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锂离子电池 英美日三科学家获201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左起)古迪纳夫、惠廷厄姆及吉野彰致力研究锂离子电池。

(左起)古迪纳夫、惠廷厄姆及吉野彰致力研究锂离子电池。

发展锂离子电池 英美日三杰获诺贝尔化学奖

发展锂离子电池 英美日三杰获诺贝尔化学奖

(神秘的地球uux.cn报道)据东网:201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周三(9日)揭晓,由德裔美籍固体物理学家古迪纳夫(John B. Goodenough)、英国化学家惠廷厄姆(M. Stanley Whittingham)及日本化学家吉野彰,因发展可重覆充电的锂离子电池而共享殊荣,年届97岁的古迪纳夫更成为最高龄得奖者。瑞典皇家科学院形容发明是革命性,广泛应用在手机、手提电脑、电动车,方便人类交流,赞扬3人为无线及取代化石燃料的社会奠基。

人类于锂离子电池面世时,大多依赖石油等化石燃料发电。直至1970年代,全球爆发能源危机,各国开始研究替代能源,现年77岁的惠廷厄姆原于史丹福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其后加入美国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从事研究工作,期间发现钾离子可影响二硫化钽的传电性能,两者互动能产生惊人电量。他后来以二硫化钛为电池阴极物料,可释出电子的金属锂则为阳极物料,制成有2伏特电力的锂离子电池原型。

惠廷厄姆随即到公司总部推销发明,其后决定量产,但电池面世初期容易短路爆炸,促使他于1976年在金属锂加入铝提高安全度。1980年代油价大跌,埃克森美孚叫停了计划,一直有留意惠廷厄姆研究的古迪纳夫于是承接改良工作。为开发有更大能量的锂离子电池,古迪纳夫以锂氧化钴为阴极,令电池电力翻倍至4伏特。

吉野彰则以古迪纳夫的技术为基础,制成首个商用锂离子电池。他成功剔除电池中的纯锂,改用碳材料石油焦为阳极,于1985年发明出轻巧、耐用、可充电数百次的锂离子电池。3人平分将平分900万瑞典克朗奖金。

新闻背后:锂离子电池先驱 美学者成最高龄得奖者

(神秘的地球uux.cn报道)据东网:2019年化学奖得奖名单周三(9日)公布,由3位致力发展锂离子电池技术的学者共享殊荣,以下是他们的个人简介。

惠廷厄姆(M. Stanley Whittingham)

惠廷厄姆于1941年生于英国,后于1964年在牛津大学取得化学学位,再转往史丹福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现时是纽约州立大学宾厄姆顿分校的教授。他致力研究及发展锂离子电池,发现关键的嵌入电极概念,他有“内置可充电锂离子电池之父”的美誉。

古迪纳夫(John B. Goodenough)

古迪纳夫于1922年7月25日生于德国图林根州耶拿,后移居美国。他在1944年取得耶鲁大学数学系学位,并于二战时期为美军任气象学家,战后重返校园,1952年从芝加哥大学取得物理学博士学位。他致力研究及发展锂离子电池,并发现了锂和氧化钴的化合物钴酸锂。

他于2013年获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颁授国家科学奖章,美国国家工程院翌年表扬他、吉野彰等人为现代锂离子电池所作的先驱性的基础工作。他今年已97岁,成为最高龄的诺贝尔得奖者。

吉野彰

吉野彰于1948年1月30日在日本大坂府吹田市出生,1970年从京都大学工学部石油化学科毕业,1972年于同校获工学硕士学位,2005年从大坂大学取得工学博士学位。

他于1980年代,因应手机与手提电脑的发展而着手研究克服聚乙炔锂离子电池体积大、不稳定问题,并于1983年成功运用钴酸锂制造了世界首个可充电锂离子电池的原型。他于2004年获日本政府颁发紫绶褒章表扬其学术贡献,并于2018年获日本国际奖。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化学 诺贝尔奖