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东川发现战国之前的聚落遗址

昆明市东川发现战国之前的聚落遗址

昆明市东川发现战国之前的聚落遗址

在数千年前东川一片水土肥美的地域上,就有先民在这里种植水稻、捕鱼为生,通过铜矿冶炼,制造出了许多青铜器物……玉碑地古文化遗址位于昆明市东川区政府所在地铜都镇北面,距铜都镇12公里,这里是迄今为止云南省保存最完整的青铜时期人居遗址。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今年3月中旬至5月底,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昆明市博物馆和东川区文物管理所等多家单位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考古人员在玉碑地遗址共发掘清理了房屋14座,灰坑48个,出土了大量陶片、陶器、石器、青铜器、以及动物骸骨、螺蛳壳。

考古人员惊喜地发现,从考古遗址中发现大量的圆形建筑、铜矿石铜矿渣、水稻小麦种子等,在云南甚至金沙江流域均为首次发现,而一些手镯、削刀等器具的制作工艺水平,也不禁令人惊叹。考古人员还在该遗址首次发现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一种丧葬形式——“瓮罐葬”。

关于该遗址的时代,保守估计应该在战国时期,甚至还要向前推。绝对年代有待于进一步测年分析。令人更为期待的是,本次考古发掘的300平方米,只是整个玉碑地遗址3%的面积。今后还会有更大的发现吗?

遗址总面积达2万余平方米

玉碑地古文化遗址位于昆明市东川区政府所在地铜都镇北面玉碑地村,距铜都镇12公里。在当地的传说中,这里因曾有一块玉碑而得名,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块玉碑也早已湮没在了历史长河之中。近期,随着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的发掘,这个偏僻的小村庄吸引了众多媒体的关注,而喧闹起来。

近日,当记者踏上这块古老的土地时,发掘工作已经进入了尾声,在现场只留下发掘的遗址。玉碑地古文化遗址位于村庄附近的一个小山坡上,遗址分布在一长方形台地上,地形呈中间高、四周低。距离附近村民的房屋不超过两百米的距离。考古队的工作人员正在使用相机及飞机模型航拍技术,为这一次考古发掘存留影像资料。

发掘现场占地约300平方米,现场发掘最深处约有2米多,从土层断层看,明显分为3层,最上面是红色土壤层,中间是灰色土层,最下层的土色呈黑色。发掘现场内也分为多个阶梯状的层面,每一个层面上都密布着挖掘取出器物的坑洞,这些坑洞有的有小桌大,有的仅有足球大小。在据说是火塘的地方,用树枝一拨,就会发现土层下的草木灰。遗址所处地块虽然已经被划为文物保护范围,但在这次发掘之前,还有村民在地表种植玉米等庄稼。

家住在附近的村民刘师傅已记不得自己的祖辈是何时来到玉碑地这个地方,只记得古老相传的传说。在传说中,玉碑地曾经有一个较大的寨子,规模和人口都比现在的村子要大得多,是苗族的聚居地。到后来,随着汉族的移民,这些苗族人逐渐被排挤出自己的土地。虽然此地早已没有苗族人居住,但至今,在距离发掘现场约1公里的地方还有个叫苗子箐的地方。

东川区玉碑地遗址发现于上20世纪80年代后期,因当地村民建房取土,发现了陶片、碳化稻和灰烬层等遗物与遗迹。2006年,昆明市博物馆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了首次试掘,发现了灰坑、房屋和汉式钱币等。

经专家勘探、鉴定,该遗址总面积达两万余平方米, 较首次发掘估计的1万平方米扩大了近一倍的面积。这一次的发掘面积仅有约300平方米,目前发掘面积还不到整个遗址的3%。

发掘现场发现的纺轮

发掘现场发现的纺轮

数千年前的刀具还有刃口

“这一次遗址发掘,最大的特点在于遗迹较多,在很小的面积内就有很多房屋,各种类型的文物都很丰富。”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队队员朱忠华介绍,从考古遗址中发现大量的圆形建筑、铜矿石铜矿渣、水稻小麦种子等,在云南甚至金沙江流域均为首次发现。

近两个多月的时间来,考古队共发掘出房屋14座、灰坑48个。发掘的房屋既有半地穴的圆形房屋、也有浅地穴的长方形房屋,其中最多的是圆形房屋。在房屋里还发现了双孔石刀(或称石镰),铜针、铜鱼钩、铜锥、铜刀、石镯残件和铜块等物件。房屋的周边有灰坑分布,灰坑多为椭圆形或者不规则形,个别灰坑建造十分规整,在灰坑中发现了粮食遗存,怀疑这类灰坑可能是专门储藏粮食的地窖。

