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郯城发现世界首例群体小型恐爪龙类足迹化石群

李庄恐龙足迹面。摄影 陆勇

李庄恐龙足迹面。摄影 陆勇

李庄足迹点的驰龙类足迹特写。摄影 邢立达

李庄足迹点的驰龙类足迹特写。摄影 邢立达

邢立达在考察恐龙足迹。摄影 王申娜

邢立达在考察恐龙足迹。摄影 王申娜

唐永刚(左)与邢立达(右)。摄影 王申娜

唐永刚(左)与邢立达(右)。摄影 王申娜

四道平行的驰龙类足迹。摄影 邢立达

四道平行的驰龙类足迹。摄影 邢立达

(神秘的地球uux.cn报道)据封面新闻:6月17日,中美澳恐龙足迹考察队的专家学者宣布:山东郯城发现了一大型恐龙足迹点,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四道平行的小型恐爪龙类足迹,这是世界上首次发现该类足迹的造迹者有着群居的特性。

“恐龙猎人”的意外发现:300个足迹齐聚 “侏罗纪公园”现世

山东省郯城县李庄,横亘于临沭、郯城、东海、新沂四个县的马陵山,海拔不高,但状如奔马。恐龙时代的地层出露较好,一直延续到临沭岌山,在没有山头的低矮丘陵里,第四纪耕土层之下几十厘米就可见白垩纪岩层。2015年,国内知名的“恐龙猎人”唐永刚与化石爱好者柳洋在该地探索时,意外发现了密集的恐龙足迹。为了研究这批珍贵的足迹,2017年4月,由国内青年古生物学者、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邢立达副教授领队,临沂大学古生物所王孝理教授、张军强博士、郭颖博士等学者共同考察了这批足迹。

“该区域从来没有发现过恐龙骨骼化石,只有恐龙足迹可以告诉我们,这里生活过什么恐龙。”知名古生物学者、临沂大学古生物研究所所长王孝理教授被此地恐龙足迹的多样性震惊,“这简直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白垩纪恐龙公园!”

一般来说,一个恐龙足迹点的恐龙足迹种类都是寥寥一两种,但李庄足迹点的恐龙足迹却包括了肉食性恐龙留下的三趾型中型兽脚类足迹、小型兽脚类足迹、微小型兽脚类足迹,以及两趾型小型恐爪龙类足迹;植食性的窄间距蜥脚类足迹,宽间距蜥脚类足迹,以及鸟类足迹共七种类型,整体超过300个足迹。

四道猛龙足迹映证“侏罗纪猜想” 首次揭开小型恐爪龙群居之谜

在这些恐龙足迹中,最令学者兴奋的是四道并列的两趾型足迹。

侏罗纪和白垩纪的两趾型足迹,大多数属于恐爪龙类恐龙所留。恐爪龙类恐龙包括驰龙类与伤齿龙类,前者最著名的要属《侏罗纪世界》中那群凶猛的掠食者,后者则属于最聪明的恐龙物种。这类恐龙的共通之处就是它们都长着大型弹簧刀般的第Ⅱ脚趾,在行走时并不与地面接触,于是就留下了两趾型的足迹。

“它们每个足迹只有7至8厘米长,组成了四道行迹却始终保持平行状态,这是典型的群居性的体现。”邢立达说,此前足迹学家发现的恐爪龙类恐龙足迹大多数是独行侠,只有一例是平行的行迹暗示着群居,这让古生物学者对科普读物与影视中群居生活的伶盗龙(又译迅猛龙)打上了大大的问号,“此次我们发现首例小型驰龙类确凿的群居性的证据,可以说为这个争议画上了句号。”

这批足迹发现于较为潮湿柔软的古沉积物上,所以足迹的部分特征不是很明显。研究团队使用了三维摄影法为足迹化石制作了数字模型,使得足迹的轮廓、深浅一览无遗。经过详细研究,学者们最终将足迹归入猛龙足迹。据计算,这些小恐龙的体长约1米,奔跑速度非常快,可以达到每秒2.4/米。

“此地生活的恐龙太丰富了,最小的肉食恐龙只有50厘米,而最大的能达4米,它们穿梭在体长约9米、10米的大型植食性恐龙身旁,旁边还有群古鸟在水畔觅食,此时一群小型驰龙类蜂拥而至,对一个观察已久的目标群起而攻之,完全可说是一部绝妙的恐龙世界大片!”世界权威的恐龙足迹专家、科罗拉多大学丹佛分校的马丁·洛克利教授如此感叹。

相关链接

发现手记

近十几年来,我在马陵山陆续发现了多处恐龙足迹化石群,在和邢立达博士合作的过程中,对于恐龙足迹的认知度和敏感性逐步提高。马陵山不止产有恐龙足迹化石,还产金刚石,著名的“常林钻石”就产于李庄恐龙足迹化石群附近的常林村。

