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辽西早白垩世地层原始鸟类标本中发现最早的鸟类嗉囊化石证据

保存有嗉囊的会鸟复原图

保存有嗉囊化石证据的朝阳会鸟

嗉囊中的种子

保存有嗉囊化石证据的高冠红山鸟(左)和嗉囊中的种子(右)(周忠和供图)

9月5日,《美国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网络版(Early Edition)发表了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周忠和、张福成研究员与山东临邑大学郑晓廷教授以及美国学者Larry Martin等人合作研究的一项成果。他们报道了我国辽西早白垩世地层发现的两种原始鸟类的三件标本上保存的迄今最早的鸟类嗉囊的化石证据,嗉囊内充满了推测可能属于未知裸子植物的种子;此外这两种鸟类腹部还保存了胃石,表明这些早期鸟类已经具有了和现代鸟类相似的消化器官。

这两种保存了嗉囊化石证据的鸟类分别是朝阳会鸟和高冠红山鸟,它们是周忠和、张福成于2002年和2005年分别命名的两种鸟类,前者属于个体较大的最原始的鸟类之一,前肢很长,仅上颌保存了少量牙齿;后者属于较为进步的今鸟类,个体较小,前肢很短,牙齿已经完全退化。显然,这两种鸟类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生态类型。他们推测,尽管牙齿退化曾经在恐龙和鸟类的演化历史上多次发生,但食籽的适应或许是早期鸟类多次独立牙齿退化的原因之一,并且对早期鸟类的演化辐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项研究基于对主要保存在山东天宇自然博物馆保存的数百件原始鸟类的大量观察。有趣的是,在他们观察的近百件朝阳会鸟和高冠红山鸟标本上,仅仅发现有三件保存了嗉囊的证据,而且同样发现于我国辽西的热河鸟也是特化的食籽的鸟类,目前也发现有数十件标本,但迄今未发现嗉囊的保存。他们推测,这很可能是因为化石埋藏和保存的因素所致。他们认为期待着今后能够在更多的化石标本上发现这样的证据。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化石 鸟类 嗉囊 早白垩世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