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隆安娅怀洞遗址发现1.6万年前人类头骨化石及逾万件石制品

广西隆安娅怀洞遗址发现1.6万年前人类头骨化石及逾万件石制品

广西隆安娅怀洞遗址发现1.6万年前人类头骨化石及逾万件石制品

广西隆安娅怀洞遗址发现1.6万年前人类头骨化石及逾万件石制品

广西隆安娅怀洞遗址发现1.6万年前人类头骨化石及逾万件石制品

广西隆安娅怀洞遗址发现1.6万年前人类头骨化石及逾万件石制品

(神秘的地球uux.cn报道)据新华网(覃星星):记者从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获悉,考古人员在对隆安娅怀洞遗址进行了3个年度的连续发掘后,已有一系列重要发现。除出土1万多件文化遗物外,还发现了距今约1.6万年前的墓葬及包括完整头骨在内的人类化石。

娅怀洞遗址位于隆安县乔建镇博浪村博浪屯的一座孤山上,距离隆安县城13公里。正在现场的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余明辉介绍,娅怀洞遗址于2014年发现,总面积约100多平方米。发掘从2015年6月开始,分为A、B、C、D四个区,发掘深度近8米。

“对娅怀洞遗址的考古发掘,已经有了许多重要发现。”余明辉说,目前这里已经发现了我国罕见的旧石器时代墓葬,出土了一个距今约1.6万年前的完整人类头骨化石。这个人类头骨化石是华南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具有确切地层层位和可靠测年的完整头骨化石,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石制品是此次出土的主要文化遗物,数量有1万多件,包括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其中打制石制品占绝大多数。石制品种类包括石锤、石片、断块、工具等。工具类型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切割器等。石制品的原料多种多样,除常见的砂岩、石英岩外,还有在广西其他史前遗址中很少见到的燧石、玻璃陨石、水晶等。

隆安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卢杰英表示,考古人员在遗址还发现了2处史前人类用火遗迹以及距今1.6万年的稻属植硅体,并出土了种类丰富的动植物遗存。

相关报道:广西隆安发现旧石器时代墓葬

(神秘的地球uux.cn报道)据中国文化报(宾阳):日前从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获悉,2015年开始发掘的广西隆安娅怀洞遗址考古工作取得系列重大进展。

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谢光茂介绍,娅怀洞遗址位于隆安县乔建镇博浪村博浪屯的一座孤山上,距离隆安县城13公里。遗址总面积约110平方米,于2015年6月开展科学考古发掘。遗址文化堆积厚达5米,涵盖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以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堆积为主。

“旧石器时代墓葬在国内较为罕见,这是继北京周口店遗址之后发现的第二处。”谢光茂说,该遗址对人类进化、人群迁徙和民族形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更为难得的是,此次发掘中出土了一具有完整头骨的人类遗骸,年代为距今1.6万年。这具头骨化石具有现代人特征,是华南地区迄今发现的唯一有确切地层层位和可靠测年的完整头骨化石,学术研究价值颇高。

遗址出土石制品1万多件,包括石锤、石核、石片、断块、碎片等,用砂岩、石英岩、燧石、玻璃陨石、水晶等原料加工而成。此外,还出土了大量水陆生动物遗骸及植物遗存。同时,考古学家在遗址中发现了两处用火遗迹,灰土中含有玻璃陨石原料在内的石制品及烧骨等遗物;发现距今1.6万年前的稻属植物特有的植硅体和距今约3.5万年前的疑似稻属植物的植硅体,可能是迄今发现的人类最早利用野生稻资源的证据,为古代人类利用野生稻的历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同时也为栽培稻的驯化过程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和思路。

2017年10月报道:广西隆安娅怀洞考古取得新发现 人类最早使用稻的时间或再前移

(神秘的地球uux.cn报道)据光明日报(陆燕 周仕兴):“人类最早使用稻的时间或再前移。”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在广西隆安娅怀洞遗址考察时说。

娅怀洞遗址是一处洞穴遗址,位于南宁市隆安县乔建镇博浪村博浪屯的一座孤山上,于2014年首次发现,总面积约100多平方米。从2015年6月开始进行发掘,总揭露面积40多平方米,发掘深度近8米,文化堆积厚度约5米。时间跨度从40000多年到几千年,表明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晚期,都有史前人类在这里活动。

