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的小不点“无畏厄运龙”Moros intrepidus有助了解暴龙是如何演化成庞然大物的

新发现的小不点“无畏厄运龙”Moros intrepidus有助了解暴龙是如何演化成庞然大物的

新发现的小不点“无畏厄运龙”Moros intrepidus有助了解暴龙是如何演化成庞然大物的

(神秘的地球uux.cn报道)据美国国家地理(撰文:MICHAEL GRESHKO 编译:石颐珊):新发现的小不点暴龙,有助于了解暴龙是如何演化成超大尺寸。这种瘦长的掠食者,填补了我们对暴龙如何称霸白垩纪的理解中的关键空白。

虽然霸王龙(Tyrannosaurus rex)或许曾经是「暴君蜥蜴王」,不过早在强大的霸王龙踏过现在的北美洲以前,它的祖先过得并不那么像贵族:它们娇小、瘦长、移动快速,适应着活在远比他们大的肉食动物阴影下的生活。

如今,美国犹他州(Utah)发现的一副化石正在协助古生物学家了解这个区域的暴龙如何从生态上的贫民晋身为王子。 这个命名为无畏厄运龙(Moros intrepidus)的新物种重约77公斤,站立时不超过150公分高,它是1亿4,500万年至6,600万年前的白垩纪同类中体型最小的恐龙。 (译按:该学名尚未有正式中文翻译,「无畏厄运龙」是根据本文对学名解释的暂译)

厄运龙大约活在9,600万年前,它也是该区域出土的白垩纪暴龙骨骸中年代最久远的,将这项纪录往前推了1,500万年。

「厄运龙的贡献,在于帮助我们了解关于暴龙成为北美大陆顶级掠食者的时间、地点、原因等关键5W问题(who, what, why, where, when)。 」北卡罗来纳州立自然科学博物馆(North Carolina Museum of Natural Sciences)的古生物学家林赛. 札诺(Lindsay Zanno)说道,她的团队将这项化石发现发表在2月底出刊的《通讯生物学》(Communications Biology)期刊上。

于是,这只恐龙的属名以象征厄运将至的古希腊神祇摩罗斯(Moros)命名,也就不意外了。

孤注一「肢」

白垩纪之初,暴龙一点也不像我们现在想象中的巨无霸。 它们反而是娇小又好斗的掠食者,跟在比它们大上许多的肉食性异特龙(allosaur)身旁狩猎。 北美洲的异特龙约在8,000万年前逐渐消失,而暴龙则长成原先的十倍大,浩荡地填补起异特龙身处食物链顶点的生态区位。

然而北美洲暴龙变大的原因始终成谜,因为这片大陆的白垩纪中期化石纪录中存在一大段空白。 除了几颗零星的牙齿以外,古生物学家没有北美洲暴龙从1亿5,000万年前到8,000万年前的骨骼证据。

因此,札诺在内的研究人员持续搜索白垩纪中期岩层。 2013年,札诺挖到了宝:她走在位于犹他州中部雪松山组(Cedar Mountain Formation)的研究地点时,无意间看到山坡上突出几只肢骨。

「我们已经花了10年搜索这个地区,这些却是我们唯一找到过的这种动物的骨头,」她说:「团队花了非常、非常长的时间和十分大量的运气。 」

恐龙探索者

厄运龙的足骨非常细,看起来比稍晚、较大型暴龙物种的幼体还要细瘦。 不过这头厄运龙可不是小小孩:针对骨头截面的详细研究显示,这头恐龙死亡时至少六或七岁,已近成年。

这副化石显示,至少到厄运龙的时代为止,北美洲的暴龙都维持在娇小体型,意思是暴龙仅仅花了1,600万年就长到电影中的巨兽尺寸──这在演化上实属暴冲。 这或许也很符合,厄运龙的后腿有些适应奔跑的特征在稍晚较大型的暴龙身上出现。

「厄运龙的重要之处在于:它是最后长成巨兽的那些暴龙的第一条线索。 」托马斯. 卡尔(Thomas Carr)说,他是迦太基学院(Carthage College)的古生物学家,也是暴龙专家,并没有参与这项研究。

除此之外,厄运龙和白垩纪早期生活在亚洲的暴龙最为相似。 这项发现指向厄运龙的祖先从亚洲横越过陆桥来到北美洲,两块大陆之间的生物移动在其他恐龙族群中已有许多纪录。 为了向它的旅程致敬,研究人员为这只环游世界的厄运龙取了「无畏」(intrepidus)的种小名。

既然她的团队已经揭开了厄运龙的面纱,札诺渴望想要描述它的沼泽家乡。 保存着厄运龙的同一块岩层也曾经出土过异特龙家族中的巨大恐龙Siats(编按:Siats是犹他州尤特族传说中一种吃人怪物的名字)和另外几种植食性恐龙,包括几种可能会挖洞藏身的恐龙。 她也正在和其他学者合作研究该地区的化石植物样态。

「但愿,」她说:「我们能有完整一系列的发现,揭露这套失落的白垩纪生态系。 」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暴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