2015年春节过后,在闲暇的时间里我通常都会去马陵山看看,可能会随时有新的足迹化石的发现。初五的晚上我在查找马陵山资料的时候,发现岌山恐龙足迹化石点的附近就是常林村,能否找到传说中的钻石呢?第二天也就是2月24号一早,我同化石爱好者柳洋一起驱车30公里来带李庄的“金鸡岭”。

“金鸡岭”是一处低矮的丘陵,也是传说中出钻石最多的地方,附近村落老一辈的人几乎都捡到过钻石。沿着乡间小路缓慢行驶,我发现路的南部有一处水塘和裸露的岩层,这是一片人工开采出来的大坑,有着马陵山岩体特有的紫红色。会不会有恐龙足迹?这个念头马上在我脑中一闪。我们下了车就跳进坑中,没走十几步,一个直径七八十厘米的近圆形浅坑进入眼中,感觉是那么的熟悉,因为之前在马陵山发现过这么大的蜥脚类恐龙足迹。

一个、两个、三个、四个,有规律的左右排列一直延伸到远处,恐龙足迹无疑了,我和柳洋分析着。接下来更为惊喜,不止这一列,还有几列更清晰的,甚至可以看到趾部。在蜥脚类足迹里还穿插着三趾的兽脚类足迹,伴生着波痕。

天气虽然冷,我们已经被发现的喜悦激动得浑身发热,也期待着更精彩的发现。继续向前,在高出的一块2平米左右的平台上又发现了一处鸟类足迹化石,上面还有恐龙足迹的幻迹。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水塘边沿一块较大的空地里密集分布着众多的足迹化石,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当然上面还是覆盖了很多杂物,我们简单清理了一下,最少有一二百只足迹化石呈现出不同方向的行迹,大些的基本都是三趾的。

此时,有一类足迹与众不同引起了我的注意,行迹基本成直线型,有四列向着同一方向前进并有交汇,足迹较小,能看见的只有两趾,我初步判断可能是驰龙类足迹,但也有所不同。站在这片足迹前,能感受到一种宏大的场面,不知道当时发生了什么故事,不同种类的恐龙同时在这片土地经过,时空凝聚,留给了我们解读他们的线索。

作为一位具有敏锐洞察力的“化石猎人”,在这里与一亿多年前的恐龙足迹相遇、对话,也是一种难得的机遇,也算是这么多年来对马陵山恐龙足迹化石执着关注的回报吧。

相关报道:山东发现恐龙足迹化石群

(神秘的地球uux.cn报道)据北京青年报(屈畅):记者昨天获悉,古生物学者在山东郯城发现了一大型恐龙足迹点,其品种和数量都非常丰富。在这批足迹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四道平行的小型恐爪龙类足迹,这是世界上首次发现该类足迹的拥有者有着群居的特性。

据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邢立达副教授介绍,山东省郯城县李庄恐龙足迹化石群发现于山东马陵山,这座山“海拔不高,但状如奔马,恐龙时代的地层出露较好,在没有山头的低矮丘陵里,第四纪耕土层之下几十厘米就可见白垩纪岩层”。

2015年,化石爱好者在该地探索时,意外发现了该地密集的恐龙足迹。为了研究这批珍贵的足迹,2017年4月,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邢立达副教授等学者组成的考察队考察了这批足迹。

邢立达等人考察后发现,一般来说,一个恐龙足迹点的恐龙足迹种类只有一两种,但此次发现的足迹点的恐龙足迹有7种类型,包括肉食性恐龙、植食性恐龙,以及鸟类足迹,整体足迹的数量超过300个。在这些恐龙足迹中,最令邢立达等人兴奋的是四道并列的两趾型足迹,侏罗纪和白垩纪的两趾型足迹大多数属于恐爪龙类恐龙所留。这类恐爪龙中有一种叫驰龙类,它们生性十分凶狠,常常出现在包括《侏罗纪世界》等恐龙电影里。

“它们每个足迹只有7至8厘米长,组成了四道始终保持平行状态的痕迹,这是典型的群居性的体现。”邢立达告诉北青报记者,“此前足迹学家发现的驰龙类恐龙足迹大多数是独行侠,这让古生物学者一度怀疑影视作品中出现的驰龙类恐龙群体在自然史上很罕见,但此次我们发现首例小型驰龙类确凿的群居性证据,可以说为这个争议画上了句号。”