3年来,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组织专业人员连续对隆安娅怀洞遗址进行科学考古发掘,并于近日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发现:出土了一个年代距今16000多年前的完整人类头骨化石,发现了年代距今28000年前的疑似水稻植硅体,以及两处史前人类用火遗迹。出土了数以万计的石制品、陶片、骨器等文化遗物。此外还出土了大量的螺壳、蚌壳、鱼骨,大小哺乳动物遗骸及植物等种类丰富的自然遗存。

众多文化遗物完善史前文化

娅怀洞遗址有非常丰厚的连续的地层堆积,在地层里富含了不同时期史前人类生产生活留下来的遗物和遗迹。这些遗物和遗迹,对研究先民在这个地区的生存演化发展以至跟现代的衔接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石制品是此次出土的主要文化遗物,数量达10000多件,包括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其中打制石器品占绝大多数,磨制石器极少。石制品种类包括石锤、石核、石片、工具等。工具类型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切割器等。此外,石制品的原料多种多样,除常见的砂岩、石英岩、石英外,还有在广西史前遗址中很少见到的燧石、玻璃陨石、水晶等。磨制石器有大石铲、石锛、穿孔石器等。

娅怀洞出土的石器总体上属于石片石器工业系统,这与岭南地区以往发现的打制石器属于砾石石器工业形成鲜明对照。但在技术和工具的行制上,跟我国北方的石片石器工业又有所不同,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属于岭南地区史前文化中的一种新的类型。

“它不仅为研究我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史前文化,更新世晚期人类行为及文化的多样性提供了珍贵资料,还填补了右江流域史前文化的缺环,完善了广西史前文化序列。”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娅怀洞遗址发掘领队谢光茂告诉记者,发源于云南的右江,其流域内发现了丰富的史前文化遗存,尤其以广西百色旧石器闻名中外。但旧石器时代除了早期文化特征明显、年代比较清楚外,中晚期文化一直模糊不清,而娅怀洞遗址出土大量具有确切层位、年代距今50000至10000年的文化遗存填补了这一缺环。

人类头骨化石的发现弥足珍贵

众所周知,人类化石难以保存下来。尤其在南方地层里,酸性土壤让大部分化石降解,保存下来的都是凤毛麟角。隆安娅怀洞却发现了距今16000多年前完整的人类头骨化石,这是华南乃至中国近年来的新发现,对研究当时人的体质形态等具有重要意义。

“洞穴遗址是考古发掘里面难度最大的,像娅怀洞这样具有丰富自然遗存且堆积土中夹杂大量石灰岩石块的洞穴,发掘难度简直是难上加难。”高星认为,此次人类头骨化石的发现尤为珍贵。

在我国,更新世晚期完整的人类头骨发现很少,而且多缺乏确切年代。娅怀洞遗址出土的人类头骨化石,是华南地区迄今所发现的唯一具有确切地层层位和可靠测年的完整头骨化石,并已成功提取出DNA 。这对于研究晚更新世晚期早期现代人群的多样性、人群的迁徙与交流以及本土民族(壮族)的起源具有重大学术价值。

疑似水稻植硅体或为最早人类使用稻的证据

此次隆安娅怀洞遗址发现的20000多年前的稻类遗存,一是通过浮选发现了半粒碳化式稻粒。二是通过植硅体分析方法发现了稻的植硅体。稻的植硅体指稻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从地下水中吸取可溶性二氧化硅而后沉淀于植物细胞内或种子里,由此形成的含水非晶态二氧化硅颗粒,是植物身体里的“结石”,可长期保存。

“人类在驯化栽培稻之前,有个很长的利用和使用野生稻的过程,所以我们要研究稻的农业起源的话,应该追溯到人类开始利用野生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志军告诉记者,目前世界上考古发现最早的稻类遗存为10000多年,若最后能确定隆安出土的稻的植硅体及半粒碳化式稻粒是古代人类对野生稻资源开发与利用所遗留下来的话,那么这将是我国目前为止发现的最早人类使用稻的考古证据,这对我国研究稻的农业起源乃至稻的发展都有重大的意义。

