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仰韶文化:尖底瓶非“侑卮”

再说仰韶文化:尖底瓶非“侑卮”

核心提示

总体上看,尖底瓶应该是一种礼器和在较长距离情况下使用的实用水器。作为礼器,它们可能主要用于祭天、祈雨等活动。笔者曾论,尖底瓶“强制性地要求使用者只能少量盛水,这不仅与原始巫术活动、思维方式(即弗雷泽所谓交感巫术,通过神秘的交感作用,以少量的人间之水招引天上大量的降雨)吻合,而且也寓含着节水、惜水的思想和警示”。当然并不排除尖底瓶可能用于盛酒。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7月30日发表郑志强《小口双耳尖底瓶应为“侑卮”》一文(以下简称“郑文”),认为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双耳尖底瓶应为“侑卮”。吴耀利撰文《小口双耳尖底瓶不是“侑卮”》(《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9月24日,以下简称“吴文”)否定了郑文观点。笔者赞同史前尖底瓶不是“侑卮”,但吴文说小口尖底瓶为实用水器“是唯一正确”,也值得商榷。

小口双耳尖底瓶非“侑卮”

仰韶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影响巨大的文化,可分为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西王村类型等。除了后岗类型,其余仰韶文化都存在尖底瓶,而且是常见器物、代表性器物。

小口双耳尖底瓶最早出现并流行于半坡类型。在该类型中,其大多出土于单人仰身直肢葬墓葬,除了没有随葬品的墓,基本上是一墓(人)一件。小口双耳尖底瓶不可能是“自创造出来之日起,就主要被挂在帝王或君主座位的右侧”之“侑卮”。

半坡、庙底沟、西王村几个类型,代表了仰韶文化发展的主线。半坡类型尖底瓶有对称双耳,庙底沟类型没有,西王村类型又有双耳。考古学者所排尖底瓶发展、演变过程为:半坡类型(有耳)→庙底沟类型(无耳)→西王村类型(有耳),在尖底瓶的最晚期,又是无耳。

所谓“侑卮”,必须满足悬挂时“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之特点。没有双耳,即使系挂,也不存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之效果。研究尖底瓶功能不能忽略庙底沟类型,故尖底瓶不可能是“侑卮”。庙底沟类型→西王村类型→庙底沟二期文化,具有直接继承、发展关系,尖底瓶从无耳变有耳再变无耳,也是“侑卮”说的障碍。

小口双耳尖底瓶要成为“侑卮”,需要一个支架以便系绳悬挂,也要一个类似于办公桌性质的台面放置支架,迄今没有考古发现证明这种情形的存在。尖底瓶时代,原始人的生活和思想也不可能精细到需要“侑卮”。

仰韶文化还有一种“尺寸在七八十到一米多的大号尖底瓶,其胎体厚度一般都在5毫米左右,非常薄。而从其容量可盛百来斤水看,是根本不具有实用性的”。大型尖底瓶可能代表或反映尖底瓶的真实功能,当然它与“侑卮”无关。

尖底瓶为实用水器并非“唯一正确”

半坡博物馆用实物做过一次实验,证明“半坡类型绝大部分尖底瓶因盛水后重心高于瓶耳而倾覆,因此不能用来自动汲水”;其后又与北京大学力学系合作,通过实验考古证明半坡类型绝大部分尖底瓶都只能盛装半瓶左右的液体(水),提携穿系双耳的绳索才不会倒出液体。两次实验都证明半坡类型尖底瓶“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说明其可能与礼仪有关。尖底瓶实验考古见于公开报道的就是这两次,而且结果一致,并不能支持吴文“唯一正确”说。

吴文推测“小口双耳尖底瓶的消失很可能与黄河流域出现水井有密切的关系”很有道理,但并不是它们“不适用于从水井里打水了”,因为无论有无水井,尖底瓶取水都不能用系绳的方式,还是得双手抱持才能灌满。推测其使用可能是这样的:由于尖底瓶口小,盛水后不易洒出,又易于长时间抱持(有双耳者可系绳挂于身上,减轻双手负荷),所以在没有水井的时代适用于到距离住所较远的河流、水塘取水;当水井发明后,取水可在住所附近,其他瓶罐钵就可以取代尖底瓶了。

黄崇岳、孙霄根据“抱甀而汲”、“抱瓮而出灌”的记载,认为尖底瓶主要是用于汲水以浇灌农作物等。此说有合理之处,但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种植农业在尖底瓶出现1000多年前大体成熟,那个时代是怎么灌溉的?尖底瓶在4000多年前消亡后,西北地区农业灌溉又如何解决?为什么农业灌溉存在着“不用尖底瓶→用尖底瓶→不用尖底瓶”这样一个发展历程?如果水井的出现与尖底瓶消失的确相关,仍然可用水井的发明来解释。

那种可装水100斤左右的大型尖底瓶,显然不是上述用途。大型尖底瓶不仅仅见于郑州地区作葬具使用,也见于其他仰韶文化,几乎每个遗址都有一件。半坡类型大型尖底瓶是有双耳的,它们出土于居住区,不是作葬具使用。笔者认为朱兴国根据一些伴随现象推测其为礼仪所用是有道理的,应该是专门制作的礼器(作为储水器极不合理:放置不易、倒出水不易、抬动易破,也无需双耳)。

吴文视为葬具的第三种尖底瓶,也有双耳。如果仅为葬具,何必制作双耳?推测其在成为葬具前,还有其他用途。“这样的小口双耳尖底瓶内部容量大,但却太重,装满水后一个人根本抱不动”,故它们不会是用于取水、运水、储水,而应该是礼器。用这种礼器埋葬一些特殊的死者,是合乎情理的。

尖底瓶主要是礼器和水器

总体上看,尖底瓶应该是一种礼器和在较长距离情况下使用的实用水器。作为礼器,它们可能主要用于祭天、祈雨等活动。笔者曾论,尖底瓶“强制性地要求使用者只能少量盛水,这不仅与原始巫术活动、思维方式(即弗雷泽所谓交感巫术,通过神秘的交感作用,以少量的人间之水招引天上大量的降雨)吻合,而且也寓含着节水、惜水的思想和警示”。当然并不排除尖底瓶可能用于盛酒。

郑文说,如果尖底瓶是礼器,“为何在出土的瓷器、玉器和青铜器中却不见一个同型器的影子?”任何礼器,都只是在特定的人群中使用。即使同一族群,时代、社会文化及政治环境不同,信仰或礼仪发生变化,所用器物也自然会变化。尖底瓶不必要流传到青铜和瓷器时代。

由于尖底瓶早已编入中学历史教材,而且是把它们视为可以系绳自动汲水的,这种错误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给予调整和修改。


中国社会科学报 王先胜 作者单位:重庆文理学院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仰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