相关报道:世界首例群体小型恐爪龙类足迹被发现

(神秘的地球uux.cn报道)据法制晚报•看法新闻(张丽):6月17日晚,记者从中国地质大学了解到,中美澳恐龙足迹考察队的专家学者们在山东郯城发现了一大型恐龙足迹点。该批足迹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四道平行的小型恐爪龙类足迹,这是世界上首次发现该类足迹的造迹者有着群居的特性。

据介绍,山东省郯城县李庄恐龙足迹化石群的发现属于偶然也是必然。横亘于临沭、郯城、东海、新沂四个县的马陵山,海拔不高,但状如奔马,恐龙时代的地层出露较好,一直延续到临沭岌山,在没有山头的低矮丘陵里,第四纪耕土层之下几十厘米就可见白垩纪岩层。

2015年,国内知名的恐龙猎人唐永刚与化石爱好者柳洋在该地探索时,意外发现了该地密集的恐龙足迹。为了研究这批珍贵的足迹,2017年4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邢立达副教授领队,临沂大学古生物所王孝理教授,张军强博士,郭颖博士等学者考察了这批足迹。

一般来说,一个恐龙足迹点的恐龙足迹种类都是寥寥一两种,但李庄足迹点的恐龙足迹却包括了肉食性恐龙留下的三趾型中型兽脚类足迹、小型兽脚类足迹、微小型兽脚类足迹,以及两趾型小型恐爪龙类足迹;植食性的窄间距蜥脚类足迹,宽间距蜥脚类足迹,以及鸟类足迹共七种类型,整体超过300个足迹。

“该区域从来没有发现过恐龙骨骼化石,所以只有恐龙足迹可以告诉我们,这里生活过什么恐龙。”知名古生物学者,临沂大学古生物研究所所长王孝理教授告诉记者,“此地恐龙足迹的多样性令人震惊,这简直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白垩纪恐龙公园!”

在这些恐龙足迹中,最令学者兴奋的是四道并列的两趾型足迹,侏罗纪和白垩纪的两趾型足迹大多数属于恐爪龙类恐龙所留。恐爪龙类恐龙包括驰龙类与伤齿龙类,前者最著名的要属《侏罗纪世界》中那群凶猛的掠食者,后者则属于最聪明的恐龙物种。这类恐龙的共通之处就是它们都长着大型弹簧刀般的第Ⅱ脚趾,在行走时并不与地面接触,于是就留下了两趾型的足迹。

“它们每个足迹只有7至8厘米长,组成了四道行迹却始终保持平行状态,这是典型的群居性的体现。”邢立达告诉记者,此前足迹学家发现的恐爪龙类恐龙足迹大多数是独行侠,只有一例是平行的行迹暗示着群居,这让古生物学者对科普读物与影视中,群居生活的伶盗龙(又译迅猛龙)打上了大大的问号,此次我们发现首例小型驰龙类确凿的群居性的证据,可以说为这个争议画上了句号。

这批足迹发现于较为潮湿柔软的古沉积物上,所以足迹的部分特征不是很明显。研究团队使用了三维摄影法为足迹化石制作了数字模型,使得足迹的轮廓、深浅一览无遗。经过详细研究,学者们最终将足迹归入猛龙足迹。据计算,这些小恐龙的体长约1米,奔跑速度非常快,可以达到每秒2.4/米。

“此地生活的恐龙太丰富了,最小的肉食恐龙只有50厘米,而最大的能达4米,它们穿梭在体长约9米、10米的大型植食性恐龙身旁,旁边还有群群古鸟在水畔觅食,此时一群小型驰龙类蜂拥而至,对一个观察已久的目标群起而攻之,是一部绝妙的恐龙世界大片!”世界权威的恐龙足迹专家,科罗拉多大学丹佛分校的马丁•洛克利教授深情说道。

相关报道:山东又发现一处侏罗纪公园!恐龙足迹化石群现郯城

(神秘的地球uux.cn报道)据齐鲁壹点(邱明):6月17日,一支由多名学者组成的考察团队对外发布,在山东郯城发现的白垩纪恐龙足迹点情况。这个足迹点位于临沂市郯城县李庄镇,由300多个恐龙和鸟类的足迹化石组成,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4道平行的小型恐爪龙类足迹,据称这是世界上首次发现该类恐龙具有群居性的证据。

三年前偶然发现,去年正式开始考察

马陵山,横跨山东临沭、郯城和江苏新沂等两省的3个县,是一条低山丘陵,北南走向绵延60余公里,以形似奔腾的骏马而得名,是一处国家地质公园。马陵山上的金鸡岭以出产钻石闻名,当地居民曾在附近的地表先后发现了国内出产的两颗最大的天然钻石,分别重达281.25、157.786克拉。