“隆安娅怀洞是一处珍贵的文化遗产地,保护好珍贵的文化遗产很重要。”高星表示,这是我们古老的文化家园,也是我们现在进行文化发展、教育资源拓展的一个重要场所,对未来子孙后代也会传递一些重要的信息,我们要努力加强对这处遗址的保护。

考古发现与基因研究互为佐证

事实上,此次隆安娅怀洞的考古发现,与中国科学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课题组早前的一项科研成果不谋而合。

2012年,中国科学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课题组以广西隆安等地的野生稻为蓝本,进行系统周密的研究后提出:分布于广西的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的亲缘关系最近,表明广西(珠江流域)更可能是栽培稻最初的驯化地点,而非之前考古学研究长期认为的长江中下游区域。

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引起业界广泛关注。《自然》杂志发表评论指出:这项研究对阐明早期栽培稻的驯化过程和受选择的基因做出了重要贡献。栽培稻在驯化过程中丢失了许多原本存在于野生稻中的优质基因,今后可通过分子辅助育种将这些基因导入栽培稻,有望进一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抗病、抗旱等能力,这对充分利用野生水稻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为现代水稻遗传育种改良有重要意义。

课题组在构建“栽培稻单倍体型图谱”的基础上,从全球不同生态区域中选取了400多份普通野生水稻,对它们进行基因组重测序和序列变异鉴定,与先前的栽培稻基因组数据一起,构建出一张水稻全基因组遗传变异的精细图谱,发现了水稻的驯化起源。

水稻驯化是从我国南方地区的普通野生稻开始,经过漫长的人工选择形成了粳稻。课题组对驯化位点的鉴定和进一步分析发现,分布于广西隆安等地的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的亲缘关系最近。课题组绘制出了水稻全基因组遗传变异图谱,表明广西更可能是最初的驯化地点。

经过群体遗传学分析,大致可断出栽培水稻的扩散路径:人类祖先首先在广西的珠江流域,利用当地的野生稻种,经过漫长的人工选择驯化出了粳稻,随后往北逐渐扩散;而往南扩散的则进入东南亚,在当地与野生稻种杂交,产生了籼稻。

中国是世界上水稻栽培历史最悠久的国家,水稻的驯化栽培被公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业界普遍认为,这一研究成果再次证明了中国是世界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展示了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辉煌。

2015年12月报道:广西隆安县娅怀洞史前遗址出土近2万件遗物

(神秘的地球uux.cn报道)据南宁新闻网—南宁晚报讯(陈蕾):娅怀洞遗址对于研究广西地区史前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所出土的大量的动植物遗存,为研究这一地区史前人类的生业经济、复原古代环境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经过7个多月的发掘,遗址内发掘面积近15平方米,发现了用火遗址,出土石器、人骨、兽骨等各类遗物约2万件。

背山近水,视野开阔,闲时打磨石器,饿了可上山打猎,入水捞食螺蚌。在位于隆安县乔建镇博浪村博浪屯的一座孤山上,考古专家发现了娅怀洞遗址,经过7个多月的科学考古发掘,一幅史前人类的生活画面逐渐显露。12月18日,记者实地探寻了这一跨越新、旧石器时代的重要史前遗址。

探寻史前人类居住地

在距离博浪村约300米的县道旁,隆安县文体局副局长雷英章指着眼前的一座高山对记者说:“解放初期大规模剿匪时,曾有土匪头子在山洞里自杀,平时很少有人上来。”雷英章是博浪村人,他口中的山洞便是娅怀洞遗址所在地。

对于当地村民来说,孤山中的山洞多少有些神秘色彩。直至2014年,考古专家发掘隆安大龙潭遗址时,对周边山洞进行调查并发现娅怀洞遗址。今年5月,为配合广西那文化(稻作文化)研究课题,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会同隆安县文物管理所对隆安娅怀洞遗址进行了科学考古发掘。

经过7个多月的发掘,考古人员在遗址内发掘面积近15平方米,并对被后人扰乱的堆积进行清理,发现了用火遗址,出土石器、人骨、兽骨等各类遗物约2万件,那些曾被时间掩埋的秘密也逐一揭开。