出土的文物有纺轮、玉石手镯、青铜矿石、矿渣、骨针、青铜鱼钩等,一些器具的制作工艺水平,也不禁令人惊叹。一把数千年前的青铜削刀在出土之后,依然保存完好,刃口依然存留。青铜鱼钩依然尖锐。而一只白玉手镯上有着如同的螺丝口一样的纹路。此外,还有分布精美三角纹饰的黑陶残片。

“很多遗址里都可以见到很多石片,这个遗址不见石片,这个是非常非常特殊的现象,我现在也没有弄明白,是不是作为居住的过程中,有一段时间是空白的,有一段间歇期。”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队队长蒋志龙疑惑地表示。

先民曾以捕鱼为生

目前所发掘出来的上千件残破陶片、陶器、石器、青铜器、铁器,以及大量动物骸骨、螺蛳壳,正在向人们展示着两千多年前先民们的生活。

“虽然现在玉碑地没有一条河流也没有湖泊,但在古代曾有一条称为碧谷江的河流从北向南流经玉碑地汇入金沙江,现在的公路的位置,当年被称作海子。”考古队队员朱忠华介绍,而从发掘现场发现的青铜鱼钩也说明当时这里有以捕鱼为生的先民,同时还发掘出数千枚螺蛳壳,说明当时先民以螺蛳为食,从而验证了当地曾存在河流和海子的说法。“这里一切可能是一个沼泽,经过先民排水之后,形成了居住地。”朱忠华分析。

此外,现场还发现了大量的猪、牛、羊、鸡等牲畜、家禽的骨骼,说明先民们的食物来源也相当丰富。此外,在现场还留有柱洞,由此可推测出先民们的住房为半地斜式杆栏房。通过这些推测分析、一幅数千年前先民们的生活图就展现在了眼前。

发掘现场发现的石瓜镰刀

发掘现场发现的石瓜镰刀

或为冶铜聚落

在这次考古发掘中,还出土了大量的青铜矿石,个别灰坑中发现有大量的铜渣,应当是炼铜的遗留。通过发掘,还发现了厚度高达六七厘米的陶器,估计是冶炼铜的锅炉或者是其他的相关冶炼工具。

省考古所考古队领队蒋志龙说,东川是著名的铜都,也是昆明附近唯一一个盛产铜矿的地区,铜矿的开采和冶炼有着悠久的历史,蒋志龙说,遗址中发现大量的铜块和铜炼渣,表明附近可能有炼铜的遗迹,该遗址极有可能是与冶铜有关的一个部落。本次发掘表明,至少在战国以前,这个地方就已经在开采和利用矿产资源了。至于更多有关“冶铜部落”的文物证据,还要做进一步的发掘。

这些物证表明,在海拔1340多米的高海拔山区,2400多年前就存在人类居住,从发掘出来的妇女所用的发簪来看,而且当时的冶炼技术已经达到了非常先进的水平。

蒋志龙说,从目前的发掘情况看,古代先民在此留下好几座不同年代的房子遗迹,生活遗迹也比较丰富,房子、灰坑、柱洞都保存较好,特别是房子的遗迹,在整个云南省青铜器时代很是少见,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神秘的瓮罐 罕见的丧葬形式

考古人员这次发掘中,还发现了1个神秘的瓮罐。专家初步判断,这1个瓮罐是春秋战国时期先人用来葬埋儿童的尸棺。瓮罐长约60-70厘米左右,宽约20-30厘米。专家根据出土情况初步判断,这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一种丧葬形式——“瓮罐葬”。

考古专家介绍,“瓮罐葬”一般是当地儿童死后的一种埋葬习俗。在埋葬时一般陶罐口朝下,把陶罐的底部削掉,然后把死了的儿童蜷曲着放在陶罐里,再把底部盖上进行掩埋。婴幼儿瓮罐葬多出现在居住区,是体现当时人们对小孩子的体贴和爱护,以防止野兽对小孩子尸体的伤害;再或是因小孩太小,未行“成丁礼”,故不能埋进本族成年人的公共墓地。也有研究者认为瓮棺是死者实现转生前所居的模拟“子宫” ,考古发现,瓮棺葬的盆钵底部,常凿有小孔,据说这是为灵魂留的出入口。人们把非正常死亡的儿童装在陶罐里,埋在人类居住的周围,以寻求心灵的安慰。

“瓮罐葬”丧葬习俗的发现说明,当时人类的生产生活已经具有了一定水准,而采用“瓮罐葬”的人家生活较为富裕。在仰韶文化半坡等遗址中也有发现。而如今在东川也发现有类似的古老葬俗,实属罕见,这对进一步研究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提出了新课题。

挖掘现场发现的矿石

挖掘现场发现的矿石

或为小江流域新的考古学文化

“从出土的材料,特别是陶器来看,与滇池区域的”滇文化“明显不同,带耳器发达,很可能是金沙江支流的小江流域的一个新的考古学文化。”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本次考古队领队蒋志龙说,本遗址的发掘是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滇文化起源考古”课题的重要选项。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其价值与意义十分重大,填补了滇北地区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的空白。

