遗址 鸽子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