“洞外是一片开阔地,附近有水源,上山可打猎,下水可捕捞。”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谢光茂全程参与了挖掘工作,他向记者介绍了史前人类生活的环境。虽然遗址周围没有发现生存最重要的水源,不过从出土的大量螺壳和蚌壳表明,当时人类活动时附近有水源。雷英章也证实在上世纪70年代,遗址前方还有一处较大的水塘,之后才被填埋。

大量遗物还原古人生活

选定了住处之后,史前人类的日常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在考古工地,堆积剖面上标注着不同的数字,这是考古人员根据地层学,用数字将性质、时间不同的文化堆积层次加以注明。在属于地层的第7层,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处长约4米、宽2米的用火遗迹。

用火遗迹内有成层的灰烬,以及许多被火烧过的兽骨和石器。如此大面积、成层的灰烬存在,表明生活在该洞的史前人类曾长时期在同一地方烧火、取暖并烧烤食物。食物种类也十分丰富,除了螺壳和蚌壳,不同地层还出土了众多的兽骨以及猴、野猪、鹿等牙齿,这些动物遗存应该是居住在该洞穴的史前人类食用后遗弃的。

狩猎和日常劳作自然离不开工具,目前从娅怀洞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石制品,种类包括石锤、石核、石器等,总数达1万多件。其中石器类型以刮削器为主,多用石片加工而成,还有许多锋利的石片直接就拿来当做工具使用,用来刮削或切割东西。

“遗址中发现的大型工具较少,并且石器的整体面貌独特,和中国南方常见的砾石石器不同。” 谢光茂认为,这种以石片、刮削器为主的石器组合反映了这一地区当时气候和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史前人类的经济生活也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转变。

文化内涵有待深入研究

娅怀洞遗址还藏着哪些秘密?记者发现考古现场有一个人工挖掘的深约6米的坑,考古人员正拿着铁锹在深坑内工作。若仔细观察深坑底部,可发现其中一处土质与坚硬的岩壁明显不同。原来岩壁中还有一个内洞,考古人员正探寻被堆积物堵塞的洞口。

谢光茂介绍说,考古人员曾搭建高架对遗址进行调查,透过岩壁上方约5米处的空洞发现内有乾坤。随后考古人员从空洞顺着梯子进入内洞。经初步考察,内洞长约9米、宽约3米,洞内地面可见大量文化遗存,至于内洞的用途仍有待进一步发掘调查。

根据现有的发掘情况来看,娅怀洞遗址堆积深厚,文化内涵十分丰富,遗物众多,延续时间长,包含了新、旧石器时代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特别是石制品数量巨大,文化面貌独特。谢光茂认为,娅怀洞遗址对于研究广西地区史前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所出土的大量动植物遗存,为研究这一地区史前人类的生业经济、复原古代环境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目前,娅怀洞遗址的发掘工作仍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中,按计划,发掘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的田野工作将于今年年底结束。谢光茂表示,随着发掘的不断深入,相信会有更多更重要的发现。

揭秘娅怀洞遗址出土遗物

在考古工作队的驻地,近2万件从娅怀洞遗址出土遗物被分类摆放,包括石器类、螺蚌类、动物骨头类、植物类等,未来这些遗物将交由不同学科的专家进行深入研究,以全面恢复洞穴环境,完整重现史前人类的生活。

遗物一:穿孔石器

以往在广西遗址中出土的穿孔石器均为天然的扁圆形鹅卵石所制,娅怀洞遗址所出土的穿孔石器则更加多样化,有二次加工,打磨过的痕迹。至于穿孔石器的用途,一种说法是将石器套在尖木棒上,以增加重量便于掘土。另外的说法是相当于渔网的网坠,或是套根绳子用于投掷狩猎,但目前学术界尚无统一定论,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遗物二:螺壳

从娅怀洞遗址中出土的螺壳摆满了3个塑料大筐,大部分螺壳的尾部都被敲掉。看来敲掉螺尾吃螺肉并非现代人的发明,史前人类很有可能早已学会了这项“绝技”。

遗物三:石制品原料

目前考古人员在娅怀洞遗址中发现了种类多样,用于制作、打磨石制品的原料,除常见的砂岩、石英岩、石英外,还有很多少见的燧石、玻璃陨石、水晶等。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化石 人类 石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