在房屋、灰坑和地层中还清理出大量的陶器,陶器多为灰褐色,火候很高,带耳器是其显著特征,在陶器的底部多有叶脉纹,初步揭开和证明了东川区在战国时期就有较高的文明程度。

“这里离金沙江流域70多公里,离金沙江支流小江段最近,属于金沙江中游古代文明的一部分。”蒋志龙表示。这一文化地区的人们盛行圆形房屋,已知冶铜、种植水稻和小麦等农作物。关于该遗址的时代,保守估计应该在战国时期,甚至还要向前推。绝对年代有待于进一步测年分析。

“遗址中出现的稻谷也是云南金沙江流域首次发现,这或可验证云南稻于什么时期产生?”考古专家介绍,而目前东川人类居住有记载的最早历史为公元前135年,而这一次的考古发现,则有望将东川的人类历史向前推进400年。

蒋志龙表示,玉碑地古文化遗址极大地丰富了东川区考古文物资料,特别是半地穴式及长方形房屋基址的发现,对东川、昆明乃至整个云南考古来说,都是一项重要的发现。对研究古代东川区的社会、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下一步,考古队将深入持续工作,对这一遗址分年度、系统地进行发掘整理。

将向国家申请立项 发掘面积可达千平

据一位考古队员介绍,近两个多月来,他们几乎是没日没夜地在现场进行发掘,没有周末和休息日的说法。而东川夏季37至38度的高温,成了考古发掘最大的困难,由于土壤没有水分,往往在发掘过程中看不出灰土层面。顶着烈日,头戴斗笠作业的辛苦也非一般人所能忍受。但是,当看到一件件的文物出土,他们又觉得,这一切都不是白白地付出。

“这一次发掘主要是试掘,下一次发掘的面积将达到上千平的面积,这也意味着出土的文物也将更为丰富。”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相关负责人建议,玉碑地古文化遗址是云南省历年来考古发掘工作中少见的保护完整、较好、较大的人类居住遗址。他们希望东川区政府加强对遗址的保护,规划建立人类居住遗址博物馆。目前,发掘工作虽然已经进入了尾声,但将在今后向国家文物局申请立项,进行主动发掘申请,争取发掘出更多的文物和遗址。

或许有一天,我们能用身边这些残存的历史碎片,再现出那段灿烂的青铜文明。

这个神秘瓮罐可能是春秋战国时期先人用来葬埋儿童的尸棺

这个神秘瓮罐可能是春秋战国时期先人用来葬埋儿童的尸棺

玉碑地遗址的前世今生

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有村民在建房时曾发现过新朝王莽时期的“大布黄千”币(因其形状为铲形,中间有叉口,故民间俗称“裤裆钱”)和陶纺轮等文物。在1982年,全省第一次文物普查中,经省专家勘测,取炭化标本到昆明,用碳14检测,确定为距今3000+-200年的新石器时期遗址。1994年,被当时的东川市政府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但由于当时的东川市相关的经费紧张,文管所缺少发掘经费,没能进行发掘,直到1999年新区划确立后,由东川区文管所向昆明市文化局提出发掘申请,经批准,拨了6万元用于发掘。但由于东川市文管所人员较少,事务较多,直到2004年11月,才得到省文物局关于发掘的批复,同意他们发掘100平方米的遗址。在得到批文当月,昆明市博物馆和东川区文管所的考古人员就进行了第一次前期勘探,到2005年10月再次勘探后,正式报告省文物管理局。直到2005年12月26日,在经历了整整23年的等待之后,考古人员才挖下了发掘玉碑地新石器时期人居遗址的第一铲土。2006年,昆明市博物馆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了试掘,发现了灰坑、房屋和汉式钱币等。2011年1月17日,玉碑地遗址被昆明市政府公布为昆明市文物保护单位。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今年3月中旬至5月底,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昆明市博物馆和东川区文物管理所等联合对该遗址进行发掘,来自上述三个单位和周边省、县的考古工作者10余人参加了考古发掘工作,共发掘出铜器、石器、铜块上千件,陶片数吨。

数字考古

2006年,昆明市博物馆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了首次试掘。相隔7年之后,今年3月中旬至5月底,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进行了第二次试掘。

本次发掘采用了布方的方法进行,共布探方5×4米探方12个,实际发掘面积300余平方米。

现场勘测、鉴定,保守估计玉碑地人居遗址的年代称应该是战国——汉代青铜器时代遗址,距今至少有2000多年。

占地约20000平方米,较2006年第一次试掘估计的1万平方米扩大了近一倍的面积。(云南信息报 记者 袁海毅 摄影 段玉良)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聚落 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