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国的长有带状长尾羽的奇特的侏罗纪手盗龙

来自中国的长有带状长尾羽的奇特的侏罗纪手盗龙

来自中国的长有带状长尾羽的奇特的侏罗纪手盗龙化石

鸟类是如何起源、如何飞行的,它的羽毛是怎样进化而来的,这对古生物学家和科学大众而言,都是一个充满魅力、充满争议的领域。而揭开谜底的关键往往不仅在鸟类本身,与鸟类具有亲缘关系的恐龙化石,一直受到古生物学家们的极大关注,越来越多的化石证据支持着“鸟是从恐龙进化而来的”这样的学说。
 
不久前,我国科学家发现了一种与鸟类亲缘关系极为密切的侏罗纪恐龙化石——胡氏耀龙。它的形态特征为揭开鸟类起源、飞行的起源、羽毛的起源,提供了新的证据。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胡氏耀龙属于鸟翼类(Avialae),代表了和鸟类关系最为接近的恐龙之一。在侏罗纪时期发现这样一个和鸟类关系十分接近的种类,对研究鸟类的起源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10月23日,我国科学家的这一发现,以《来自中国的长有带状长尾羽的奇特的侏罗纪手盗龙》为题,在最新一期的《自然》杂志上发表。
 
不同于其他已知恐龙,胡氏耀龙长有4枚长长的带状尾羽,尽管这4枚尾羽的远端已经残缺不全,只有近段保存下来,而仅从保存下来的部分测量,就有20多厘米,相当于胡氏耀龙从头到最后一枚尾椎的骨骼总长。也就是说,在全长大约40厘米的胡氏耀龙身体中,尾羽占了大约一半的长度。
 
这是迄今为止世界范围内发现的第一件长着如此特殊尾羽的恐龙化石,在此之前,只有一些原始的鸟类,如一些生活在白垩纪的孔子鸟、原羽鸟和似原羽鸟等,才具有长的带状尾羽。更令人迷惑的是,胡氏耀龙的其他羽毛均未形成类似鸟类飞羽的构造,因此虽然胡氏耀龙的前肢长于后肢,类似原始鸟类,但由于没有飞羽,胡氏耀龙并不具有飞行能力。
 
出现在侏罗纪时代,长着尾羽却不能飞行,胡氏耀龙的出现使得对羽毛起源的研究和推测进一步趋于复杂。
 
那么,这只侏罗纪的恐龙会用它的长尾羽来做什么呢?
 
长而花哨的尾羽在现代鸟类中通常作为信息交流的工具,例如雄性孔雀的长尾羽是吸引雌性孔雀的极有效的工具。由于鸟类多是“一雄多雌”的婚配关系,于是披有华丽羽毛的雄鸟,就能吸引更多的雌鸟。但相反的情形也少量存在,鸟类中也有“一雌多雄”的种类,这些种类则是雌鸟具有华丽、夸张的装饰。在这样的情形下,尽管这只有着长尾羽的胡氏耀龙的性别很难判定,却从中可以推测远在一亿四五千万年前的侏罗纪,胡氏耀龙就已经具有了雌雄第二性征的分化。
 
在骨骼形态上,胡氏耀龙与鸟类近似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尾椎极度退化,在通常情况下,恐龙的尾椎可多达几十枚,胡氏耀龙仅有16枚尾椎,尽管比大多数鸟类的尾椎数量多,而比起一些原始鸟类,如始祖鸟、热河鸟的20多枚尾椎,胡氏耀龙的尾椎要少很多。
 
胡氏耀龙的头短而高,类似于恐龙中的窃蛋龙类头骨的外形。但与多数窃蛋龙不同的是,胡氏耀龙的上、下颌均具有前倾的牙齿,更有意思的是,这些牙齿的大小出现了分化,形成了一些类似于哺乳动物的犬齿或门齿的咬合结构。这在恐龙中是不常见的。
 
这项研究工作是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张福成、周忠和、徐星、汪筱林和该所的美籍博士后Corwin Sullivan共同完成的。该项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和科技部的资助。
 
新物种被命名为“Epidexipteryx hui”,属名“Epidexipteryx”意为“炫耀的羽”,其种名中“hui”(拉丁文意为“胡先生”)以及属名中“耀”的含义,均源自已故年轻生物学家胡耀明。
 
胡耀明1966年出生于江苏,是最早研究辽西热河生物群中哺乳动物的学者,于1997年以第一作者在《自然》上发表了热河生物群第一件哺乳动物——张和兽的研究论文。2002年,他去美国攻读博士学位后不久就被查出患了肝癌,但他还是以惊人的毅力继续进行中生代哺乳动物的研究,陆续在《科学》、《自然》上发表多篇论文,引起了国际同行和公众的极大关注。今年3月,在他回国应聘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前期,病情突然恶化,于2008年4月走完了他短暂而光辉的一生。除了学术造诣外,他诚恳、善良的人品和严谨、淡泊名利的学术作风,使他的同行们在惋惜之余满怀敬意地把这一成果奉献给这位英年早逝的古生物学家。
 
10月25日,胡氏耀龙标本将和其他许多共生生物化石标本一同在中国古动物馆展出。

作者:洪蔚
来源:科学时报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侏罗纪 手盗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