2015年2月24日,农历大年初六,知名“化石猎人”、临沂大学地质与古生物研究所兼职教授唐永刚以及化石爱好者柳洋,从临沂驱车来到金鸡岭“寻宝”,他们原本打算看看这里还有没有钻石矿藏。“看到一个人工开凿的水塘,岸边是岩层,下去走了十几步就发现了蜥脚类恐龙足迹。”唐永刚谙熟各类恐龙足迹,此前在多地发现过恐龙足迹化石,而且马陵山区域也曾多次发现过恐龙足迹化石。

让唐永刚一行惊喜的是,经过简单清理,他们发现了近200个距今1亿多年前的白垩纪恐龙足迹化石,其中就有小型恐爪龙类足迹,以及留在岩石上清晰的雨迹、泥裂、水波纹等印迹。除此之外,4道基本呈直线并且往同一个方向前进的两趾型恐龙足迹引起了唐永刚的重视,“此前学术界对这类恐龙是群居还是独行存有争议,这片足迹有可能是该类恐龙群居性的直接证据。”

“当时不具备正式考察的条件,就先放了起来。”唐永刚介绍,这处恐龙足迹化石群紧靠村落,贸然考察既有可能得不出翔实的结论,还会导致化石遭受损坏。直到2017年4月,这个村落因当地发展整体搬迁。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邢立达副教授领队,临沂大学地质与古生物研究所教授王孝理和张军强、郭颖博士等组成团队,开始了对这处恐龙足迹化石群的共同考察。

6月17日,随着相关论文在以研究古生物学、地质学为主的国际学术期刊《白垩纪研究》上发表,考察团队正式对外发布了此次考察结果。团队现场考察虽然只有3天的时间,但后期的数据比对、数字模型制作以及论文撰写、校对等文案工作很繁琐,持续了近半年,再加上论文投稿后专家还需要审核,所以从正式考察到对外公布结果才间隔了一年多的时间。

在郯城县李庄镇金鸡岭的白垩纪岩层内,他们发现了6类恐龙和鸟类的共7类300多个足迹。其中,4道平行并且朝着同一方向行进的小型恐爪龙足迹,说明当时这里至少有4只小型恐爪龙在集体活动。更为重要的是,直接证实了小型恐爪龙的群居生活特性。

“这4排足迹属于恐爪龙类的似猛龙足迹,是两足行走的食肉恐龙,它们的后肢有4趾,第一趾退化,第二趾高高翘起像镰刀一样,捕食猎物时可以一下子刺破猎物身体。它们行走时留下的是第三和第四趾形成的两趾足迹。”6月21日上午,在郯城县李庄镇恐龙足迹化石现场,唐永刚与当地有关部门商讨下一步如何对化石群进行保护时,向围观看热闹的人解释如何根据这些足迹化石识别恐龙类型。

考察队发现的一个兽脚类恐龙足迹,长约40厘米,根据足迹大小它属于一只白垩纪早期的肉食类恐龙所留,体长约4米。

在普通围观者眼中,这些恐龙足迹化石就是一些或大或小的石坑,在唐永刚的脑海里这却是一部活脱脱的“侏罗纪公园”系列电影大片:亿年前,这里是一片临水泥沼,体型巨大的食草恐龙喝完水拖着庞大的身躯缓缓离去,一群体型小巧又凶猛的驰龙悄悄尾随伺机发起攻击。

更多的足迹化石,可能被发现

这次公布的郯城白垩纪恐龙足迹化石群位于李庄镇,在当地村民40多年前开采石材的石塘废弃后形成的水塘里。如果不是因开采石材暴露了恐龙足迹化石所在岩层,这些珍贵发现有可能还要长眠地下许久。

“天天打这边过,一个坑一个坑的没看出啥。”今年63岁的王胜叶在塘边开荒种了粮食。就在距离她耕种的4陇花生不足两米处的砂岩上,保存着食肉恐龙留下的3个足迹。在王胜叶和其他村民看来,这些石头坑不可能是某种动物留下的足迹。“石头那么硬,咋踩出个坑?”有人告诉她很久很久以前这些石头是软泥,恐龙走过去留下了脚印,这些保留了脚印的软泥慢慢凝结、干燥,再被沉积物填充,最终慢慢石化成了眼前的恐龙足迹化石。

也有人问既然能找到恐龙足迹化石,这附近是不是还会有恐龙骨骼或恐龙蛋化石。唐永刚说,足迹化石与骨骼化石的形成条件不同,前者需要一个固结的过程然后再填充沉积,后者要马上覆盖掩埋,所以一般来说恐龙的足迹化石与骨骼或蛋化石不会在同一地点出现。他还推测,如果对其他未暴露的岩层进行清理将会发现更多的恐龙足迹。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化石 恐爪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