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寒冷的冬天 阅读朝鲜战争与“记忆断片”

   麦克阿瑟在韩战留下世纪名言:「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代替胜利。」左为把他炒鱿鱼的总统杜鲁门。

麦克阿瑟在韩战留下世纪名言:「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代替胜利。」左为把他炒鱿鱼的总统杜鲁门。

(神秘的地球uux.cn报道)据ETtoday(朱锦华):朝鲜战争,有另一个名字,称为「被遗忘的战争」(The Forgotten War,这个词从1951年起就被媒体使用了)。原因是这场战争发生在美军赢得辉煌的二战胜利之后,打了三年多(1950至1953年),最后是白忙一场,双方回到北纬38度线原点。

多数美国人都跟刘文聪一样:「不喜欢输的感觉」。尽管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最后并未算输,但美军在朝鲜战争一度被中国的「抗美援朝」志愿军修理得很惨。连主帅麦克阿瑟都因为主张轰炸中国而遭到撤职。停战既是无可奈何,更是颜面无光。

麦克阿瑟说得好:「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代替胜利。」一场牺牲那么多人却得不到胜利的战争,美国人当然选择性遗忘。只是,当年未拆掉的炸弹引信,延宕至今演变成核战危机,让美国人不得不再度面对这个「不愿面对的真相」。

所谓鉴往知来,那么就好好回顾一下历史吧。结果你会发现,坊间有关朝鲜战争的书籍、电影很少。美国是如此,台湾更不用说。之前,较为古早的有通俗历史作家约翰․杜兰(John Toland)所写的《朝鲜战争:漫长的战斗》(In mortal combat : Korea, 1950- 1953,麦田有中译本)。近年,多了一本重量级着作:大卫․哈伯斯坦(David Halberstam)的《最寒冷的冬天》。

所谓「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哈伯斯坦就是这种业界里的「人中龙凤」。他本是《纽约时报》当年驻越南的战地记者,后来在采访中体认出越战决策的荒谬,于是写了一本名为The Best and the Brightest的书(没有中译本,书名或可译为《那些好棒棒与头好壮壮的人》)。该书指出当年白宫的决策圈都是名重当世的俊彦,精英里的精英(例如甘迺迪、詹森政府里的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却因为意识形态及种族歧见,作出了一系列错误决策,害了越南、害了美国、也害了全世界。

The Best and the Brightest叫好又叫座,甚至形塑了美国人会对越战的看法。如今几乎所有跟越战有关的着作,参考或推荐书目里必然有这本书。另一本「必点」的,是法兰西丝․费兹杰罗(Frances Fitzgerald)的《湖中之火:越战中的越南人与美国人》(Fire in the Lake: The Vietnamese and the Americans in Vietnam)。

哈伯斯坦着作等身,晚年更耗时十年,完成《最寒冷的冬天 :朝鲜战争真相解密》(The Coldest War: America and The Korean War)一书。该书在2007年出版,付印前的同年4月,他在一场车祸中猝逝。2012年,该书在台湾出版了中文本。由于是名家名着,出版社请来许多台湾媒体名人推荐。但我个人对这个中文版颇有微词。主要是在编排和译名两方面。先说前者。

这是一本「大书」,出版社为了压低定价,减少页数,把一页切成上下两半(等于一翻开就是4 页),并且把字体变小,不免影响到阅读。再者,本书采用直排,出版社为了让读者觉得阅读畅顺,把英文人名全部挪到书末的人名对照表里,但这衍生出另一个问题:如果你采用的不是台湾读者普遍知道的译名,读起来就会「卡卡」的(很少读者会每看到一个陌生的名字,就去翻人名对照表)。何况,这个对照表并非所有人名都有收录。

这就关系到我接下来要谈的译名问题。我怀疑本书的译者是两位大陆人士,因为书中所用的译名,很多是台湾读者不熟悉的。最严重的是接替麦克阿瑟担任「联合国军」总司令的Matthew Ridgway。该书译为「李奇微」,这是大陆故意带有贬意的译名。大陆以外的地区,包括台湾都肯定他的表现,译为「李奇威」。

另外,朝鲜战争期间在汉城(首尔)车祸身亡的美军将领Walton Walker,该书译为「沃克」。但是台湾普遍译为「华克」。 首尔著名的赌场所在地「华克山庄」(Walker Hill),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时代杂志》(Time)创办人Henry Luce从抗战时期起就一直挺中华民国、是蒋介石、宋美龄的「好麻吉」。中华民国给他的译名一直都是「亨利․鲁斯」,该书却译成「亨利․卢斯」。美国喜剧泰斗Bob Hope,台湾译名是「鲍伯․霍伯」,该书译成「鲍勃․霍普」。

最混乱的译名问题,出现在这本书的序文,序文中提到两部朝鲜战争电影,一是罗伯特․奥尔特曼的《风流军医俏护士》。我相信没几个读者看得懂这里说的是谁、以及指那一部电影。其实文中指的是名导演劳勃․阿特曼(Robert Altman)的《外科医生》(M.A.S.H)。另一部提到的「朝鲜战争」电影是惊悚片《战略迷魂》(The Manchurian Candidate)。

事实上,译者自己搞混了。The Manchurian Candidate有两个版本,1962年由法兰克辛纳屈、劳伦斯哈维主演的《谍网迷魂》才是以朝鲜战争为背景的,2004年由丹佐华盛顿主演的版本《战略迷魂》,时空背景已改为第一次伊拉克战争之后,跟朝鲜战争无关。

一本主要给台湾读者看的外国史读物,却充满陌生的译名,让人读起来既不顺畅又充满挫折。其实,台湾出版社方面只要有一位称职的编辑,上述问题都可以顺利解决。但显然没有。这就反映出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目前线上的文字工作者:包括记者、编译、编辑普遍有「记忆断片」的问题,对稍为古早的人和事都不认识(又懒得Google)。对于外国的人和事,「断片」尤为严重。于是,同样的外国人、事、物,昨日今日明日的译名可能都不一样,这种混乱既造成文字工作者与读者辨识时人力、时间的浪费,对知识传递更是一种严重的损害。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朝鲜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